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發廷 劉蘭明 孫元鈞
摘? ? 要:與包含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內的多種耕作條件的試驗對比,結果顯示,在土壤容重、水分、有機質、經濟效益等方面,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均表現出理想優勢。從整地處理、科學選種、種子處理、播種過程的控制、適時收獲與留茬這5個方面入手,闡述了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的關鍵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要點;增產提質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20-0053-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S512.1? ? ? ?文獻標志碼:B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是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興起的重要玉米種植技術,通過改變行向和壟距,實施免耕和秸稈全量還田等管理措施,使得耕地輪作休耕,實現休閑種植、培肥地力和防風保水的目的,相比于其他玉米種植方式來說,其應用優勢更為明顯,這樣一來,可提升玉米的產量與質量,提高農民收入。結合莒縣店子集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實踐證明,該模式既能增產又能較好地保護耕地,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環境生態效益,值得重點探究與推廣應用。
1?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的應用優勢探究
1.1?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對土壤的影響
1.1.1? ?土壤容重
依托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的應用,土壤擾動程度明顯降低,促使土壤結構長時間維持在較為理想的狀態,實現土壤可持續生產[1]。
在使用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展開玉米種植的過程中,土壤的孔隙結構得到有效維護,為水分滲透、保持提供了更好條件,可達到維護秸稈還田實施成效的效果。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的應用可實現對土地的深松處理,優化土壤結構以及土壤物理性狀,以此達到降低土壤容重的效果,同時強化土壤的通透性。因此,相比于其他玉米耕作方式來說,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土壤容重方面始終處于較低水平,總孔隙度更為理想。
1.1.2? ?土壤水分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的應用為水分滲透、保持提供了更好條件。應用耕種方式不同,對土壤水分的影響也不同。通常來說,在應用傳統耕作手段時,由于需要對土壤實施更為劇烈的翻動,對土壤所含有的水分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因此,相比于其他玉米耕作方式來說,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可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在保苗、保水、保養分等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
1.1.3? ?土壤有機質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使得秸稈還田的成效得到更好發揮,在優化土壤內部結構、環境,以及玉米增產等方面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技術支持。使用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能夠達到培肥地力的效果,促使土壤中所含有的養分、有機質等含量呈現上升趨勢,可優化改良土壤內部結構與環境,為玉米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可調整壟距、壟向,促進玉米作物的葉面積增高,為玉米作物更好地展開光合作用提供有力支持,最終提高玉米的產量以及品質。因此,相比于其他玉米耕作方式來說,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提升土壤養分、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土壤有機質方面發揮出更為理想的優勢,促進玉米更好地生長,以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1.2?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的經濟效益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節約種植成本、提高玉米種植經濟收益方面能夠發揮出更為理想的優勢。在參數相同的地塊樣本中開展對包含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內的多種耕作條件的試驗對比,在經濟效益方面,所得到的結果有以下3個方面。
第一,傳統耕作技術。玉米產量為5 850.8 kg/hm2;投入勞動力成本為1 120 元/hm2;投入生產資料成本為1 500 元/hm2;投入機械支出成本為1 350 元/hm2;純收益為6 723.8 元/hm2。
第二,免耕處理技術。玉米產量為5 250.2 kg/hm2;投入勞動力成本為1 200 元/hm2;投入生產資料成本為1 300 元/hm2;投入機械支出成本為1 000 元/hm2;純收益為6 854.4 元/hm2。
第三,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玉米作物產量為6 301.6 kg/hm2;投入勞動力成本為1 200 元/hm2;投入生產資料成本為1 400 元/hm2;投入機械支出成本為1 050 元/hm2;純收益為7 284.2 元/hm2。
因此,相比于其他玉米耕作方式,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提升玉米種植經濟效益方面能夠發揮出更為理想的優勢,促使土地資源與機械化的優勢深入融合與發揮,增加玉米產量,降低種植成本,可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2? ?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的關鍵技術要點探究
2.1? ?整地處理
2.1.1? ?選地
根據玉米作物的特點進行種植地的選擇,保證玉米作物有更好的生長環境。在此過程中,要選擇相對平坦的區域,以保證通風與排水能夠達到良好的條件,同時可方便光照采集,減少病蟲害。盡量選擇可以維持較高肥效的土壤,確保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得到有效應用。
2.1.2? ?滅茬
滅茬深度維持在15 cm,碎茬長度維持在5 cm。
2.1.3? ?確定壟向與壟距
一般情況下,設定壟向為西南偏西20°,體現出對玉米種植區域通透性的維護與提升。在種植中,大行距保持在1.6 m、小行距保持在0.4 m、株距保持在15 cm。在進行整地處理的過程中,除了上述幾項操作以外,要及時清除雜草并施加基肥。
2.2? ?科學選種
選取優良品種是保證玉米種植產量的重要手段,在實踐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切實考慮到種植區域的土壤、氣候等因素來進行選擇,應積極選用雜交技術品種,保證玉米植株具備良好的抗倒伏與抗病能力。
2.3? ?種子處理
在篩選玉米種子時,應及時剔除不良種子,以保證種子的發芽率。在使用藥劑拌種時,應強化玉米種子的抗病能力。
2.4? ?播種過程的控制
2.4.1? ?機械調試
使用農機展開播種,行株距應保持一致,以保證播種工作高效與高質量地完成。在機械化播種前,要調試施肥量與播種量,并控制相應農機(如免耕播種機)始終沿壟向進行均勻播種,隨后填土覆蓋。
2.4.2? ?播種
在地表下5 cm、土壤溫度達到8 ℃、含水量不低于20%的條件下,即可進行播種,需將種植密度維持在6.5 萬株/hm2,以提高玉米的產量與質量。
2.4.3? ?保墑
當土壤含水量在80%以下時,鎮壓強度應保持在700 g/m2;當土壤含水量不低于80%時,鎮壓強度應保持在300 g/m2。
2.4.4? ?適時除草
在玉米種植區域內應及時落實封閉性除草工作,并在幼苗期進行第二次除草。
2.4.5? ?查苗定苗
種植初期,定期組織查苗工作,及時剔除壞死、長勢不好的幼苗,應在第一時間進行補種;在3葉時進行間苗;在4~5葉時實施定苗。
2.4.6? ?病蟲害防治
可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可應用吡蟲啉600 g/L進行拌種以防治蚜蟲;可選用抗病品種實施種植等。
2.4.7? ?施肥管理
始終遵循減磷、增鉀、穩氮的原則進行施肥,并推行水肥一體化管理。為避免燒苗,應將種子與肥料之間的距離保持在6 cm左右。進入拔節期后,展開追肥[2]。
2.5? ?適時收獲與留茬
2.5.1? ?促熟降水,適時收獲
在玉米成熟之后,輕輕扒開玉米果穗苞葉,促使籽粒、果穗水分流失的實際速度得以提升,強化降水成效。一般情況下,通過對玉米秸稈扒皮晾曬的開展,能夠促使降水單日達到1%~1.5%,以促使玉米早2~3 d成熟。
2.5.2? ?秋季留高茬
在秋收的過程中,將留高茬的高度維持在30~35 cm,茬帶之間對秸稈實施均勻有序的堆放,從而構建起陽坡擋風墻?;诖?,在春季時將土地溫度提升1~2 ℃,可有效規避風蝕、水蝕,春季含水量提高2%~3%。需要注意的是,秋季留高茬階段,應始終保證根部朝南,這主要是因為東北冬季盛行西北風,如果玉米秸稈根部朝北很容易被吹起[3]。
3? ?結語
依托在參數相同的地塊樣本中展開對包含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的多種耕作條件的試驗對比,能夠了解到:相比于其他玉米耕作方式來說,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土壤容重方面始終處于較低水平,總孔隙度更為合理;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方面有著較好的效果,可保苗、保水、保養分;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提升土壤養分、有機質方面發揮出更為理想的優勢,可促進玉米更好地生長;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在提升玉米種植經濟效益方面同樣能夠發揮出理想的優勢,可增加玉米產量,降低種植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郭星宇,王浩,于琦,等.耕作對渭北旱塬小麥-玉米輪作田土壤水分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21,54(14):2977-2990.
[2]耿計彪,楊修一,聶素杰,等.控釋氮肥在我國小麥-玉米輪作體系的應用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21,52(3):722-727.? ? ? ? ? ? ? ? ? ? ? ? ? ? ? ? ? [3]王平,殷復偉,李平海,等.小麥/玉米輪作模式下氮肥運籌對土壤氮素殘留及下茬作物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21,37(15):63-71.
(編輯: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