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傳植

十月伊始,默克公司宣布:抗擊新冠病毒的候選藥物口服藥莫諾匹拉韋(Molnupiravir)若在高危患者感染的前五天給藥,則能夠降低患者一半的住院率或死亡率。默克正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申請緊急使用授權,預計于2021年年末推出該藥物。
與其他疫苗制造商不同,默克另辟蹊徑,打算向全世界供應該藥物。它已經和印度的數個生產商簽下協議,并打算在超過100個國家中生產和銷售該藥物,且主要是在非洲和亞洲國家。在等待當地監管者向他們亮起綠燈的同時,公司已經計劃在年底生產1 000萬個療程的藥物。這對經濟發展中國家而言無疑是件好事,在他們等待疫苗時能夠有這樣一個便宜而有效的治療方案用作過渡,尤其該藥物還是第一種能夠直接口服的片劑。瑞德西韋(Remdesivir)目前作為美國和英國唯一批準的抗病毒治療手段,有效的同時依舊有不足之處:它并不拯救生命,但是能夠加速恢復過程;同時它需要通過靜脈輸注,制造成本高而且程序煩瑣。
使用抗病毒藥物就意味著會產生病毒耐藥性。一些科學家擔心病毒很快學會如何抵擋藥物的攻擊模式,而全球大規模使用該藥物會加劇耐藥性。實際上,這一問題長期影響著流感病毒的治療:有大量FDA批準的藥物現在已經不再被推薦用于治療流感病毒,現在的流感病毒早已能夠騙過這些藥物了。
“對于任一種抗病毒藥,我們都需要警惕其產生耐藥性,”哈佛大學醫學院藥學部教授丹尼爾·庫里茲克茨(Daniel Kuritzkes)說,“我們能看到大部分藥物都在產生耐藥性。”
病毒在感染人體后,會利用復制機制在人體細胞中制作自己的拷貝,如同一個復印機。向體內導入莫諾匹拉韋這種抗病毒藥就像插入一張和病毒組件相似的紙。復印機若是沒能發現這個冒牌貨,就把錯誤的組件整合進了基因組,干擾病毒的復制機制,最后起效使病毒毀滅。但新冠病毒也可能以迂回戰術應對新藥,對藥物機制不敏感的病毒變種傾向于存活下來并最終占據主導地位,病毒通過耐藥性機制在進化上倒是邁出了一步。我們發現新冠病毒已經克服了一些特定治療:2021年7月美國暫停了禮來制藥公司的抗體療法,正是因為病毒的新變種產生了耐藥性。
令人欣慰的是,新藥所需要的療程相當短——5天的服藥療程,每天2次,每次4片藥物——這意味著產生耐藥性的概率會更小。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治療艾滋病所需要的終身治療療程,同時新冠病毒也沒有艾滋病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那么狡猾,它傾向于以較慢的速度進行復制。這樣一來,如果我們結合更短的治療時間,就能減小產生強大變種的概率。
另一個好消息是,研究者還沒有發現病毒進化出對目前新冠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的耐藥性。
如果人們過早停止用藥,病毒耐藥性發生的概率更大,因為一些病毒可能在體內茍延殘喘,而耐藥性毒株因此復制擴增。范德堡大學病理學、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馬克·丹尼森(Mark Denison),同時也是研發新藥的科學家之一。他告訴《端點新聞》(Endpoints News),他很擔心患者在感到癥狀緩解后就停藥,而沒有完成一整個療程。
默克的測試證實了莫諾匹拉韋具有對變種伽馬、德爾塔和繆毒株的“一致效力”,說明新冠病毒的現有毒株并沒有發展出對新藥的耐藥性。當然,默克并非單打獨斗。人類面對COVID-19大流行的這段時間簡直是束手無策,幾乎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科學家競相研發抗病毒藥或將改變現狀。輝瑞公司也在測試一款不同作用機制的抗病毒藥——一種新冠病毒蛋白酶抑制劑,能夠阻斷病毒和人類細胞的融合。
更多抗病毒藥物誕生或能阻止耐藥性的產生。1987年,第一款抗艾滋病病毒藥物被FDA批準后,人們很快發現病毒應對的速度加劇,在一些患者中病毒以天為單位出現耐藥性。隨后幾年內更多藥物被批準,抗病毒雞尾酒療法成為標準治療手段后,病毒更難發展出耐藥性。
從根本上來看,對付新冠病毒或許需要相同的手段。“我認為多種藥物組合會更加合理。我們在治療艾滋病時這樣做不僅僅是因為耐藥性,還因為這樣做的治療效率高。”甘地表示。這種多管齊下的方法對于抑制病毒更加有效,每種藥物所需要的劑量也更低,因此副作用更輕。
資料來源 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