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亞
(浙江禾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
近年來,國家改變產業層次,深化公有制變革,發布并購有利政策,在國家宏觀環境作用下,并購重組熱情高漲,為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發展,許多企業開始實施并購重組。并購成本、效益決定并購成敗,依法納稅必不可少,且是并購中重要的成本之一。企業并購數量逐年上升,金額屢創新高,從已完成案例來看,在重組中不了解稅收政策、稅收動態信息,不能使企業在并購中稅務成本最優化,導致并購重組與優惠稅收政策應用不足,增加了并購成本。因此,通過研究稅收政策提升納稅籌劃意識,利用合理的籌劃策略為企業并購節約成本,對于企業并購重組順利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并購稅務籌劃分為一般與特殊稅收籌劃處理兩種。前者與常規業務基本一致。目標方需要對于資產轉讓產生的利得與損失確認。收購方計稅以公允價值基礎。后者實際延遲繳稅,自有資金并購適用特殊稅收待遇。
(1)相關的規定
稅法中的相關規定:合并時被并購方資產、負債轉讓給合并方,按照公允價值確定資產、負債計稅基礎;被合并方轉讓權益,其與股東分別計算損益,繳納所得稅;被合并方虧損,不能結轉到合并方彌補。除根據上述規定,合并方合并前存在的虧損,不允許結轉也不允許彌補;雙方在未實施合并前,各自享有的稅收優惠延續,但要遵循相應的限制條件。
(2)稅務處理
首先,所得與損失確認。交易中,被合并方轉讓資產、負債按公允價值接受對價,相當其出售權益收入,應計算所得與損失(被公允價值減計稅基礎)。合并方支付方式含義股權外的非貨幣性資產,也需確認所得或損失(公允價值減計稅基礎)。
其次,確定計稅基礎。以被合并方取得資產、負債公允價值或收購成本為計稅基礎。
(3)籌劃方向
合并重組中,一般性稅務處理籌劃如下:
被合并方存在大額將過期未彌補虧損,且存在大額財產轉讓所得,各方應選擇一般性稅務處理,此時,虧損可以彌補轉讓所得,降低被合并方財產轉讓所得,進而減少企業所得稅。特殊性稅務處理存在未彌補虧損超期,而使企業喪失抵稅效用,進而增加自身的稅負。
另外,被合并方存在未分配利潤時,分配股利會納入資產處置所得,股東會承擔所得稅增加了稅負,轉讓前可先分配后轉讓。
(1)規定
特殊性稅務處理企業可以享受遞延納稅,但是享受優惠需要符合五個條件:
合并重組過程有合理商業目的,且其動機并不是享受優惠;受讓資產股權,不低于被合并方總資產的50%;合并后持續12個,不改變被合并資產原經營;股權支付比例不能低于85%要求;合并后要轉讓相關股權,須在合并后12個月進行。
特殊重組中目標方其在合并購前的所得稅,是需要由合并方承繼的,同時合并方可以對目標方的虧損予以彌補,其限額為目標方凈資產(公允價值)乘合并當年年末國債利率(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
(2)稅務處理
首先,所得或損失確認。被合并方取得股權支付部分,不確認所得或損失,但取得非股權支付,要對對價部分對應的非股權支付,分別確認所得或損失,并調整計稅基礎。非股權支付對應的所得或損失(被合并方取得的非股權對價)=(被轉讓資產公允價值-計稅基礎)×(非股權支付/取得非股權對價所得);合并方其他非貨幣性資產所得或損失=其他非貨幣性資產的公允價值-計稅基礎。
其次,確定計稅基礎。合并方取得資產計稅基礎=股權(非股權)支付原資產計稅基礎+被合并方非股權對價所得被合并方取得股權計稅基礎=持有被合并方股權(非股權)的原計稅基礎-非股權支付公允價值。
(3)籌劃方向
合并重組中,被合并方長時期內未彌補虧損,且不存在財產轉讓所得,合并應選擇特殊性稅務處理,其可以將未彌補虧損結轉,對合并方有利。
首先,選擇特殊性稅務處理有利,但許多合并行為并不能直接滿足相關的處理條件,應盡量創造條件變為特殊重組。
其次,當合并前,被合并方原主要股東,在鎖定期內要轉讓股權,籌劃時將其持有股權稀釋在20%以下,而后才進行轉讓。
再次,被合并方存在未彌補虧損,但凈資產公允價值很小,合并后虧損彌補限額會很小,導致可彌補虧損浪費。那么,可通過資產評估增凈資產,或通過免稅債轉股減少負債,增大凈資產公允價值。
最后,股權支付能夠享受遞延納稅。因此,使用股權支付對價,可以實現遞延金額節稅的增加。
S企業鋼材有限公司于2003年成立,從事鋼材制品生產、銷售,是X企業全資子公司;K企業鋼材有限公司于2006年成立,經營范圍與S企業相同,有Y企業與Z企業兩個股東。S企業和K企業為一般納稅人。為順應發展需要,盤活資產,提高資產利用率,雙方協定由S企業吸收合并K企業。合并情況見表1。

表1 各企業股權構成
吸收合并主導方為K企業。經協商當事各方意見如下:
合并后,X繼續持股,Y企業接受S企業支付的股份對價,Z企業拿到S企業現金對價后退出。S企業受讓K企業資產、負債,并接納勞動力后企業注銷,S企業存續。合并日后連續12個月,Y企業不得轉讓合并取得的股權。
制定特殊重組方案時,由于K企業股東Y企業和Z企業存在不同轉讓意見,不直接滿足特殊重組要求,雙方將合并拆分:
先贖回或轉讓Z企業股份,12個月后再整體合并,這樣合并滿足特殊重組條件,適用遞延納稅處理。
K企業在合并基準日,其資產賬面價值43192.26萬元,負債賬面價值36786.52萬元,K企業資產公允價值51623.47萬元;K企業負債的公允價值36786.52萬元,計稅基礎、賬面價值一致。K企業注冊資本5000萬元,所有者權益中盈余公積839.56萬元,資本公積0元,未分配利潤566.18萬元。K企業被合并前無虧損。

表2 S企業合并K企業不同支付方式設計
方案一:S企業股權支付比例小于85%,采用一般方式,且兩家企業不屬于同一控制。方案一適用一般性稅務處理。交易完成K企業確認資產轉讓所得,S企業以公允價值確認計稅基礎。K企業、Y企業、Z企業都繳納企業所得稅。
方案二:K企業回購Z企業股權并減資,不計征企業所得稅。S企業吸收合并K企業,應通過合理的材料,向稅務部門說明合并符合特殊性稅務處理要求,可以享受遞延納稅。
方案三:Y企業收購Z企業持有的K企業股權,Y企業以現金收購股權,這一過程中不涉所得、損失,以收購價確定計稅基礎。Z企業獲取的現金確認轉讓所得,需要繳納相應的所得稅。通常設計S企業吸收合并K企業,同方案二處理不繳納企業所得稅。
(1)方案一:現金與股權支付

表3 現金與股權支付方式下稅額 (單位:萬元)
S企業、K企業、Y企業、Z企業總體應納稅5893.35萬,K企業應納稅4557.55萬元,Y企業應納稅774.73萬元,S應納稅367.38萬元,Z企業應納稅193.68萬元。K企業應稅額4557.55萬元,Y企業承擔3646.04萬元,Z企業得到現金1862.2萬元,承擔應納稅額911.51萬元。
(2)方案二:股權支付與現金回購

表4 現金回購與股權支付方式下稅額 (單位:萬元)
總體應納稅421.56萬元,只有Z企業繳納企業所得稅421.56萬元,最終得到現金2545.83萬元,較上一方案多得到現金683.63萬元。
(3)方案三:現金收購與股權支付

表5 現金收購與股權支付應納稅額 (單位:萬元)
本方案總體應納稅額494.44萬元,Y企業稅額1.48萬元,Z企業稅額492.96萬元,S企業與K企業均不繳納稅款。Z企業得到現金2474.43萬元。與方案二相比Z企業少得到現金71.4萬元。經全體股東大會決議方案二符合稅收規定,最大程度上節約成本,產生最大節稅效益,符合合并目的及發展戰略。
企業并購重組中的籌劃目的在于減少企業的并購風險,實現并購節稅效益最大化效果,但許多并購過程中依然會存在不足之處。選擇并購時機及并購的情況不能使得凈利潤的虧損稅前彌補所得,在并購過程中沒有減少應納稅額。不同并購類型的標的物不同,產生的風險各有不同。股權并購利用股權支付獲取目標方股權,承擔低稅負,重組中并購雙方達成協議,做好變更手續即完成,涉稅范圍小,被普遍使用,但雙方要警惕稀釋股權風險。通過股權支付獲取目標方資產,承擔低稅負,獲得實質性經營資產。市場商機轉瞬即逝,新購買的資產是否被淘汰,產品銷量如何、行業形勢等因素的影響,合并方是否可以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創新盈利點是艱巨的任務。合并后企業可能實現低稅負,但是否可以承受高債務,內控管理能否解決資產對接、人員變動問題,也為企業管理帶來挑戰。
(1)分步交易實現部分應稅合并
企業間實施并購重組過程中,當被合并方,其部分股東希望可以獲得貨幣資金后退出,且不再對原企業持股,會造成其客觀并不適用特殊重組,此時目標方的股權對價計稅,此時雙方需要以特殊的方式將一股重組變為特殊重組。
首先,被合并方收回異議股東股權減資,此應稅交易,異議股東被收回的股權12個月后合并重組,以100%股權對價支付給對方股東,此時只繳納印花稅。
其次,其他股東收購異議股權,此過程屬于應稅收購繳納所得稅。而在收購后12個月后重組,以100%股權對價支付給股東屬特殊重組,此時,也只繳納印花稅。
通常上述方式使并購過程從完全應稅,轉變成為了部分應稅,這一過程中異議股東減資,在回購時得到更多收益,其股息收入享受免稅。
(2)合理解讀合理商業目的
企業在實施合并重組中應該充分解釋商業目的,其是交易符合特殊重組的重點,也是企業實施并購重組后的最大風險點。當稅務部門對于合并交易認定沒有商業目的,則該合并前期工作失效,利用特殊重組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搶購,為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企業需要合理說明合并的重要作用,向稅務部門提交相關材料。使用遞延納稅政策,這一政策盡管不會減少納稅總額,但是使企業的納稅行為推遲,增加了企業的貨幣時間價值,使企業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創造更多效益。并購重組特殊交易處理中,合理商業目要有合并交易方式、實質等。而對于這些內容,需要與稅務溝通,將合并材料通過稅務申報后,待達成認定意見后,與直屬稅務機關申報,爭取稅務支持。
(3)把握合并重組納稅籌劃關鍵點
合并重組納稅籌劃復雜,納稅人需要多角度分析,靈活制定納稅籌劃方案。并購納稅籌劃是對稅法解讀與應用。政府為引導并購重組,制定了不同的稅法,由于稅法差異,才留出了納稅籌劃空間,那么企業實施并購重組時納稅籌劃方法選擇,要以稅法為基點。
首先,充分利用稅收政策,在合法前提下,針對不同的企業狀況,稅法給出了不同的規定,并購中企業應做足功課,對適用文件全面解讀。對于不同行業、地區間稅法給出不同的納稅及相關優惠規定,合理地發揮出稅法引導作用。特殊條件的并購重組可以享受減免待遇,那么各方需要對相關的條款給予關注,爭取減免稅機會。
其次,納稅籌劃要重視稅收鏈管理,關注企業價值流中與稅收相關環節。納稅籌劃要把握全局,從不同位置尋找籌劃關鍵點,擴大納稅籌劃范圍。運用稅率差異。稅收公平制度下,對于不同性質、行業提出了不同的稅率。那么企業在實施并購重組前,需要充分了解各方的適用稅率,選擇適用低稅率的對象與并購方式,使并購過程適用更低稅率。
最后,加強納稅籌劃各方的溝通。即需要實施內部溝通,也要實施外部溝通。籌劃人員要強化管理層溝通,及時反饋信息且征求掌握領導層要求,與財務、審計溝通,及時解決籌劃問題。加強與并購各方、稅務部門溝通,使籌劃方案符各方要求,且獲得稅務部門認可,減小籌劃阻力。總之,并購重組納稅籌劃,可以一種或多種籌劃方法,但需要合理地關注不同籌劃方法可能產生的影響,優化相關交易組合,使并購過程實現各方的效益最大化。
納稅成本會根據不同的并購重組情況而產生較大的差異,通過納稅籌劃,使并購各方可以有效地了解各階段所涉及的稅種,詳細分析需要納稅的金額,以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最優方案,實現企業并購中納稅成本的節約,為并購獲取最大利益。目前,并購重組過程中不斷出現相關的優惠政策,對于并購予以支持,為重組納稅籌劃提供了可籌劃空間,加之并購過程復雜多樣,交易每個環節都涉及多稅種,為重組交易創造節稅機會,合理納稅籌劃進而使企業并購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