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澤炯
摘要:濕疹是一種嬰幼兒常見皮膚炎癥疾病。中醫認為濕疹是由于脾胃虛弱、肺氣不宣、外感濕熱風邪等導致。西醫認為是由遺傳因素、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環境污染等引起。本研究分析小兒濕疹的發病因素和內治法、外治法、內外兼治法在小兒濕疹治療中的應用,并闡述各治療方法潛在優勢,以期為臨床治療小兒濕疹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關鍵詞:小兒濕疹,發病因素,治療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嬰幼兒皮膚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皮疹、皮損對稱分布和多形性皮損,皮損以紅斑、糜爛、水皰和滲出為主,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皮膚瘙癢可引起患兒過度搔抓,進而導致皮膚感染,加重患兒不適感,出現食欲低下,嚴重時會影響小兒發育,給患兒及家屬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
1誘發小兒濕疹的因素
1.1 內因
傳統中醫學認為,小兒濕疹發病機理多與脾虛有關。脾主運化水液,如小兒飲食不節,多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品等損傷脾胃,導致脾失運化,濕濁內停。脾為肺之母,如脾失健運,導致肺氣失宣,外邪侵入機體誘發疾病,不利于全身水液運輸、布化和排泄,使濕濁內停。濕濁內停時間過長會浸淫肌膚成瘡,誘發濕疹。西醫認為誘導小兒濕疹因素有免疫因素、內分泌系統紊亂、腸道菌群新陳代謝失衡、細菌感染、遺傳因素等。研究表明,孕期膳食蛋白質與嬰兒濕疹之間有很大關系。研究表明,濕疹和嬰兒腸道菌群有密切聯系,健康嬰兒糞便中富含更多“陽性”細菌,如雙歧桿菌;濕疹嬰兒糞便富含擬桿菌。
1.2 外因
中醫認為濕疹外因是外感濕、熱、風三邪。濕為陰邪,如若小兒長期居住在潮濕環境里易外感濕邪,誘發濕疹。風為陽邪,游走無序,古人有云“風勝則癢”,因此外感風邪可誘發濕疹,且肌膚嚴重瘙癢。熱為陽邪,損耗津液,易使燥邪轉為風邪,進而誘發濕疹,且發病部位顏色鮮紅,灼熱感強烈,瘙癢劇烈。近年來,小兒濕疹發病率逐漸上升,小兒住所如寵物、環境臟亂等會滋生微生物,也會誘發濕疹;有些患兒也會因為花粉引起過敏性濕疹;也有小兒因為勞累、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因素引起濕疹。
2小兒濕疹治療
2.1 內治法
根據中醫理論脾虛濕盛,肺氣不宣,外感濕、熱、風邪等發病病因,目前有學者采用健脾祛濕方法治療小兒濕疹。黃麗霞[1]采用健脾祛濕方治療小兒濕疹,兩周后發現健脾祛濕方組患兒皮損面積、皮膚瘙癢程度積分、皮損狀態積分及中醫癥候評分均小于治療前(P<0.05),表明健脾祛濕方能夠有效治療小兒濕疹。
2.2 外治法
中醫對小兒濕疹外治法包括外洗、濕敷、干敷、膏敷、臍療、油搽等。陳德健[2]采用嬰兒皮膚抗菌輔料聯合地奈德軟膏治療小兒濕疹(100例),與單獨使用地奈德軟膏治療(100例)相比,聯合用藥療效顯著增強,不良反應顯著降低,患兒癥狀及體征評分顯著降低,患兒濕疹復發率顯著降低,安全性較好。
2.3 內外兼治法
有學者通過抗炎治療濕疹,發現內服和外用聯合治療濕疹比單獨內服或者外用效果較好。吳云剛[3]等采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聯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對嬰兒濕疹患者進行治療,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Th1/Th2比例明顯增加,Th17比例明顯減少,外周血細胞因子干擾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水平明顯增高,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和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明顯下降,且治療效果比單獨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顯著提升,其治療濕疹機制可能與調節Th1/Th2細胞平衡和Th17細胞有關。
3結語
小兒濕疹病程長,且易反復發作,難以短時間內治愈,影響患兒睡眠,降低患兒生活質量。出現濕疹時要衣著寬松,保證患兒處在溫度和濕度適宜的環境中,忌食辛辣刺激、寒涼油膩等容易產生濕熱的食物,遠離過敏原,同時母乳喂養時母親要注意飲食清淡。濕疹嚴重的患兒要及時就醫,通過藥物治療減輕患兒不適感,避免患兒因瘙癢劇烈而用手去抓,引發感染等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黃麗霞.健脾祛濕方治療小兒濕疹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11):19-22.
[2]陳德健.嬰兒皮膚抗菌敷料聯合地奈德軟膏治療小兒濕疹的療效[J].黑龍江中醫藥,2019,48(6):96-97.
[3]吳云剛,張輝.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在嬰兒濕疹中的應用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38(1):41-4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