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華 張以
在衣食住行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人們對家具的需求也在發生重大改變,一是風格樣式的選擇范圍更大,二是脫離純實用性而更加注重功能與場景融合。同時,隨著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復興,人們對中式家具的追求勝于以往,尤其是通過營造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場景復原其生活方式,進而感受中國歷代文人氣質。
中國古代文人是中國歷史上一類特殊的群體,他們以文字為媒吟詩作賦,又多擅長琴棋書畫,也格外講究氛圍,對家具和文房器物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我們通常能從歷代家具的設計和變化中感受文人的內心世界與真情實感。
從今年9月12日起,“素秋·溪山”文人生活全景展在濟南榮寶京行藝術館舉辦,此次展覽集合了唐、宋、明式家具的代表作品,分區域構建出古典文人空間,讓生活于當代的人,能夠在空間轉換中沉浸式地進入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場景之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還展示了包括傳統木工工具、榫卯木作結構等中國傳統家具制作的有形遺產,介紹了整個家具發展演變的歷史——這一中國古典家具的無形遺產,使展覽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
中式家具作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場景載體,其發展史也是人類文明演變進化的見證,從商周時期開始到明清兩朝,中式家具從簡單的俎發展到今天的案、幾、桌、櫥等,我們看到的不止是家具,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進步。
(一)商、周、春秋時期
中國家具起源是由祭祀的禮器發展而來,因此它除實用性之外,還被賦予了精神性。這些精神性的符號,在數千年的家具發展史中逐步沉淀,有些穿越了時空,仍然出現在今天的生活中。
商、周兩代的銅禁、銅俎,是中國早期家具的雛形。俎的形象代表著后代的幾、案、杌、桌的類型。禁的形象代表著后代的箱、櫥、柜的類型。從商代的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床、幾的形象,進入周代,家具又出現了曲幾、屏風、衣架。
(二)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時代的出土文物里已經有極為珍貴的家具。在信陽、長沙戰國墓出土的床、幾、案等實物中,不僅反映了這一時代的木質家具制作水平,而且可以看到工匠們已能比較熟練地在家具表面進行髹漆和彩繪的技術,有的家具上還出現精美的浮雕。
家具的卯榫在這一時期也有較大發展。從出土的木床、幾案實物和同期出土的木質棺槨的構造上,可以知道此時已有格肩榫、燕尾榫、透榫、勾掛榫等多種卯榫。
(三)秦漢時期
從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所反映當時室內家具組合的使用情況和類型看,又有了長足的進展。屏風得到廣泛的使用,這是因為它不僅可以屏避風寒,同時也成為起居、會客的肅靜背景,起到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
秦漢時期實行厚葬之風,亦有漆木家具出土。除此之外,漢代畫像磚、帛畫中亦描繪了席、榻、案幾、屏風等多種家具。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椅具傳入中原,并從僧侶、貴族,逐漸傳入普通大眾。這一時期由于佛教的影響和民族的融合,建筑和家具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甘肅敦煌最早的窟壁上,描繪了西魏年間壁畫上的扶手椅和年代稍晚的高凳,說明當時已有高型家具,雖然那時仍是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但高型家具已有萌芽。床和榻的高度增加,床上有帳架和仰塵,這時有可折疊移動的屏風,也出現了方凳、圓凳等新型家具的雛形。
(五)唐代時期
唐代建筑技術空前發展也帶來家具的變化,垂足而坐的休憩方式逐漸成為普通現象。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仍然比較廣泛地保存著,因而出現了高低型家具并存的局面。在床榻上,常使用壸門裝飾,髹漆家具上已使用螺鈿鑲嵌技術。

從唐代畫作中亦能看到家具的發展已經變得種類繁多,如短幾,長、短案,方、圓案,高、低桌,方、圓凳,靠背椅,扶手椅,籐墩,床,榻,巾架,衣架,箱,柜,櫥等。
中國家具發展到唐末五代,對高型家具的品種類型已基本具備,為兩宋時代高型家具的普及打下了基礎。
(六)宋代時期
從多幅宋畫和出土實物上可以看出,當時垂足坐的生活方式代替了席地坐的生活方式,高型家具全面普及,彼時室內布置是均衡與對稱兩種格局并存。
這時期家具上使用各類線腳,也使用了束腰做法。有些板面周邊使用類似梟混形的凹凸斷面,有些構件使用了多邊形和凹角的斷面。有些桌和凳在束腰之下,牙板向外膨出,腿部向內曲彎并做成里勾或外翻的馬蹄形,是這一時期新出現的做法。家具造型更加秀氣輕巧,從結構上可以窺見家具和建筑上的梁、枋、柱以及替木的相似情況,說明中國家具與建筑風格發展的一致性。
從宋畫中認識宋代家具,帶來的一個特點是,宋畫中表現的家具,與這些畫作一樣,代表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審美,它們高拔離塵的氣息,也讓后人仰慕不已。在宋代,為今人所熟悉的各種家具類型,已基本完備。
(七)明代時期
到了明代,則不僅在繪畫、木刻版畫中能看到家具,更為幸運的是,由于這個時期開始流行用硬木制作家具,相較于宋代及其之前更主流的是軟木大漆家具,因此從明代開始有大量家具實物留存下來。
明代家具繼承了宋代家具的高潔氣息,但似乎更為中庸,同時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更貼近現代人的使用習慣。
由于明代的海運發達,東南亞的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木材輸入中國。這些優質材質質地堅硬,紋理美麗,色澤柔潤,再結合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創造出舉世公認的明式家具的工藝藝術和濃厚的中國氣派。
明式家具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造型大方,比例適度,輪廓簡練舒展。(二)結構科學,榫卯精密、堅固牢實。(三)精于選材配料、重視木材本身自然的紋理和色澤。(四)雕刻、線腳處理得當,起著點睛的作用。(五)金屬配件式樣玲瓏,色澤柔和,起到輔助裝飾的作用。

明代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家具發展高峰時期,其工藝和風格給西方的設計師帶來靈感,設計出經典的當代家具作品。
(八)清代時期
清代早期家具基本上繼承了明代風格,變化不大。到了乾隆年間,家具風格為之一變,尤其是宮廷用家具,多施雕刻,把許多工藝美術的手法和作品吸收作為家具的裝飾手法和題材,五光十色,琳瑯滿目。到晚清時期這些家具多數流于繁瑣、細碎,偏重觀賞,不重適用。倒是民間家具雖受一些影響,但基本仍是傳統手法生產,簡樸大方、堅固、適用。
中國家具的發展史與中國書畫藝術、工藝制作、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漫長的中國家具發展系統中,能反映出最典型的中國人文精神的家具,則是簡明的造型,脫俗的氣息,超凡的神韻,每件單獨的家具,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造型優美的藝術品。它們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式家具的審美標準,更是啟發了西方家具設計師的靈感創造。

《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出版于1944年,是世界最早的一本中國明式家具學術著作,作者為德國建筑師斯塔夫·艾克。《中國家用家具》出版于1948年,作者喬治·凱茨于1946年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舉辦明式家具展覽,是美國首個此類展覽。他認為:“中國家具所表現的高級形式代表著文明人類的本性。當初制作和使用這些家具的人,他們的追求、他們對尺度的把握和品位標準,比一般大眾所認為的更接近于今天的時代。“
建筑師楊耀是中國第一位研究明式家具的學者,他于1984年出版《明式家具研究》。著名文物專家、學者王世襄,于1985年出版《明式家具珍賞》,1989年出版《明式家具研究》,創建了明式家具研究體系,系統客觀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并從人文、歷史、藝術、工藝、結構、鑒賞等角度完成了對明式家具的基礎研究。
此外,德國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丹麥藝術及設計博物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美國費城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工藝美術博覽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等均有收藏明式家具。
此次“溪山清遠”古典家具品牌,通過汲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用傳統工藝打造家具和器物,去復現中國古代文人獨有的生活場景和古典空間,在繁雜瑣碎的現代生活中,營造寧靜的生活景觀。感受上下幾百年、縱橫幾萬里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斗室中得以實現。

Based on the improving conditions of food, clothing, shelter, and utilities, consumer demand for furniture is now changing significantly. This is reflected in two areas: a broader range of style choices and greater attention on the perfect blend of function and scene without a specific focus on pragmatic el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gives rise to emerging market demand for Chinesestyle furnitures. Duplicating real-life situa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is more popular than ever, so that people would get a hint of cultural temperament of past ages behind the scenes.
“Su Qiu - Xi Shan”, a realistic exhibition of recurring the delicate taste of literati, is being held at Jinan Rongbao Jinghang Art Gallery from 12 September 2021. It encompasses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ang, Song and Ming-style furniture set up in different zones, through which the audiences are steeped in the sensuous beauty of classical literary charm as well as a more life-like viewing experience. The exhibition, in particular, shows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furniture mak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woodworking tools and mortise and tenon frame joints. The display of the entire history of furnitur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 a brilliant intangible legacy of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 makes the exhibition elevate to new height of hum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