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琪,張 戈
(天津城建大學,天津 300384)
在經濟發展迅速,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城市建設不斷蠶食鄉村空間。城市化進程的迅猛更加凸顯了鄉村的衰落,普遍存在鄉村工業發展滯后,空心化,生活空間破敗和傳統文化消失等問題。盡管在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很多相關工作者的努力下,許多村落、小鎮面貌一新,以示范村示范鎮的面貌橫空出世,居住環境和村民收入都有顯著提高,但更多的鄉村得不到政府和相關人士的關注,存在問題依然嚴重。
在追求鄉村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許多鄉村拓寬道路,將二層小樓整齊排列于鄉野之間,破壞了其原有機理和空間格局。反而是還沒有發展起來,沒有受到關注的村落,其原有機理、空間格局和文化傳統還保存相對較好。
有的鄉村打著保護傳統的旗號,對傳統建筑簡單復制,提取符號,也不分南北,建起“仿古”建筑,甚至創造出一套建造模式,在鄉野間復制粘貼。鄉村審美的盲目性造成了鄉村風貌的趨同化以及傳統風格的流失。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和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涌入城市,鄉村空心化加劇,再加上鄉村物質空間的破敗,如道路破損、建筑廢棄,公共空間也隨之閑置下來。運用大量的硬質鋪裝和設施小品改造公共空間,雖提高了村民的生活便捷性,但是也破壞了鄉村的原有風貌。
微介入運用于鄉村空間更新,理論支撐主要有吳良鏞教授提出的‘有機更新’理論和德國的“謹慎更新(Careful Renewal)”原則。
假設有機更新理論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考慮和理解一個村落系統的運作問題,則“謹慎更新”理論是從具體的操作層面為村落的保護和更新提供指導。微介入則是兩個理論的結合和提煉,突出基于整體兼顧,具體問題則對癥下藥。
以微介入為基本策略,參考國內外優秀的鄉村空間更新案例,分析我國北方山村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3個基本更新策略。
山村大多數傍山而建,房屋院落分散布局,沒有很強的規律性,相互聯通的小路多也是依靠地勢。建筑形式以院落為主,多封閉。梳理過程應本著微介入的原則,保留其原有道路肌理和建筑風貌,可以對局部進行微小改動,打通局部區域,串聯整體。在增強院落可達性和通透性的同時,形成村落的半私密公共空間。
每一個鄉村傳統聚落的發展演變都是根植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在與自然環境的不斷融合中發展出體現自身獨特的風貌。在對村落建筑進行修繕改建時,盡量保持建筑的原始風貌,不破壞其原有結構和院落格局,修繕材料應盡量采用原有的磚瓦及本土材料,工匠則雇傭當地工人,同時鼓勵村民加入其中,喚起村民對生活空間的認同感,更加愛惜修復后的環境。
鄉村公共空間的形成伴隨著漫長的歷史變遷,漸漸與自然磨合,形成適應當地人使用,尺度形態都便于使用的空間。隨著時代變遷,人們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這些空間漸漸不再適應現代人的需求,這些空間漸漸被廢棄,變成無人使用的閑置空間。可以將空間原有功能進行補充,植入新的使用功能,對公共設施進行提升,設置可以容納當地喜聞樂見的傳統活動的休閑空間。
4.1.1 選址范圍
基地位于薊州區穿芳峪鎮石臼村。薊州區是天津市市轄區,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穿芳峪鎮屬薊州區轄鎮,位于境內東北部。石臼村是穿芳峪鎮所轄26個行政村之一,位于鎮內西部,喜邦公路以北,交通便利 (圖1)。

圖1 選址范圍
4.1.2 區位條件
石臼村位于天津市薊州區,薊州區處于京津冀中心位置,農家休閑游占據產業主導,客源市場廣闊。薊州區石臼村距北京100 km,距天津中心城區120 km,距唐山130 km。周邊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唐山等河北城市)在兩小時交通輻射圈內,承德等河北城市在三小時交通輻射圈內,交通便利。(圖2)。

圖2 區位條件
4.1.3 基地現狀評價
石臼村為穿芳峪鎮山區村,村域內地形起伏較大,道路缺乏維護,破損情況嚴重,房屋質量參差不齊,亟待改善。
石臼村是典型的山村,村內地勢起伏(圖3),路網破碎,交通不便,場地梳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路網的梳理和修復。場地內現狀道路多為斷頭路,村民使用需要走回頭路,規劃新增多條村內小路,增加路網可達性,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是山村的緣故,部分院落間高差過大,可以選擇增加階梯或者人為減小路面坡度來消減高差,便于年齡普遍偏大的村民日常使用。在對村內路網的梳理中,盡量不改變原有道路走向或新建主要道路,這樣有利于維護原有村莊格局,在保護村莊原有風貌的同時提高道路使用性,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活動空間的整合要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充分調研詢問真實情況。

圖3 石臼村地形
調研時,部分村民沒有認識到傳統建筑的珍貴,希望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拆除百年老屋,蓋上新房。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屋直接拆除,不僅會破壞傳統風貌也會產生不少的建筑垃圾。經過深入調研,發現石臼村很多的廢石廢磚可以用來打造村莊的標識和小品,也可以修復建筑破損的地方,并且可以提取出石臼村獨有的建筑元素,購買相同的材料來進行修復。
4.2.1 設施小品
通過“拆東墻補西墻”的形式可以創作小品、景觀墻、休閑空間、坐椅等等,稱為“拆東墻補西墻”的原因就是將公共空間內已經廢棄的牲畜棚或幾乎坍塌的房屋等拆除,通過一點改造,把可用的材料用在景觀小品的打造上。如用廢棄的磚石打造桌椅板凳,供村民日常休憩。
4.2.2 地面鋪裝
山間小徑可利用村內的廢舊石材添加泥土進行鋪設,再利用廢棄的青磚、石材等材料進行加固,路旁適當的種植花草,打造舒適宜人的休閑空間,同時供村民和游客使用。這些廢棄的材料本來已經變成了垃圾,堵塞占用村莊的公共空間,但是經過改造,將這些本土材料移植到小路和景觀中,重現村民遙遠記憶里的生活情境。
4.2.3 廢舊建筑
鄉村廢棄建筑的改造利用往往涉及復雜的產權問題,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與村民深入交流,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見和利益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因此,房屋改建計劃分為兩部分:對于破舊的房子,決定就地建房,選派當地的工匠隊伍。建筑主體仍采用傳統布局,磚石結構,內部可適當選取鋼材加固。當地的礫石和青磚是建筑的主要材料,其中不規則的礫石用于建筑地基的壓實,普通的瓦礫用于建筑墻體,而碎石用于建筑墻體,小碎石用于建筑外墻抹灰。充分利用當地材料,不僅可以節約成本,而且可以延續傳統的建筑風格。對仍在使用的結構堅固的房屋,進行微改造,用傳統青磚修補破損外墻,拆除未與建筑外墻配套的附加結構,實現村莊整體建筑特色的統一(圖4)。

圖4 建筑改造示意圖
在石臼村空間改造過程中,將院落和外部環境形式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優化二者之間的滲透性,提高內部和外部空間的溝通,而不是追求完成度,一股腦的將墻豎起來,完全封閉院落。院落改造,首先對散落的院落空間進行為何,對部分墻體進行穿墻或梳理,通過墻壁的小開窗將公共院落與私家院落空間連同,使空間更加連續(圖5)。

圖5 院墻改造示意圖
石臼村主要景觀節點包括:入口景觀節點、山腳休閑節點空間和村莊水系兩側步行系統。
4.3.1 入口景觀節點
根據村民的實際需要,新設置了供村民停車的空間,為村里未來的發展和機動車的增加預留了空間。如上文描述,石臼村屬于血緣相連的家庭村,空心化嚴重,年輕人多外出工作,村中現居住的多為老年人。除了節假日,村里車輛多,日常車輛少。結合村的實際情況,在村莊建成區入口處平整后約800平方米的土地用來建設設置健身、休閑、避暑、停車的公共空間,布置體育器材。平時沒有車時,村民可用來可以放松鍛煉,節假日可以作為臨時的小型停車場。
4.3.2 山腳休閑節點空間
根據村民的需要,在山腳下新建了村民日常交流的休閑空間,同時,對休閑空間有所破壞的后山邊坡進行加固,避免發生山體滑坡等災害的發生而造成人身財產的損失。
4.3.3 村莊水系兩側步行系統
以村內水系為中心,建設滿足村民交往交流需要的景觀休閑區。在設計上,要體現村民飯后閑聊的地方。首先,疏通和清理河道,其次,根據目前的調查、評價和村民的實際需要,規劃設計充分利用了石材鋪裝、花草種植和樹木遮陰。通過改造,為村民創造更加舒適休閑的空間,將水系旁廢棄農家院改造成村民的日常休閑和村委會舉辦活動的場所。
石臼村圍繞古樹古建布置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間,實現了零碎公共空間的重構和廢棄物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避免了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通過一系列小微漸進的策略,但這些策略能夠引導農村聚落的重建和再生,激活農村的內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