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麗
摘要:目的:探究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20年3月~2021年1月進行腹部手術治療的5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可以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長,使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良好的護理措施也可以使患者對護理工作更加滿意。
關鍵詞:粘連性腸梗阻;腹部術后;護理干預措施
粘連引起的機械性腸梗阻是腹部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病因主要為患者手術創傷和機體對異物(如手術線)的不良反應,以及各種腸道管黏附等,使腸管之間發生粘連而引發腸梗阻。術后粘連性腸梗阻對患者生命健康以及預后有較大影響,需要引起臨床重視,并采取一度的預防措施。本研究旨在探究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20年3月~2021年1月進行腹部手術治療的58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17~58歲,平均年齡37.5歲。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包括抗感染、禁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胃腸減壓、營養支持以及糾正酸堿紊亂等,并在此基礎上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預防并發癥。
1.2.2 觀察組
(1)術后運動護理。待術后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處于平穩狀態,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腸道運動,并協助無法下床自主運動的患者在病床上進行肢體肌肉關節活動等。各項運動前提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決定[1]。(2)鼓勵患者下地活動。部分腸粘連患者因病癥的痛苦不愿下床活動,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恢復情況護理患者下床活動,此過程中不可脅迫患者做高強度活動。護理人員可以先指導患者圍繞病床緩慢行走,隨著機體的康復情況逐漸加大活動量。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鍛煉,進而加強腸道蠕動。(3)腹部按摩。護理人員向患者及患者家屬提供正確的按摩指導,包括按摩力度和方法。在按摩過程中,按摩的手法方向是順時針逆時針相互交替的,力度由輕到重,按摩時長通常在20 min左右。(4)飲食護理。術后飲食以清淡的流質軟食為基礎。若患者在禁食期間,護理人員可為患者提供腸外營養,觀察并詢問患者的胃腸功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自主進食半流食,促進患者腸道逐漸恢復至正常消化狀態。(5)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與患者交流溝通,若患者心理狀態較差,還需專業的心理醫師對其進行心理疏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指標(護理質量評分、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護理滿意度分為特別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特別滿意率+滿意率。護理質量通過基本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腹部手術后患者通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胃腸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導致胃腸內容物的消化受到阻礙無法順利穿過腸腔。腹部手術后出現的由粘連引起的機械性腸梗阻患者主要臨床表現包括上腹不適、胃部強力發射收縮、腹痛等。結合對患者病情基礎性的治療,配合護理干預,以及相應的心理飲食指導,可以很大程度地預防減輕粘連引起的機械性腸梗阻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因此,適當的護理干預對腹部術后患者的作用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桂紫珍.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15):2209-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