于 霞
(山東師范大學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編輯部,山東 濟南 250014)
“學術期刊是不同學術觀點、不同思想學派交流的平臺,具有傳播科學知識、進行學術評價、推動學科建設、繁榮社會文化等重要價值。”①王炎龍、秦翊珊:《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的導向把關》,《中國編輯》2020年第9期,第20-24頁。除傳播知識、學術評價、學科建設等本位功能與價值外,學術期刊的特有屬性也使其逐漸成為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無論是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還是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都應堅守國家意識形態陣地,堅定不移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學術思想宣傳,各學術期刊編輯部都肩負著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使命和責任。
關于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問題,學界早已進行探討。曹振中在1987年就提出“應將政治標準納入科技期刊質量評價中”②曹振中:《關于科技期刊質量的政治標準》,《情報?科研?學報》1987年第3期,第43-45頁。。之后,黃紀木、紀翠榮、李國昌也都論述了科技出版與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劉開壽在1996年提出社科刊物要“講政治”,要按照“政治家”的標準培養和提高編輯隊伍③劉開壽:《社科刊物與講政治》,《探索》1996年第2期,第4-5頁。王政武在2017年分析了我國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弱化的根源,并提出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堅守國家意識形態陣地的四個思路④王政武:《中國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堅守國家意識形態陣地的制度構建》,《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123-128頁。。2018年,任景輝提出要在圖書出版領域鞏固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編輯就要加強自身的意識形態修養,把握好“四個關系”⑤任景輝:《圖書出版領域主流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出版科學》2018年第5期,第24-27頁。。2019年,武曉耕以科技期刊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科技期刊強化政治意識的四點舉措⑥武曉耕:《科技期刊強化政治意識的意義及舉措》,《編輯學報》2019年第6期,第593-595頁。。2020年,李朱在《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編輯應加強最新文件、精神的學習》一文中,論述了編輯在工作中應盡到政治把關責任的意義和如何通過黨中央最新文件、精神的學習達到高水平的意識形態安全把關能力①李朱:《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編輯應加強最新文件、精神的學習》,《學習與探索》2020年第6期,第186-190頁。。吳明洪、鐘建林探討了學術期刊政治導向把關之“難”與“法”,提出編輯人員要堅持學習、遇疑即查,并與作者和相關領域的專家保持及時而有效的溝通,當好期刊內容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把關人②吳明洪、鐘建林:《學術期刊政治導向把關之“難”與“法”》,《編輯出版》2020年第5期,第33-35頁。。
綜上,已有研究多為學者從自身多年編輯實踐中總結的案例入手,具體闡釋文稿中有關意識形態安全隱患的規避策略和方法,較少有人系統總結出現在學術期刊中的意識形態安全隱患,并從期刊出版管理者的角度來探討如何從制度建設等方面提高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本文旨在進一步闡述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對于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意義,總結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存在的主要隱患,并探討新時代學術期刊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對策。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中的數據,2018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139種,總印數22.9億冊。目前,我國登記在冊的學術期刊有8000多種,學術期刊出版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神圣使命和責任③李國昌:《論科技出版與意識形態安全》,《出版參考》2019年第10期,第9-11頁。。
學術期刊作為觀點、意見、思想交流的平臺,不僅僅是展示、積累、傳承學術成果的載體,更重要的是表達思想、立場、價值取向的陣地,其后者尤為重要④喻陽:《問題與愿景:當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生態暨期刊高質量發展芻議》,《中國編輯》2020年第9期,第11-19頁。。中國的學術期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和傳播的載體,具有學術性和政治性雙重屬性,其發展潛力與張力來源于學術質量與政治質量的統一,學術期刊的良性長久發展也必須以正確的政治導向和意識形態為基礎與前提。相對于排版格式、標點符號、錯別字等編校錯誤,政治性錯誤是學術期刊的致命性錯誤,因刊物出現意識形態安全問題而導致停刊整頓或者被吊銷刊號的情況時有發生,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和政治立場是學術期刊生存和發展的首要任務。
中國的學術期刊,應立足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背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思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強化意識形態工作,防范意識形態風險成為我國國家安全建設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的學術期刊肩負著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政治責任,發表能真正促進社會各領域全面進步和學術交流、充滿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成果是學術期刊出版人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強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才能為學術期刊的思想傳播、立場表達、價值引領正本清源。
學術期刊的延續和發展與其所依托生存的國家和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而國家和社會環境與意識形態又有緊密關聯。我國的學術期刊深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各個領域,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直面問題,深化研究,推動發展,不僅傳播了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中國聲音,還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維護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國際地位,學術期刊作為我國文化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文化傳播主渠道所倡導的整體意識形態和價值導向對中國社會進步有著深遠影響①吳赟、戴珞珈:《警惕市場陷阱,開創出版管理新思路——評〈出版價值引導研究〉》,《傳媒評論》2020年第1期,第94-96頁。。學術期刊“潤物細無聲”的社會效益也由此得以體現。
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和重要保證。馬克思曾言:“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頁這不僅從程度上標識出意識形態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也從限度上警示意識形態的安全防線一旦被突破,必將給實踐主體帶來難以承受的后果③王永貴、廖鵬輝:《新時代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的防范之道》,《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第75-82頁。。
學者們在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相關領域問題時,不可避免地會使用各類地圖進行直觀而形象的論述。“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錯繪我國國界線、漏繪我國重要島嶼、包含不宜公開或者涉密的內容及錯繪國外疆界等“問題地圖”經常出現,一旦在公開發表的學術期刊中出現這種“問題地圖”,就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學術期刊地圖編校失誤與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往往一步之遙,由于地圖涉及國家版圖、國際關系、保密安全等方面的內容,具有嚴肅的政治性、嚴密的科學性和嚴格的法定性,所以不容出現絲毫差錯。
編輯在審讀加工文章時,經常會涉及到意識形態安全用語、社會生活用語、民族宗教用語、領土、主權和港澳臺用語、國際關系用語等方面的內容,在整篇文稿中能夠識別出碎片化、隱蔽性強的錯誤表述,不僅考察編輯工作的細致性、嚴謹性,還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儲備,這也是越來越要求“編輯專家化”的體現。學術期刊出現用語編校失誤現象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如何規范、準確地使用這些敏感用語,除了要有專業素養外,還需要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因為一篇好的論文,政治質量過關是學術質量保證的前提。
“文字、聲音、形象是人們最常見和習慣的信息形式,紙質和電子載體是當下人們接觸最多的載體。然而,從存在到傳承之間的途徑,始終是作者——編者——讀者,編輯永遠是不可或缺的‘中心環節’。”④周曉南:《關于科技期刊編校工作質量問題的思考》,《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第3期,第78-81頁。編輯在常規編校中,如果發生文字漏檢、外文漏查、譯文漏查、數字漏查、圖表漏查、聲像漏查等情況,也可能會出現意識形態安全隱患。在實際工作中,學術期刊涉及常規編校失誤的案例并不少見,倘若對此類看似無關緊要的錯誤不加以重視,勢必會對學術期刊的意識形態安全建設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的關鍵是保證文章中涉及的各類信息安全,它們可能極具隱蔽性,潛伏在文章的任何角落,對此必須加以處置。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實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社會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家提出的許多舉措和戰略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解讀。中國的學術期刊只有與時俱進,保持與黨中央高度一致,才能發出正確的中國聲音、表達準確的中國意見、形成立場鮮明的中國話語。例如:國家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表述、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表述、對扶貧政策的表述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甚至還形成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禁用詞語,如未能跟上時事變化和國家政策調整,就會造成相關學術研究實踐意義的降低,甚至是形成與國家主張背道而馳的結論。
受“學術辦刊”“計量評價”等影響因素,學術期刊出版管理者往往非常重視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術質量提升,關注內容建設,重視組約稿,不少人認為學術期刊必須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這樣才是“學術自由”。但是,學術自由要有統一的共識為認識基礎,即要有堅定的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先進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①鄭立峰:《學術期刊“講政治”須處理好幾組關系》,《絲路學刊》1996年第3期,第15-17頁。。作為意識形態領域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學術期刊,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是辦刊的首要條件。
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擔當意識強、工作認真細致的期刊出版從業人員團隊是保證學術期刊出版意識形態安全的首要條件,其中政治素質高尤其重要。不少學術期刊還邀請具有較高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的領導、專家、學者加入學術期刊編審隊伍,也是有效提升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質量和水平的保障。
1.嚴把從業資格準入關
早在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就指出:“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又是艱苦、細致的創造性勞動。編輯人員的政治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出版物的質量。編輯人員對于提供有益的精神養料、防止精神污染,負有重大的社會責任。”編輯是學術期刊辦刊的主力人員,各學術期刊出版管理者應按照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發的《編輯出版管理規定》,嚴把編輯的從業資格準入關,這是保障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2.加強青年編輯隊伍建設
青年編輯隊伍是學術期刊學術交流和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作為意識形態安全陣地建設的主力軍,青年編輯往往思想上更具個體性、包容性和創新性,為真正提升學術期刊質量和價值,青年編輯本身亦要有堅定的主流思想認識和鑒別力,避免進入打著“標新立異”或“開源引入”等旗號對西方錯誤思想加以轉化表述或內涵暗示的“陷阱”。因此,對青年編輯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不能形式化、邊緣化與工具化,應樹立青年編輯良好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形象,發揮其意識形態領域安全保障的主體作用,逐步培育出一支兼具政治頭腦、專業技術、學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學術期刊青年編輯隊伍。
3.提升編審校人員責任意識
擔當負責的工作態度也是避免出現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重要保證。編審校人員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良好的工作態度,時刻緊繃政治弦,對看似很小的政治問題,都必須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意識。在編審校過程中做到一絲不茍,字斟句酌,不放過任何一個意識形態安全隱患。對自己不熟悉領域的稿件,更要慎重對待,存疑即查,不能麻痹大意,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不能“打擦邊球”、“踩紅線”。提升編審校人員的責任意識,關鍵是強化把關意識,編輯把關是期刊編輯工作的最關鍵職責。
“打鐵還需自身硬”,各學術期刊編輯部應不斷加強編輯人員的政治和業務學習教育管理,緊隨時代發展步伐,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意識形態把關能力。
1.加強思想教育和理論武裝
學術期刊保持政治質量與學術質量都過硬的關鍵在于編審校隊伍質量,學術期刊從業人員不僅要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文件要求,還要了解社會學、宗教學、民族學、統戰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更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作為期刊質量總把關的管理者,要不斷加強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經常性地開展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保證編審校人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價值導向和輿論導向。
2.積極參加培訓與學習
國家監管和學術期刊主管部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有關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方面的培訓,尤其是在每年期刊從業人員不少于90學時的繼續教育培訓任務中增加關于此方面的案例教學,緊密結合期刊發展、國家制度和編輯實際,創新教育培訓手段,把傳統培訓手段與現代化培訓手段結合起來,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與教訓,使期刊從業人員從整體上提升意識形態安全把關和提高駕馭全局、處理復雜隱蔽性隱患的能力。
3.做到常學常新和常思常明
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判斷形勢,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同時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的最新方針政策,堅持高站位、高標準、高要求,才會在編審校工作中避免迷失政治方向。
面對多種價值觀的碰撞與交融,意識形態問題往往與學術表述交織在一起,一篇學術論文判定它是否是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一,有時候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在學術期刊編審校的實際工作中,編輯加工環節忽略的問題,有時候不一定就能在二審環節中被發現,這就需要在三審中嚴格把關。學術期刊出版發行要嚴格落實“三審三校”制度,完善期刊政治質量與學術質量保障體系的設計與運行,通過多環節、多角度、多層面的處理方法來規避掉可能出現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
1.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問題清單
面對新媒體時代信息與輿論交互融合,全球化發展下多元價值間的相互碰撞,對期刊審稿準入提出了更高的識別要求。相較于對明顯背離主流意識價值觀選題與表述問題顯性辨別,嫁接式和潛匿式的論述更具迷惑性和不確定性。為此各學術期刊編輯部應健全意識形態問題清單,對于審稿中各種意識形態認知、表達和論證錯誤加以分類歸納,提高期刊論文篩選機制的精準度。尤其是對于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來說,應針對期刊版圖內容,分類設立意識形態問題清單,避免以學術研究為幌子去“挖掘新的材料”,打著“學術無禁區”和“發揚學術民主”的旗號來混淆是非①李澤泉:《廓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霧》,《人民日報》2017年09月05日。。
2.前移意識形態安全審查責任
文章作者是保證自己文章所闡述的觀點、運用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的結論符合我國意識形態安全要求的第一責任人。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編輯部都會與作者簽訂版權協議,協議內容中可以增加保證意識形態安全的條款或是要求作者另外簽署一份保證文章意識形態安全的自檢表。如今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多元化、開放化與融合式發展的學術環境具有復雜性,在事關大是大非和原則性政治問題上,各學科領域科研人員,都必須建立意識形態安全意識、責任與擔當。
3.增加文章互相校對環節
校對作為期刊論文輸出環節的最后一道門檻,也是學術期刊出版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與期刊的質量和信譽息息相關。當前多數學術期刊尤其是高校學報采用編校合一的模式,編輯人員集編輯和校對工作于一身,校對工作由責任編輯一包到底,這樣很容易出現編校盲點。為此,可以在作者自校之后、責任編輯三校和主編終校前再增加編輯間互相校對環節,通過交叉審核,不僅能提高編輯的業務水平,還能消除校對盲點,集眾人之力提升期刊編校質量,減少意識形態安全隱患存在的機會。
4.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校對工具
互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推動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文字信息的處理效率突飛猛進,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技術融入千行百業,“互聯網+出版”與“人工智能+校對”的應用也開始在出版界逐步推廣。學術期刊編輯應與時俱進,在文稿校對過程中,充分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引入涵蓋人工智能算法、圖片識別算法等技術的機器審核,通過校對軟件對稿件可疑之處進行查證,核實有關內容是否準確,把人為審核失誤造成的差錯率降到最低,從而大大提高期刊的文字規范和出版質量。
5.多平臺融合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陣地
新時代,全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大趨勢,多元網絡平臺進一步拓展了學術期刊信息傳播的廣度,其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與碎片化也對期刊意識形態安全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使期刊下載與閱讀的渠道更加便利,學術期刊也要加強期刊交流論壇、公眾號與微博、講座報告會等官方平臺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建立多平臺融合發展陣地。對于各學術期刊來說,嚴格把控錄用出版期刊論文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同時,也要協同管理網媒平臺文章與言論,避免錯誤信息的擴散而造成非理性表達的沖動與行為。
對于新時代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建設來說,好的執行力要通過嚴格的管理制度來實現,學術期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實行“以制度管人”,確保期刊出版人都能以制度為準繩,在科學的制度管理體系下,嚴格工作規范,明確責任分工,提升監督管理效果。建立全流程期刊論文質量監管、問責和考評機制,夯實意識形態安全制度保障基礎,梳理關鍵,層層落實。
1.建立和完善安全保障制度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保障制度,是學術期刊實施全面質量監控的根本保證,也是提高編輯水平、提升發文質量、增加期刊美譽度的根本保證。學術期刊管理者更要不斷強化意識形態安全、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業務學習,擔負起認真落實出版意識形態安全的主體責任,真抓嚴管,防范破窗效應。一方面各期刊編輯部要明確意識形態安全建設中的領導要求與責任,對于明顯與我國主流思想價值相悖言論表述和爭端問題予以過程中的“一票否決”和最終結果的“拍板定論”;另一方面亦需層級協同下落實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工作主體責任,建立和完善從前期預防、篩選準入、審校過程和終審出版全流程保障機制。
2.細化考核和激勵機制
“期刊編輯必須明確職責要求,增強責任意識,切實加強學習,提高職業素養,真正肩負起社會職責。”①孫秋英、李宗剛:《學術期刊編輯的現實困境與突圍路徑》,《山東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第77-84頁。建立編輯意識形態安全把關監督考核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要不斷完善獎懲一體化的激勵機制,發揮意識形態安全工作中正向激勵與負向激勵雙重作用。各學術期刊出版管理者可以根據自身實際創作更多的激勵措施,讓編輯們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相應地,在強化正向激勵的同時也實行“一票否決權”的負向激勵。
3.建立健全問責機制
各學術期刊編輯部應制定明確的編輯、責任編輯、學術編輯、外審專家、主編等崗位責任和可行使的權力,使人人都明確崗位責任和工作目標。“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問責是一個過程,不是只有出現問題時才問責,而是要問在平時,抓在日常。國家監管和學術期刊主管部門應不斷健全、嚴格執行意識形態安全工作問責機制,形成學術期刊從業人員普遍認同、具有適用性、可操作性、可預期性和規范性的問責機制①于方、曹雅坤:《論期刊編輯工作問責制的建立》,《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第2期,第203-205頁。,經常性的開展督導與審查,與各學術期刊編輯部一起推動協同問責機制的完善與落實,對發現的問題隨時進行提醒和批評教育,避免小的、苗頭性的問題演化為大的、熱點事件,并要經常查看整改情況是否落實到位,讓期刊出版從業人員時刻都能緊繃嚴把意識形態安全弦。
4.建立全流程監督機制
全媒體時代不斷延伸和拓展學術期刊論文的傳播速度和影響深度,微信公眾號、線下報告會和線上交流論壇等不斷下沉學術期刊的讀者對象。在網絡輿情和信息風暴裹挾下,大眾極易放大、煽動和跟風不當言論,為此在完善學術期刊內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傳統監督體系的同時,也應廣泛搭建各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全流程、扁平式、開放式的監督平臺與溝通渠道。對于讀者和學者等公眾的疑問、爭論和舉報,各學術期刊編輯部應積極查實并及時反饋,優先掌握意識形態安全隱患回應的主動權、話語權和領導權。
如今我國發展正處于轉型時期,多元利益、多重價值和多種思潮相互碰撞,面對日益開放、復雜和交融的學術環境,必須夯實學術期刊意識形態建設陣地,用中國學術語言、學術體系和學術風氣講好中國故事。盡管學術期刊的讀者群特殊甚至有限,但它依然肩負著促進學術繁榮發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等重要職責。學術期刊編輯要有全面而正確的意識形態觀,把好學術成果的思想政治關,把對作者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統一起來,處理好堅守意識形態與傳承學術思想、培養科學精神、引領學術風氣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術期刊沿著正確的辦刊方向,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