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澍弘 吳笛
摘要:實現“六城聯動”發展格局態勢,對長春市金融業改革創新提出了重大現實課題。長春市在推動金融行業與“六城聯動”協調發展上應做到“一張一弛”,既要用好“看得見的手”,優化金融體制,強化供給側改革;也要用好“看不見的手”,為激發市場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奠定政策基礎和制度基礎。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六城聯動”;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6.012
一、新發展理念下長春市“六城聯動”的政策背景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2021年7月31日,中共長春市委十三屆十一次全體會議首次系統性提出了“三強市、三中心”的發展戰略,為全力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力爭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戰略藍圖,為長春市完善市場機制、深挖本土資源、打造新型優勢提供了遵循,指明了長春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發展方向。“三強市”,指的是工業強市、農業強市、生態強市;“三中心”,指的是區域創新中心、區域消費中心、文旅創意中心。2021年10月21日,中共長春市委書記張志軍在項目巡檢時,進一步將“三強市、三中心”總結為打造國際汽車城、現代農業城、“雙碳”示范城、創新科學城、新型消費城、文旅創意城,要求全域聯動、“六城聯動”,打好戰略謀劃、戰術支撐、戰役推進的組合拳,更好地發揮長春在“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貫徹新發展理念,要求長春依托本土資源稟賦,立足區位空間特征,構建特色鮮明、重點突出、路徑清晰、科學有效、前景廣闊、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戰略規劃。長春市位于東北腹地,地勢平坦遼闊,土壤肥沃,自然條件給予了長春建設現代農業城的優越條件;長春工業基礎雄厚,人力資源、技術經驗豐富,歷史條件給予了長春建設國際汽車城的優越條件;長春擁有吉林大學等高校和長光衛星、中科院分支機構等科研院所,智力資源豐富,創新氛圍濃厚,具備建設創新科學城的基礎條件;長春立足全國園林城市的高起點,既有做大“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氣候條件,也有做強“綠水青山”的自然基礎,還入選了國家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城市,發布了生態發展專項規劃,繪制出建設雙碳示范城的發展藍圖;長春人口規模穩中有升,消費潛力巨大,旅游資源豐富,具備了建設新型消費城和文旅創意城的基礎。同時,“六城聯動”的發展,要求以創新為工具增強建設動力,以城鄉協調、經濟社會協調為要求增強發展整體性,以綠色發展為前提推進美麗長春建設,以開放為手段拓寬發展市場空間,以共享為目標推動共同富裕。通過“六城聯動”,長春市能更好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
二、長春市金融業支持“六城聯動”發展的戰略性考量
長春金融業具備支持“六城聯動”發展的一定基礎性條件。一是金融業態初步形成。目前,長春市形成了以商業銀行為主體,數量較多、遍布城鄉的金融業態格局。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金融機構門類7個,總部或一級分行級別金融機構129家,共有金融機構1753個(含營業網點),遍布全市五個主城區和六個縣(市)區。其中,銀行類總部或一級分行級別金融機構49家。二是金融知識得到廣泛宣傳。近年來,金融監管業自上而下引導金融行業開展了一系列金融知識普及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等網路科技在金融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加速了金融信息的傳播,整個社會對金融行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三是金融市場較為活躍。相比改革開放初期,長春市金融市場有了長足的發展,機構數量大幅度增加,銀行類金融機構、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陸續在長春開辦業務,銀行網點遍布城鄉,線上線下金融交易活躍度大幅度提升。202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4230.6億元,住戶存款余額6943.3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4535.4億元。年末股民賬戶數達到337.2萬戶,有價證券成交總額19411.0億元,保費收入310.3億元。
實現“六城聯動”發展格局態勢,對長春市金融業改革創新提出了重大現實課題。一是長春金融業的發展需要不斷加深市場嵌入深度。金融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經濟水平發展在金融行業的表現。因此,面對“六城聯動”,金融行業必須主動抓住抓實“聯動”機遇,調整業務政策和發展方向,全方位主動對接,加大對“六城聯動”相關項目的資金支持,為自身的發展積累良好的對公對私客戶資源。二是“六城聯動”發展需要金融資金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1991年初,鄧小平在上海視察聽取上海市負責同志工作匯報時,針對浦東新區“金融先行”的做法,明確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長春市想做強做大“六城聯動”戰略,必須把金融行業發展規劃、制度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引導金融資金向“六城聯動”實體經濟流入,增強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和資金實力。三是長春市金融業需要在增強城市發展活力和競爭力中推進改革創新。金融業發展促進城市建設、城市建設反哺金融業發展,需要立足長遠的系統性改革創新,推進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環,積累形成更多的改革創新經驗。
三、長春市金融業支持“六城聯動”存在的問題
●金融體系不完善
一是金融機構門類不均衡,不能對“六城聯動”發展形成有效支撐。截至2021年11月,長春市共有金融機構1753個(含營業網點),其中商業銀行類機構和網點1537個,占比87.68%。人民銀行將我國金融機構分為8個大類。在長春,除“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兩類外,參與市場競爭的金融機構主要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主,證券業、保險業有一定比例,而其他類別金融機構數量小、業務少,沒有形成業務規模,對市場影響力小。二是金融市場不發達。從流動性來看,長春市現有證券交易平臺為吉林股權交易所,主要為省內中小企業提供股權、可轉債的轉讓。國債、票據等債券的交易集中于少數機構之間,個人參與的證券交易主要通過主板進行,交易成本高,流動性差。從市場透明度與信息揭示度來看,基本可以做到信息透明公開,但信息獲取渠道少,財經類媒體和網絡平臺少。三是金融工具的應用比較少。基礎金融工具方面,長春應用比較活躍的金融工具以在主板上參與全國發行的股票和債券交易為主,而匯票、企業債、金融債業務規模極小;衍生金融工具方面,長春本土化金融工具幾乎沒有應用,少部分參與者會在全國的衍生交易平臺上參與交易。
●金融業務不匹配
一是大型商業銀行的省級分行缺乏產品自主權。國有六大行、在長春設有分支機構的十家股份制銀行都施行總分行制。在總分行管理制度下,金融產品和業務研發權以及研發部門和人員均集中于總部,吉林省分行均使用全國統一開發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有特殊區域產品需要的,需要專項向總部申請并需經歷半年以上的產品開發流程,這就導致長春市的大型銀行業務上不精準、研發上不機動,為金融業支持“六城聯動”發展的“輸血”功能帶來較大掣肘。二是地方商業銀行缺乏產品研發能力。在長春設有總部的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吉林銀行)、九家農商銀行均屬于地方性商業銀行,規模小、人才少、研發能力相對較弱。雖有較大自主權,但在產品開發上缺乏足夠的智力資源和市場基礎,很難設計出創意新、視角新、效率高的金融產品,在業務開發上還比較依賴政策引導。三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缺乏政策引導。當前,金融業監管機構重在監督和管理,金融市場主要是“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銀行類金融機構以其雄厚的實力和對機構項目的輸血能力,能夠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從而在政策上、發展方向上建立起信息溝通的公開或者非公開渠道。而對保險、券商、租賃、典當、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來說,他們的業務主要對象是個人和中小企業,較難得到政府重視,很難融入“六城聯動”發展規劃。
●政府、行業、市場三方信息反饋機制不暢通
一是發展政策向金融行業傳導缺乏渠道平臺。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的官方網站和文件發送渠道,主要用于金融行業監管政策和信息的傳遞。對于市委市政府的戰略規劃等決策信息,缺少向金融行業傳遞的線上線下渠道。二是金融行業與市場間信息傳導缺乏渠道平臺。目前長春市金融行業與市場間的信息傳遞,依賴于各金融機構自覺積累的大數據資源,各數據集之間形成了壁壘,缺少一個統一的集成平臺供本市金融行業和市場間進行對話交流。這就造成了“六城聯動”相關企業和項目在面對金融決策時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信息不對稱性。三是政府和市場間信息傳導缺乏渠道平臺。決策者在政策制定上還較依賴于對滯后數據的分析,與市場間缺乏即時溝通交流的平臺。
四、一張一弛:實現“六城聯動”與金融業發展供需兩旺
長春市在推動金融行業與“六城聯動”協調發展上應做到“一張一弛”,既要用好“看得見的手”,優化金融體制,強化供給側改革;也要用好“看不見的手”,為激發市場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奠定政策基礎和制度基礎。
●一張:用好“看得見的手”,強化供給側改革,以供給創造需求
一是強化宏觀統籌調控,建立對話協調機制。首先,由相關部門牽頭,成立“六城聯動”發展統籌協調小組,將金融監管部門納入小組成員,在頂層設計上加強金融業與政府戰略規劃的融合。其次,建立各級政府、金融監管、金融市場三方定期對話協調機制,統一發展思想,明確調整目標,引導金融機構面向“六城聯動”重大戰略需求、面向高質量發展主戰場、面向人民群眾和消費者需要,積極調整、主動調整、靈活調整,在供給側動刀,引導金融供給更加貼合市場、更能滿足市場、更好推動市場,推動形成以供給側改革推動需求側旺盛的良好發展局面。再次,建立“六城聯動”金融服務“白名單”。政府聯合重點金融企業共同確立“白名單”企業篩選指標,按照政策與效益并重、潛力與規模并重、創新與應用并重、資源與生態并重等建立標準體系,定期動態篩選重點支持的企業名單。
二是發揮監管指導作用,完善金融業務體系。首先,構建更具多樣性和靈活性的金融服務業。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指導,在不放松監管的前提下,鼓勵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為金融業服務“六城聯動”奠定更加堅實的機構“細胞”基礎。完善現代國有金融企業制度,鼓勵以吉林銀行為代表的的本地金融機構圍繞“六城聯動”加大研發投入,通過聯席會議、定期學習等方式,強化經營中的“六城聯動”政策導向和效益導向。大力發展多種融資方式,制定優惠政策,鼓勵證券、租賃、典當、信托等金融行業發展,規范發展民間借貸,拓寬“六城聯動”相關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其次,完善資本市場功能。以顯著提高“六城聯動”企業項目直接融資比重為目標,建立多種方式的直接融資對話平臺,多渠道推動新創企業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企業間債券市場,規范完善保險市場,鼓勵具備自主權的金融機構圍繞“六城聯動”開展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與產品,不斷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滲透率。再次,促進金融市場交易。組織金融發展指導部門專項學習,引進發達地區先進金融企業和人才,帶動全市金融行業重點領軍人才和“六城聯動”發展關鍵崗位人員進一步打破金融知識“盲區”,從思想上挖掘以金融支撐發展的自覺。圍繞“六城聯動”制定提供優惠的金融交易費率政策和金融企業稅收政策,形成鼓勵金融創新支持“六城聯動”發展的氛圍。
●一弛:用好“看不見的手”,激發市場調節機制,以需求牽引供給
一是加大金融知識業務宣傳,提高需求側金融意識。由監管部門牽頭,聯合市內監管所覆蓋的金融機構、權威網絡平臺和重點媒體開展“六城聯動”專項宣傳活動。鼓勵各金融機構面向市場開展“六城聯動”針對性宣傳,提高金融服務信息的透明度和覆蓋面。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提高金融服務密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服務現代化水平。
二是搭建線上線下對話平臺,暢通“政、供、需”三方溝通渠道。首先,可建立“六城聯動”發展專項工作網站,下設金融事業欄,將“六城聯動”發展政策、金融業務引導意見公開公示。聯合中國銀聯等上游金融機構,邀請全市全域金融機構進駐并設置分區,統籌“六城聯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公開業務辦理方式和基本條件,為三方聯系對話提供源頭性、基礎性平臺。發布“六城聯動”重點企業“白名單”,設立市場反饋意見信箱,定期選出代表性意見并公布反饋結果。其次,發起設立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信息服務機構,釋放打破信息不對稱的改革效益。將銀行類、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存貸款、股權、債券、信托、租賃等業務信息進行收集整合,建立企業金融需求數據庫,逐步形成線上初步匹配、線下完成對話的機制。
三是適度松綁微觀金融監管,激發金融行業自主活力。首先,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發揮金融監管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功能,優化提升監管協調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實現金融信息共享,減少監管重復,形成監管合力。其次,調整監管方式,加強宏觀監管,改進微觀監管,采取綜合措施維護金融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作者簡介
章澍弘,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金融學;
吳笛,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
責任編輯 張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