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翔
(江蘇省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12)
新建南京至淮安鐵路是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長三角”城際網建設,完善我國高速鐵路網布局,實現長三角“1~2小時交通圈”,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均衡發展的重要項目。線路自北向南由連鎮鐵路淮安東站引出,向南經淮安市洪澤區、金湖縣、安徽省天長市及南京市六合區,引入新南京北站。正線長約200 km,其中暫利用連鎮鐵路17.14 km,新建正線長約183 km。全線共設淮安東站、洪澤站、金湖站、天長站、六合西站、新南京北站等6座車站。

圖1 寧淮城際鐵路走向示意圖
寧淮鐵路跨淮河入江水道(簡稱三河)橋梁工程位于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境內。擬建橋位上游距洪澤湖三河閘約22.8 km,距中渡水文站約22.3 km,距衡陽水文觀測點約3.47 km;下游距金湖水文站約7.6 km,距石港抽水站約13 km,距三河攔河壩約15 km。三河沿線已建有多座跨河橋梁,其中距離本橋址最近的為已建淮金線跨淮河入江水道特大橋(金湖二橋),位于本工程橋址下游約3 km處,見圖2。

圖2 寧淮城際鐵路走向示意圖
淮河入江水道(三河)連接洪澤湖和高郵湖,是本次設計范圍內線路跨越最寬的河流。根據三河水源保護區范圍、兩岸控制地物、南岸城鎮的分布以及金湖車站的站位,結合相關單位意見,自西向東研究比選了4個線路方案,即直線跨三河穿二級水源保護區方案、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曲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和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如圖3所示。

圖3 寧淮城際鐵路跨三河線位方案圖
直線跨三河穿二級水源保護區方案:線路自比較起點引出后向南行進,先從洪澤區華西光伏電廠西側經過,再以直線正穿三河二級水源保護區跨過三河,跨河后線路繼續向南,跨過崔莊路,在戴樓鎮西側設金湖站。出金湖站后線路繼續向南,從官塘鎮西側經過后跨S247省道進入安徽省天長市境內,繼續向東南行進并跨過X075縣道,在小井莊附近引入比較終點。該方案新建正線長22.694 km,橋梁比90.437%。該方案在跨越三河時正穿了三河二級水源保護區,由于三河水源保護區范圍已劃入國家生態紅線,環保部門和國鐵集團鑒定中心明確要求避開一級和二級水源保護區,若實在無法避開,則必須考慮無害化(以隧道形式或橋梁一跨跨越)穿越二級水源保護區。考慮到以隧道下穿三河代價過于高昂,且下穿至三河南岸后無法引入規劃金湖站;此外,三河河面總寬達2.3 km,設橋通過時需在河道中設墩,無法一跨跨越(無法實現無害化跨越),經研究將該方案予以舍棄,不再納入后續的詳細比選。
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線路自比較起點引出后向南行進,先從洪澤華西光伏電廠東側經過,再從三河二級水源保護區東側邊線外以直線跨過三河主泓,與三河主航道呈大角度交叉,再以曲線跨過三河南泓。跨河后線路繼續向南,跨過崔莊路,在戴樓鎮西側設金湖站。出金湖站后線路繼續向南,從官塘鎮西側經過后跨S247省道進入安徽省天長市境內,繼續向東南行進并跨過X075縣道,在小井莊附近引入比較終點。該方案新建正線長22.831公里,橋梁比88.853%。
曲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線路自比較起點引出后向南行進,先從洪澤華西光伏電廠東側經過,再從三河二級水源保護區東側邊線外以曲線跨過三河,與三河主航道呈大角度交叉。跨河后線路繼續向南,之后線路走向與直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相同。該方案新建正線長22.88 km,橋梁比88.876%。
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線路自比較起點引出向東南方向行進,從洪澤華西光伏電廠東側經過,再以直線從三河二級水源保護區東側邊線外正交跨越三河,之后線路折向南,正穿戴樓鎮并跨過崔莊路,在戴樓鎮西南角設金湖站。出站后線路繼續向南,跨S247省道并從官塘鎮東側經過后進入安徽省天長市境內,繼續向東南行進在小井莊附近引入比較終點。該方案新建正線長22.5 km,橋梁比90.355%。
后三個線路方案的主要工程數量及投資見表1。

表1 主要工程數量及投資比較表
從線路長度和工程數量上分析,三個方案中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線路長度最短,工程數量最省,另兩個方案線路長度和工程數量基本相當。
從拆遷影響分析,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與曲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的拆遷量基本相當,且都避開了重要地物的拆遷,對戴樓鎮的拆遷影響小。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穿越戴樓鎮,嚴重切割戴樓鎮并引起大量房屋拆遷、征拆費用高。
從工程投資分析,三個方案中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線路最短,就鐵路工程本體而言應該投資最省,但由于穿過金湖縣戴樓鎮,引起大量的房屋拆遷量,反而拉高了該方案的靜態投資總額。
從環保分析,三個方案均避開了三河二級水源保護區,從其東側的準保護區通過,符合環保要求。
從跨河條件及行洪分析,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以直線正交跨越三河,橋墩阻水率最小,行洪條件最好。另外兩個方案的線位與三河水流方向呈大角度交叉,交角條件稍差,橋墩阻水率也相應較大,但可通過扭轉墩身在河道中的角度來改善阻水率,進而改善行洪條件,其中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的行洪條件又比曲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更佳,并且已經通過江蘇省水利廳和淮委的評審。
從金湖站位條件分析,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與曲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金湖站址地形平坦,設站條件最好,且站位設置完全符合金湖縣的地方規劃。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金湖站位于戴樓鎮東南角,設站條件差,且設站位置不符合地方規劃。
各方案優缺點分析見表2。

表2 跨三河方案優缺點分析匯總表
綜上分析,雖然直線跨三河與主泓正交方案線路長度最短、跨河條件最好,但其對戴樓鎮造成嚴重的拆遷,靜態投資反而最高,且金湖站位不符合地方規劃,予以舍棄。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與曲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均符合金湖縣對金湖站位的規劃,對戴樓鎮的拆遷影響也很小,但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的行洪條件略優于曲線跨三河與主泓大角度交叉方案,可通過旋轉在橋墩河道中的角度來改善行洪條件,將制阻水率控制在要求范圍內,且已得到水利部門的認可。故推薦采用直線跨主泓與三河大角度交叉方案。
隨著水利、環保等部門對鐵路線路交叉跨越角度及穿越范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高速鐵路選線過程中既滿足各行業主管部門的要求,又要在線型、經濟合理性等方面做到相對最優,以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是當前國內尤其是江蘇省內鐵路選線需要考慮的重點。寧淮鐵路跨淮安入江水道選線正是在這種新形勢背景下開展的,推薦方案兼顧并滿足了各方利益與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