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俞浩 毛斌斌
摘 ? ?要: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主要是以中醫藥學為背景,兼顧多學科、多知識和多學歷層次的師資隊伍;擁有高水平、強應用師資隊伍是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專業本科生培養的保障和基石。安徽科技學院作為安徽省首批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之一,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是開拓者和領路者。以安徽科技學院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為例,從應用型師資隊伍的現狀基礎、存在問題、建設思路及建設方法等方面探索師資隊伍建設。
關鍵詞:師資隊伍建設;地方應用型;中藥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2-0030-02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著上下五千年華夏民族的博大智慧,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人全程參與,取得了極顯著效果。中醫藥事業是醫藥衛生與健康事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醫藥人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傳染病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藥服務的需求推動著中醫藥人才的需求,開設中藥學類專業的地方應用型高校對中藥類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于地方應用型高校的辦學背景,往往欠缺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能力,對專業人才培養影響甚大。目前,應用型中藥學人才培養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文章在認真分析研究現行的應用型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學習研究國內外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中藥學專業國家標準中師資隊伍要求,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提出適用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藥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路,為全省乃至全國應用型本科高校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一、地方應用型高校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問題
(一)教師數量相對不足
目前全國范圍內,除各省的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和一些知名的醫科大學中有具有豐富中醫藥學背景的師資團隊外,新辦的地方應用型高校都面臨中醫藥學師資力量不足或無師資的問題[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高等學校本科教育中藥學專業設置基本要求(試行)》(教高廳〔2008〕3號文件)中關于中藥學專業辦學高校師資隊伍要求,師資隊伍必須穩定,并且學歷、學科、年齡、職稱和學緣結構合理,隊伍中專任教師人數不低于35人,對于同時開辦中醫學類專業,教師人數不低于30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中藥學類專業專任教師數量普遍不足,與國家標準要求的35人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數量的建設。
(二)結構不合理
當前,開設中藥學類專業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師資隊伍結構普遍不合理[2],主要表現為一是原有的老教師多為其他專業背景轉型,而高校新引進的年輕教師多只注重高學歷和科研能力而忽視了基本教學能力,師資隊伍組成結構不合理,因此不能較好地滿足教學要求;二是中藥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其特殊性,不僅需要課堂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還需要有企業經驗的行業導師,但目前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達不到此要求;三是近年來應用型高校忽視引進人才隊伍建設,導致整個師資隊伍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出現斷層。
(三)部分教師缺乏中醫藥知識背景
中藥學類專業國家標準中對師資隊伍中專任教師的教育背景、學歷背景、專業負責人的職稱背景等都有具體要求,并且對專任教師和外聘教師的比例也有相應的要求。應用型高校在中藥學類專業成立之初,具有中醫藥背景的中藥學類專業教師相對較少,較多是從化學、植物學、農學或園藝學等專業轉型過來,相關教師自身的中藥學知識背景較弱。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中藥學類師資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知識背景建設,滿足高質量中藥學類人才的培養需求。
二、地方應用型高校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思路
優化師資結構,提升應用型高校師資隊伍的水平、知識背景結構、職稱結構、學歷學位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等。首先,“雙師型”“雙能型”專業教師比例需要逐步提升,加強年輕教師進企業鍛煉的頻度;其次,鼓勵高校從政策、財力和物力方面加強現有隊伍建設;最后,通過加大引進高職稱、高學歷人才,支撐中藥學類專業的科研創新工作[3]。
三、安徽科技學院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方法
安徽科技學院中藥學類專任教師39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員10人(占總數的25.64%),副教授13人(占總數的33.33%),講師16人(占總數的41.03%)。學歷結構:博士17人(占總數的52.63%),碩士20人(占總數的42.11%),碩士以上學歷教師94.87%,45歲以下教師中碩士以上學歷比例為100%。年齡結構:年齡在40周歲以下人員28人,占71.8%;41~45周歲7人,占17.94%;46~55周歲4人,占10.26%。中藥學專業采取“內培外引”“掛職鍛煉”“柔性引進”等多種舉措優化師資人才隊伍。安徽科技學院應用型高水平師資隊伍已形成,主要采取的措施歸納如下。
(一)鼓勵現有教師深造轉型
安徽科技學院以農科和動科為優勢專業建校,學校鼓勵部分教師繼續深造中醫藥相關專業學位來加強中醫藥學知識的背景。近年來,有多位動醫、植物、農學等相近理工專業教師通過繼續深造轉入應用型中藥學專業教學師資團隊,已有6人在學校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獲得更高學歷,其中有4人從學士學位深造為碩士,2人從碩士轉為博士。
(二)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對于入校不滿三年的青年教師,必須參加由學校、教育廳等主管機構組織的青年教師授課比賽。為提升學校青年教師業務素質能力,強化業務學習,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教務主管部門、教學督導部門聯合人事部門定期舉辦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專題講座。近年來中藥學專業教學團隊有20余人次參加各類各型比賽和專題培訓。
(三)加強人才引進
安徽科技學院在人才戰略實施上,一是要加強對現有師資隊伍進行再培養、再深造;二是通過一系列政策從國內外具有中醫藥背景的高等學府引進專業人才;三是聘請全職具有豐富的企業生產、管理和經營經驗的相關專業人才來充實應用型師資隊伍。近三年,安徽科技學院中藥學專業師資隊伍中引進中藥研發相關的研究員1人、副教授3人、中醫藥學背景相關博士5人。
(四)實行教師企業社會實踐制度,促進雙師培養
學校鼓勵教師深入企業、醫院等單位進行社會實踐,使教師能夠系統掌握企業生產、醫療服務流程,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依托合作企業,建設教師專業實踐與實習基地,使教師和學生熟練掌握醫藥專業前沿領域技術和知識。一方面調研學生的學習感受,考察學生專業實踐課程學習效果;另一方面,鍛煉青年教師,使之在專業領域中不僅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儲備,還有熟練的實踐應用能力,在提升自己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實踐教學水平。
(五)加強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
安徽科技學院中藥學教學團隊是省級建設教學團隊,中藥學科被納入學校“十三五”規劃重點學科群建設專業。學校在原有的師資隊伍的基礎上聘請1名皖江學者作為重點學科帶頭人,以課題和項目為載體,組建課題研究團隊,與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醫科大學等開展協同創新項目合作。
(六)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師資隊伍
安徽科技學院在2017版中藥學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首次增加了行業導師,并在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行業導師參與培養的比例,在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實施中增加了校外導師指導,聘請省、市行業專家、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安徽科技學院中藥學專業的客座教授,特別是從安徽省蚌埠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江蘇康緣藥業有限公司、江蘇省中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專家等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學生授課或開設學術講座,彌補專業教師實踐上的不足,拓寬學生視野。
2020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針對
“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工作進行了重點部署,而且將中醫藥振興工作納入到“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內容之中,充分顯示出對中醫藥產業發展和民生意義的高度重視。安徽省在出臺的《安徽省中醫藥條例》中指出,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門應當發展中醫藥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教育[4]。隨著全國范圍內中醫藥服務的需求擴大,中藥學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加,迫切需求與現階段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數量產生較大矛盾。在地方應用型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中,應用型師資隊伍既是基礎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的舵手,是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5]。安徽科技學院中藥學類專業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從方法和途徑上做了一定的嘗試和探索,也初見成效,為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夯實了基礎。加強對應用型高校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高校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水平無疑會對提高應用型中藥學類專業的教育質量起到幫助,可更好地促進整個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和壯大。
參考文獻:
[1]王云.公立本科中醫藥院校中醫藥學科建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8.
[2]張冰,林志健,張曉朦.臨床中藥學師資隊伍教學能力提升路徑[J].中醫教育,2019,38(5):78.
[3]李嬋娟.高校中藥學專業師資隊伍水平提升策略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16(7):17.
[4]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安徽省中醫藥條例[Z].2020-06-01.
[5]陳立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新要求[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4):133.
編輯∕李夢迪
作者簡介:陳浩(1988—),男,安徽六安人,安徽科技學院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藥學教學及人才隊伍建設研究。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專業評估視域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中藥學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策略研究”(2019jyxm1251)(中醫藥學類專業合作委員會);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中藥學省級教學團隊”(2017jxtd030);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藥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團隊”(2020kcszjxtd18);安徽科技學院“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xj201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