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富
摘 ? ?要:分析了玉米栽培管理技術,主要包括選種及處理種子、調整耕地、科學設計種植行距、選擇正確的播種方式、合理控制水肥管理力度以及做好育苗期間的管理工作等諸多方面。論述了玉米螟、玉米黑穗病、玉米青枯病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旨在提升玉米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手段,加強對病蟲災害的防治,進而增加玉米產量。
關鍵詞:玉米;栽培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有效措施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19-0023-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3;S513 ? ? ? 文獻標志碼:B
玉米在我國廣泛種植,其栽培管理技術水平會直接影響到玉米作物的實際產量和品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相關種植人員應加強對玉米栽培與管理的重視程度,充分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等,因地制宜地進行玉米種植,并做好相應的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提升玉米品質,增加玉米產量,提高廣大種植戶的收入,創造更多社會、經濟效益。
1 ? 玉米栽培管理技術分析
1.1 ? 選種及處理種子
1.1.1 ? 選種工作
正式種植前做好玉米種子的篩選工作。種植戶應結合農田的土壤狀況、水文條件及氣候因素等,選擇合適的玉米種子進行種植。在播種前可以使用藥物制劑對種子加以處理,以此提升玉米種子的抗病能力,進而確保種子的存活率。
1.1.2 處理種子
對種子進行預處理,將其浸泡在功能性藥物溶液中,充分攪拌并晾曬后即可開展玉米種植工作。科學的種子預處理方式能有效增強玉米作物在生長發育階段的抗病能力,是確保農業生產種植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 調整耕地
耕地對農作物的種植及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耕作土壤的質量高低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勢態。種植戶應優先對耕地加以翻整,減少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流失,確保玉米在后期生長發育階段具備充足的營養。耕地的主要作用是清除之前的秸稈等作物,集中土壤養分,最大程度減少養分在土地翻整期間的流失,進而為玉米創建優質的生長環境。
現階段,隨著現代化、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深入發展及應用,農作物在播種前的整地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種植人員的生產壓力,有利于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1.3 ? 種植行距
玉米在實際栽培期間,種植人員應合理調整和設計栽培種植行距,其具體數值大小直接決定玉米的實際生長狀況,進而影響玉米在收獲時節的最終產量和品質。因此在正式播種前,應充分了解種植玉米品種的相關特征、種植區域等自然特點及土壤條件。
科學、合理的種植行距能優化玉米的結構,有利于玉米的正常發育和持續生長。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玉米葉片存在上沖現象,說明其根部生長較發達,屬于耐密類型玉米,種植人員在播種期間應適當縮小實際種植間距。針對其他玉米品種,適當增大種植行間距[1]。
1.4 ? 播種方式
種植戶應結合本地區的土壤特征及氣候條件等因素,選擇恰當的播種方式。玉米品種不同,播種方式也各不相同。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氣候情況,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開展種植工作,有效促進種子萌芽生長及幼苗的發育,提高玉米后期的成活率,有利于提升玉米的總體產量和質量[2]。
1.5 ? 水肥管理
隨著現階段農田水利工程的逐步完善和發展,玉米種植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灌溉,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還可以為種植戶減輕相應的勞作負擔。經過實踐作業可以知曉,噴灌技術輸水工作效率及灌溉工作效率都比較高,且不受地形條件限制,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夠有效減少由于農田空間狹小而造成灌溉不便的問題。
在對玉米幼苗開展施肥管理期間,種植人員可以將施肥管理與新型的噴灌方式加以融合,針對較為干旱的玉米種植區域使用地膜灌溉應用技術,并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除此之外還需科學控制地表深度,盡最大限度杜絕肥料滲入土壤,以此來有效防止玉米幼苗在生長發育期間遭受氮肥的不良影響,進而確保種植區域的玉米在收成時具有良好的品質。
1.6 ? 育苗期間的管理工作
在玉米實際生長過程中,種植戶應結合不同生長階段的基本特征及相關需求,做好一系列育苗管理工作,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玉米幼苗時期,由于其自身抗病性能相對較弱,且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一旦在該時期出現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況,會導致玉米幼苗出現大規模死亡。種植技術人員應在玉米幼苗階段適當加強管理力度,充分保證玉米幼苗健康生長。
其次,當玉米幼苗破土后,種植人員應采取有效手段,避免玉米幼苗遭受干旱條件的不良影響,盡可能確保幼苗能夠在營養成分充足、水分條件良好的環境中生長。除此之外,種植戶還應加強對田間幼苗生長區域的監督與管理,實時關注田間的各種動向,及時處理田間多余的雜草,降低病蟲災害發生概率。
再次,當玉米幼苗大部分已經長出3片葉子時,需要對玉米植株開展相應的間苗種植處理工作。在玉米幼苗的中后期生長發育階段,需要進行定苗工作。針對玉米幼苗拔苗階段,相關種植人員應定期對種植區間的土壤全面調查和記錄,一旦發現問題,應在第一時間進行科學調整和優化。
最后,在玉米幼苗的具體生長過程中,應全面開展相應的育苗管理工作,確保相關玉米種植產業的高效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玉米幼苗的存活概率,保證玉米的最終產量和品質。
2 ? 玉米病蟲害相關防治措施
2.1 ? 玉米螟病害防治措施
2.1.1 ? 主要病害表現
通常情況下,遭受玉米螟病害侵襲的玉米作物主要病癥表現為:葉子部分有花葉,其莖稈位置被害蟲蛀空,植物出現較為嚴重的營養不良現象,果粒不飽滿,無法正常發育。情況嚴重還會造成大面積倒伏現象,果粒逐漸發生腐爛,導致玉米的品質下降,進而降低玉米總體產量。
2.1.2 ? 防治對策
針對玉米螟病害的防治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玉米螟需要羽化度過冬季的生活習性,在即將進入冬天的時候,將存在蟲蛀現象的玉米秸稈加以焚燒,且轉換為有機肥料進行處理和利用,從根源上消殺害蟲,以此來有效防治玉米螟病害的再生。二是利用藥物制劑進行防治,當玉米生長到大喇叭口時,應嚴格依據“三指一撮”的操作方法配合理比藥物制劑(殺螟丹50%,且參照1∶1 000的配比兌水)對玉米加以灌心處理,該方式能有效防治玉米螟病害[3]。
2.2 ? 玉米黑穗病防治措施
2.2.1 ? 主要病害表現
黑穗病在玉米生長發育期間屬于較常見的病蟲災害,多數情況下其病癥特征表現為玉米穗部呈黑色粉末狀并逐漸增多,使玉米無法正常結出果實,造成玉米作物出現嚴重的減產現象。
2.2.2 ? 防治對策
為了減少玉米出現黑穗病害等不良現象,種植技術人員應選擇抗病性能優良的品種播種,如在購置種子的時候,應參照相關品種說明備注,選取抗黑穗病害能力強的玉米種子,這是最簡單、直接的防治方法。除此之外,在正式播種前還可以對種子加以預處理,事先在合理配比的抗黑穗病藥物中兌水,將玉米種子放置其中浸泡,曬干后方可開展下一階段的種植工作。該方法能有效提高種子在后期生長發育階段的抗病能力。
2.3 ? 玉米青枯病防治措施
2.3.1 ? 物理防治
為了提升玉米青枯病的實際防治成效,相對簡單且高效的防治方式就是種植抗病性能較強的幼苗,該方法能從根本上有效降低青枯病發生的概率。不僅如此,在玉米栽培管理期間,種植人員一旦發現植株部分出現了青枯病病害跡象,應及時鏟除整個植株,能有效避免其他健康的植株遭受病害傳染,從而實現玉米的增產。
2.3.2 ? 化學防治
一旦出現青枯病,為了提升防治效果,種植人員可以使用58.5%瑞毒錳鋅粉劑兌水稀釋600倍液噴灑藥物。如果部分玉米植株在生長發育期不小心感染青枯病,采用霜靈藥物制劑400倍液,并噴灑在玉米根部,平均每株玉米秧需要噴灑約400 mL藥液。在用藥過程中必須注意合理排水,確保玉米在生長發育期間具有適宜的水分條件。
2.4 ? 玉米小斑病防治措施
2.4.1 ? 主要病害表現
玉米小班病的病癥特征表現為玉米葉子表面生長出一些小斑點,且數量逐漸增多。
2.4.2 ? 防治對策
在發病初期,種植人員可以選擇直接摘除病葉,及時切斷病源或施用50%苯并咪唑44號100 mL/667 m2,兌水25 kg充分混合后噴灑;或施用70%甲基硫酸靈120 g/667 m2,兌水25 kg混合后噴灑。
3 ? 結語
為了提升玉米在收獲時節的產量及品質,應運用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加強對玉米種植期間的栽培與管理,作好病蟲害預防與處理工作,為廣大種植戶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 1 ] 石林花.新疆阿勒泰地區玉米田間管理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5):24-25.
[ 2 ] 史成峰.玉米各時期田間管理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種子科技,2019,37(1):83,86.
[ 3 ] 王文志.玉米各時期田間管理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吉林農業,2018(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