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利
(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浙江 紹興 312088)
G60科創走廊是以G60高速公路為軸線,沿線九個城市,包括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覆蓋面積約7.62萬平方公里,聯通了滬蘇浙皖四個地區。G60科創走廊是以產業聯盟建設為抓手,聯合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在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上打通各個環節,推進產業發展。從目前來看,G60科創走廊將進一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在區域發展中起到更好的引領作用,成為“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主陣地。
G60科創走廊成立了多個產業聯盟,集合多家成員單位,形成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同時集聚了上游和下游全產業鏈企業,使得多個關聯企業得到合作發展。例如信息工程和人工智能這兩個聯盟。人工智能產業聯盟首批成員單位共139家,集聚了多個行業領軍企業。聯盟集聚了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制造商、下游系統等全產業鏈企業。信息工程產業聯盟吸引了包括整機、發動機、信息系統、信息附件、信息維修、信息材料等全產業鏈的40 余個關聯企業。這樣的聯盟,能夠使產業內資源得到高效整合,從而產生規模效益。
在整個G60科創走廊內,除了企業的參與之外,政府和高校也是創新的中堅力量。走廊內的公共平臺可以使三者充實一定的資金來源,增強技術實力,提高行業權威性。政府的加入,可以開展高層次的對接,更好地服務產業;高校的加入,能夠更好地研發設計,從而服務全產業鏈,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這三者的力量,是科創走廊發揮創新動力的主力軍。
企業要提升研發能力,必須在做好內功的同時,引進前沿科技,引進的方式可以是技術專業等,通過發展較快的地區向發展較慢的地區轉移。同時,企業要擴大生產規模,必須獲得資金支持,在G60科創走廊的九個城市中,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金融機構聚集,具有天然的資本優勢,可以促進各個產業高效地對接。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要進一步推進科技資源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產業聯盟內的企業在大型研發和設備共享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會對于這項工作給予一定的資助。通過政府和企業的雙向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聯盟內企業和政府的力量,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不易出現重復投資現象。
企業在沒有加入聯盟之前,會出現技術合作對象選擇的盲目性;科創走廊的產業聯盟成立之后,給各個企業提供了技術合作的平臺,研發的成果能夠在企業之間實現轉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研發工作中也可以相互合作,共同解決難題。尤其是對于一些共性問題,成員企業可以開展更緊密的合作,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當然,G60科創走廊也有一定的弊端,即在創新績效的衡量方面缺乏一定的共識。同時又通過哪些方式作用鄰近地區的創新績效,是目前急需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在G60科創走廊取得現有成效的基礎上,對創新績效指標和效果進行研究。
首先,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衡量指標是關鍵。在眾多創新指標中,選取哪些作為衡量指標,是構建模型的重要前提。本文將生態系統衡量指標分為三個層次,即生態要素、衡量指標和變量指標,在這些指標中主要以新產品銷售收入這一指標為主。這一指標可以直接反映創新活動績效收益和創新成果的質量以及商業化水平。研究時結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目標和原則,構建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衡量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三大類別:創新群落、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見表1)。創新生態系統的建立,主要包括創新群落、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創新部落的衡量指標主要有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其中企業指標主要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這兩個變量,研究機構主要依靠研究機構研發人員總數量來衡量,高等院校這一指標主要是高等院校專任教師數量來衡量。創新資源這一要素的衡量指標有兩個,分別是創新設備和創新資金,其中創新設備通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來衡量,創新資金的變量是社會R&D經費總支出和地方財政R&D經費總支出。創新環境這一要素,主要有三個衡量指標構成,即經濟環境、信息技術環境和教育文化環境,其中經濟環境中依靠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交通運輸狀況和財政指出三項,信息技術環境依靠技術環境和信息化程度,教育文化環境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和教育狀況來衡量。

表1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衡量指標
其次,以上這些衡量指標選定之后,采用線性回歸方法構建基本模型。把區域創新系統中的相關要素作為解釋變量,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對數值所代表的創新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構建如下模型:
ln(CZ)=C+β1BL+β2ZY+β3JE+β4JX+β5CE+ε
其中BL為創新部落,ZY為創新資源,JE為經濟環境,JX為信息技術環境,CE為文化環境。
最后,模型構建完成后,主要對其進行檢驗和分析。本文采用簡化后的空間杜賓模型,即空間滯后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進行檢驗。選取的方法主要是LM檢驗、Wald檢驗和似然比(LR)檢驗。通過檢驗不難發現,創新績效在空間上存在溢出效應,也就是說在G60科創走廊沿線各個城市發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各個城市的政府可以利用這種溢出效應,促使生產要素從創新能力高的地區不斷向周邊創新能力低的城市進行擴散,將優勢資源不斷地滲透到其他城市,以帶動周邊城市創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在這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各個生態要素也存在競爭關系。
同時,對于各個城市創新輻射強度的分級以時間距離、技術距離和經濟距離三個指標來測定,根據這三個指標,對于G60科創走廊中的這九個城市的創新輻射強度進行了劃分(見表2、表3、表4)。

表2 基于時間距離的創新輻射強度地區劃分

表3 基于技術距離的創新輻射強度地區劃分

表4 于經濟距離的創新輻射強度地區劃分
從以上三個表格來看,G60科創走廊的九個城市在創新方面發展不平衡。上海、杭州、蘇州,這三個城市發展得比較好,創新優勢明顯,這得益于這三個城市一直以來積累的經濟基礎。雖然其他幾個城市相對較弱,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前面三個城市在空間上的溢出效應,使得其他幾個城市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這也是G60科創走廊創立的初衷。
通過構建模型和檢驗,本文在研究G60科創走廊的創新績效時,結合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從結果來看,G60科創走廊的提出,是政府不斷增加科技新投入、實施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必要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同時,這九個城市的區域創新績效也得到了相互之間的正向影響。當然,這個影響程度會因為時間、空間、技術和經濟上的距離產生差異。在這四個因素中,經濟距離是首要因素,技術距離位于其次。根據前面的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G60科創走廊涉及9個不同的城市,要在這9個發展水平不同、經濟基礎不平衡的城市之間形成合力,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可以通過政策補貼和優惠等方式,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和動力,同時,城市之間的不平衡要保持適度,也就是說不要一味地追求城市間的平衡,要消除不平衡,可以通過高水平地區向低水平地區輻射的做法,降低壓力,提升城市的創新能力,從而帶動9個城市的共同發展。政府要從基礎設施建設、政策、財政杠桿、政府采購等方面,不斷完善外部環境,給企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G60科創走廊雖然是9個城市之間的聯動,其實質還是企業之間的合作。企業之間不僅要合作,還需要與科研院校和行業合作。企業應該成為產學研的主導方,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調整創新的方向和動力。一般情況下,研發經費大部分來自企業,這就要求企業不斷發展,從投入成本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研發經費,與科研院所和高校融通合作,構建相應的研發平臺,促進成果的轉化。
G60科創走廊的9個城市,要充分利用區域制造業發達的優勢,將浙江制造升級為浙江創造,在創新和創業之間建立橋梁,使創新成果實現高效的轉化。特別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生物技術等方面,每一個城市,每一個產業,都要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挖掘自身潛力。這樣科創走廊的創新優勢就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
另外,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中的各個生態因素在空間上不僅存在溢出效應,也存在相互競爭關系。因此,在建設科創走廊的時候,要好好利用周邊城市所產生的輻射作用,制定合適的政策,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使得G60科創走廊這一創新生態得以更加完善,最終實現創新活動的良性增長。因此,我們要重視多維距離影響因素,發揮創新要素的作用,提升創新能力。特別是長三角地區,有著我國得天獨厚的優勢,更應該加強合作,充分發揮輻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