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花
摘? ? 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供給物之一,在不同的灌溉、施肥條件下,玉米的產量不同。由于灌水、施肥過量且水肥利用率低下,對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從影響玉米產量的實際變化因素入手,分析了如何采用不同的節約和增量方式,優化灌溉和施肥方法,評估了玉米株干重、玉米穗干重、玉米產量之間的差異情況。水肥之間交互作用對產量影響水平較大,相互的作用明顯,顆粒與產量的實際線性關系顯著,增加顆粒是有效提升產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關鍵詞:灌溉;施肥;玉米產量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20-0004-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文獻標志碼:B
截至2020年以來,我國的玉米產量已經超出稻谷的產量,達到28 390萬t,成為我國糧食作物的第一大品種。其中華北地區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加工基地,為了快速地提升玉米產量技術水平,需要研究玉米的高效栽培種植技術,優化水肥施工或灌溉量比例水平,對不同的灌溉形式進行研究,重視優化玉米主要產區內的栽培種植水平。我國目前已經在黃淮海、東華北、西北地區組建玉米種植基地,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條件下的玉米種植產量水平,構建農業種植栽培基地,達到農民增收、增效的產業發展目標。
1? ?玉米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發展現狀
我國玉米作物的產量面積達到3 500 hm2,在實際玉米種植中,主要采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對于現代技術操作方法的應用低。面對現代化種植的推廣和發展需求,不少地區開始實施現代化的種植理念,注重精細化農業技術研究,重視水肥產業的發展與應用,目的是實現優化玉米種植的資源浪費問題,提高玉米產量、質量水平,實現增產增效的目標。
自2012年以來,國家出臺《農業節水綱要》細則中,明確強調加強水肥一體化建設。河南作為糧食產業大省,響應國家號召,率先實現了技術推廣。到2015年我國的玉米水肥一體化建設已經達到5 000 hm2。按照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方式,充分調動了社會各界生產加工農作物的積極性,快速地推動了水肥一體化產業項目的推廣。
2? ?水肥一體化灌溉技術發展應用的優勢
按照節約水肥資源的標準要求,對水肥資源實施精細化的管理,目前我國正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還處于傳統的種植操作方式。傳統的種植作業中,對于水肥的需求量巨大,但是實際的效率水平較低,造成農業資源浪費的情況嚴重。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實現精細化的水肥管理,按照科學的水肥管理目標,減少種植上的資源浪費問題,相比傳統的水肥種植而言,可以通過技術的一體化建設,節約水肥資源,提高肥料的實際操作利用率標準,實現控肥增效的目標。
河南自2012年開展水肥一體化灌溉以來,通過不同灌溉方式,控制灌溉用水量、施肥量,依據產量、面積確定一體化的技術模式指標。到2015年打破了種植壁壘,在小麥、玉米、馬鈴薯等多品種的種植施肥方式上進行轉變,實現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流轉,打破農村土地的區域限定因素,實現了大規模節水節肥的目標。
3? ?不同灌溉量和施肥量的調查回歸對比分析法
3.1? ?產量、灌溉量、施肥量分析法
按照方差產量、灌溉量、施肥量的計劃值和實際值的擬定標準分析,明確顯著影響因素,對灌溉量、施肥量進行增減匹配操作,準確地分析灌溉量和施氮量比例水平,找尋玉米最大產量所對應的最優灌溉施肥方案。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降低實際處理流程,達到優化灌溉產量的效果,提升產量水肥的組合分配形式,按照實際試驗操作中心的匹配標準,明確試驗范圍內的水肥量。采用產量最大的計算分析方式,調整確定灌溉量比例,達到調查研究的標準要求。
3.2? ?灌溉施肥后的產量與性狀對比分析法
選定方差顯著要素的標準,與產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分析性狀與產量和粒數之間的關系。按照產量、方差等,說明回歸模型和實際擬定的標準值,達到顯著水平的同時,說明粒數是影響產量的主要因子,行粒數可以有效地提升產量水平。
按照調查的12個基礎性狀方差和標準水平分析,行粒數、株高、穗干重等確定其實際的差異。行粒數不同,灌溉的實際效果差異不同。根據不同施肥的操作方式,分析植株干重、穗干重、產量的變化條件,調整產量所呈現的差異變化。通過產量匹配水平的實施,對灌溉的產量調配管理,明確灌溉的總水量比例值。對合理的
灌溉節水效果實施過程匯總,逐步提升空氣中的溫度和濕度,控制霧化效果的提升,優化空氣的濕度,這有利于提升植物的生長水平。按照前期施肥的方式,提高植株的高度,做好前期的施肥和后期的追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控制株高,優化追肥長短時間段,重視提升施肥復合力水平,提高產量,適當調整后期不追肥的頻率,達到水肥交互作用和高產效果的目標。
按照各自的性狀和產量回歸方差標準,確定灌溉量,分析追肥的施加標準,明確玉米高產技術下的推廣應用實施。通過水肥交互作用,判斷其產量互補的作用,結合水肥交互的實際效應變化水平,提升水肥交互下的高產水平。在調查性狀分析中,確定產量的回歸分析,對顆粒、產量進行顯著的線性關系分析,提高行粒數的產量效果,實施最大因素的分析,增加農藝性狀下的標準要求,達到玉米產量提升的最終目標[1]。
4? ?玉米灌溉和施肥方式對種植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在對甜玉米種植產量和品質的研究中,需要根據實際灌溉的施肥量、溝槽有機肥組合水平,結合施肥水平、溝槽量水平進行密度評估。對于較少滴灌、施肥的條件情況,甜玉米的產量可以提高2%左右,滴灌和減少施肥對于玉米品質有明顯的提升。玉米可溶性的含糖量和含淀粉量逐步增加,對于蛋白含量影響不大。采用60%無機氮和40%牛糞氮配合的方法,交替澆灌的方式,可以構建組合水肥,達到對玉米品質的理想灌溉效果。在相同的灌溉操作方式中,通過采用施肥的方法可以提升玉米的整體產量和影響趨勢。施肥法操作中,采用30%氮鉀肥為基肥,使用70%氮鉀肥追肥,可以提升溝槽條件下的施肥效果。早期玉米穗產量增產種植過程中,通過水肥一體化的灌溉技術操作,可以促進植物整體的生長水平,增強玉米秸稈和玉米苞片的產量效果。通過適當地追加鉀肥提高產量,在一定條件下實現產量和密度水平的增加。固定溝槽與無機氮肥的比例適當,可以提高土壤的酶活性效果。通過交替溝槽組合追肥的方式,可以促進玉米種植密度和生長發展趨勢的提升。對于種植的玉米密度而言,調整玉米植株的增長比例水平,提高植株高度和穗高度,達到增產增效的目標[2]。
受玉米種植管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要從總體產量發展的需求入手,重視玉米產量的優化與提升。種植玉米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環境,加強玉米種植的水肥管理效果。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玉米的產量下降,直接影響玉米的種植質量水平。按照科學有效的水肥一體化灌溉方式,可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提高玉米對于營養的吸收率水平,達到增效創收的目標。例如,河南省玉米產量從2012年的2 500億t到2018年的4 000億t,提高了1/2之多;肥量使用量節約了1/2,玉米的成熟度、顆粒飽滿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壞果率下降。
從顆粒、株高、穗干大小等調整分析確定個性化差異范圍。依據株高比重,從不同的施肥量入手,調整其中存在的差異,做好互動水肥條件差異的評估。通過植株干重、穗干重、產量等互補的評估,確定其中存在的差異化流程。從產量、灌溉量等發展趨勢出發,融合噴量條件,結合灌溉適度量的增加比例水平,調整產量的比重范圍。依據相關資料,分析噴灌損失的占比,一般占總水量的7%~25%,細微的噴水霧化比率更高,一般可以達到80%~90%。在噴射霧化效果的調整過程中,逐步提高空氣整體的濕潤度水平,控制地表溫度的變化比重,達到植物綜合生長水平的穩固提升。通過施肥量的提高,對前期施肥、后期追肥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株的高度。按照適宜的追肥比例量水平,緩解短期的適度范圍。通過平臺內的水肥交互作用,達到高產作用效果。按照各類性狀與追肥方式,分析產量互補效應灌溉的過程,結合相似的水肥交互流程,對互補作用效應水平進行評估,優化水肥交互評估流程,加深顆粒與產量之間的對比關系,建立完整的線性評估標準要求。重視最大行粒數的評估,逐步增加農藝特性對比評估要求,提高玉米整體產量,為其有效實施提供必要的發展途徑和建設要求[3]。
5? ?結語
在灌溉和施肥操作過程中,對玉米產量的實際性狀進行分析,結合氮磷鉀的不同施肥方式,分析玉米全生育周期內的影響,對植株干重、穗干重、果實等進行對比分析,判斷其產量和經濟機制,分析明確采用水肥交互效應方式可以提升產量,增加行粒數的評估增產方式,以復合肥增產的效果最佳。玉米作為我國產量第一大糧食作物,需要從農產品市場的實際發展和規范化要求入手,結合玉米根系流量和產量關系變化水平進行研究,提出符合不同氮磷鉀肥料對玉米生物學產量性狀的評估,并提出符合實際綜合經濟效益研究的拓展思路,加深整體早期玉米種植和秸稈肥料作業評估的方案,優化玉米產量性狀的針對性操作。
參考文獻:
[1]吳金濤,陳霞,陳世紅.氮磷鉀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生物學性狀產量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農業與技術,2018,38(6):10-11,13.
[2]丁煒,孫義,楊莉蘭,等.玉米秸稈還田及不同施肥方式對玉米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J].河北農機,2017(6):16-17.
[3]李國強,田志剛,曹治彥,等.不同灌溉及施肥方式對玉米產量性狀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7(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