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軼凡
(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5)
尾礦庫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運行了十多年,總結出了不少經驗,“管住水、看住井、護住坡、應得急”已成為共識[1]。面對參差不齊的環境、技術、裝備和人力資源條件,結合具體實際研究探索服務一線并能被操作者快速掌握的技術手段和運行方法是亟待系統解決的應用問題。借助普通熟練掌握的APP信息手段,突出重點和關鍵信息、要務、指令,精準快捷研判險兆、消除隱患、化解險情、科學應急、高效治理,形成線上線下完整的工作體系,實現痕跡化、責任化閉環管控。
尾礦庫的重點風險管控指標主要體現在:庫區水位、干灘長度、浸潤線埋深、壩體邊坡結構及穩定性、排洪截洪能力與病害、庫區地質災害和雨量監測等[2]。據此,提煉出庫區水位(干灘長度)、浸潤線埋深、雨量和壩坡穩定性[3]等為實時監測動態“異常”的關鍵動態指標;而將強制性日常巡檢項如排洪、截洪、病害、地質災害[4]等重點項列為強制穩態指標;再將基礎保障檢查項列為基礎保障指標,如合法許可、應急儲備、應急響應預案[5]等;最后把高風險特種作業列為門禁化管控,如排洪系統受限空間內的維修作業,排滲系統的工藝保障等。
分類管理的目的是高效精準落實到位。于是,關鍵動態指標采取實時監控,以控險情;強制穩態指標采取“二維碼+APP”巡檢手段,定點、定位、定指標,既方便巡檢工作不丟三落四,又方便員工手機操作及時將“異常”通過照片、短視頻發送到研判平臺,快速處置;基礎保障指標采取周期性核查,定點、定位痕跡化管理;高風險作業門禁化管理,重點把控技術審批、行政審批、現場指揮三大環節,保障防抗救治工作體系全過程責任化管控。
專業化管理要務是關鍵,信息化系統是方式,二者高效融合是強力支撐。
發揮北斗衛星位置與授時信息的功能[6],實時采集庫區水位、浸潤線埋深、重點部位位移和實時雨量等關鍵動態指標,智能研判壩頂安全超高、排滲能力、匯水與排洪、壩體穩定性等,高效防范突發“險兆、險情”,提前化險為夷。圖1為“北斗+”監測裝置基站及固定站(含雨量監測),圖2為“北斗+”監測裝置水位監測站。可根據需求有序組合。

圖1 “北斗+”監測裝置基站及固定站

圖2 “北斗+”監測裝置水位監測站

圖3 “北斗+”實時監測位移曲線

圖4 “北斗+”實時監測雨量數據
充分發揮手機定位和“二維碼+APP”功能,在重點點位有序設置二維碼,巡檢到位后掃碼進入工作系統,逐項完成監(檢)測指標,線上實時傳輸,保障巡檢工作真實精準及時落實到位。
同樣,重點時段與周期性核查相結合,保障基礎防范能力滿足快速響應的要求。

圖5 強制穩態巡檢點位二維碼

圖6 強制穩態巡檢指標
門禁的作用是“保障防抗救治四位一體,與工程作業同時部署、同時進場、同時響應、統一指揮”。表1為門禁系統要點要務。

表1 高危作業門禁系統要點要務
實現專業化標準規范要求向基層操作要點要務的科普化轉變,并提煉出規范行為動作的清單,通過信息化實時傳輸到企業和監管部門,構建和諧共治的工作體系。一旦出現“異常”,系統立即提示,各級同步響應。
尾礦庫“三類指標”分別承擔起“抓基礎、抓落實、抓險情”的技術職能,共同服務綜合研判。見表2

表2 尾礦庫“三類指標”功能
抓基礎、抓落實是長期的任務,以“二維碼+APP”實施行為、動作清單化管理和閉環化、痕跡化管理是關鍵;抓險情就是抓動態險兆,及時精準響應,高效排險是核心,以“北斗+”在線監測實時跟蹤“三個水——雨水、庫水、滲水”最為重要。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快捷性也依賴于“三類指標”的合理運用。
“管住水、看住井、護住坡、應得急”是管好尾礦庫的技術要訣,借助專業化精準歸納要點清單和信息化通信融合手段,理清風險防范要務,跟蹤落實成效,嚴控高危作業,實現標準化、簡約化的工程管理是及時防范化解事故風險的重要手段。經過多年的應用實踐,成功地在攀枝花市全面普及,基層員工“一學就會,一看就懂,一做就對”,有效遏制了事故的發生。分類分屬、化繁為簡、服務行為動作的操作清單是專業化邁向科普化的基礎,也是提升信息化管控能力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