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燕
(寧津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山東寧津 253400)
慢性心力衰竭為臨床常見疾病,發病原因為各種因素改變心臟功能與結構,誘發進行性心臟病變,表現為射血功能下降與左心室充盈,為諸多心臟疾病的終末期,也是臨床心血管疾病中的主要致死性疾病[1]。當前臨床治療本病的主要目的為減輕臨床癥狀與不適感。有研究證實美托洛爾可對交感神經激活過度進行抑制,并減輕心肌細胞受損程度,還可將左心室重塑逆轉,有效改善心功能[2]。曲美他嗪為哌嗪類代謝類細胞保護劑,為新型藥物,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后減輕心臟負荷,亦有利于改善心功能,維持細胞能量代謝且不會對血流動力學產生影響,與美托洛爾聯用療效更優[3-4]。現選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研究曲美他嗪聯合美托洛爾的臨床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寧津縣人民醫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按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為39~73歲,平均年齡為(52.7±6.8)歲;心功能NYHA分級[5]:15例II級,20例III級,8例IV級。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為37~75歲,平均年齡為(53.5±7.0)歲;心功能NYHA分 級:17例II級,20例III級,6例IV級。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寧津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與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心力衰竭相關診斷標準[5]相符,且經臨床癥狀、胸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及心臟聽診等檢查后確診;②左心室射血分數在45%以下。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存在心房顫動、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卒中、甲狀腺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及嚴重心臟瓣膜病變者;③心臟介入治療與顱腦手術史者;④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⑤合并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⑥接受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基礎治療,包括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對照組患者基于此口服美托洛爾(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391,規格為25 mg×20片),6.25 mg為初始劑量,2次/d,用藥2周后結合患者耐受程度與病情變化調整劑量,每周增長1次劑量,控制最高劑量為12.5 mg/次。觀察組患者基于對照組口服曲美他嗪[施維雅(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465,規格為20 mg×30片],20 mg/次,3次/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6個月,期間對臨床癥狀予以密切監控并采取相應的對癥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判定:于治療6個月后評估兩組臨床療效,參照文獻標準[6]: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功能分級改善不低于2級判定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功能分級改善為1級判定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心功能分級無變化甚至增加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檢測指標: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予以采集,2 500 r/min開展離心處理,持續10 min。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檢測方法為免疫熒光法,血漿一氧化氮(NO)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內皮素-1(ET-1)與血管緊張素II(Ang-II)檢測方法為放射比濁法,嚴格按照說明書開展上述操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本組數據進行處理,[例(%)]表示計數資料,卡方檢驗χ2進行組間比較;標準差(±s)和均數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若(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02%,比對照組76.74%明顯更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檢測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NTproBNP、AngII、NO及ET-1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檢測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檢測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NT-proBNP: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Ang-II:血管緊張素II;NO:一氧化氮;ET-1:內皮素-1。
?
慢性心力衰竭為臨床綜合征之一,有諸多誘因,多伴隨心室充盈或心臟射血功能降低,臨床癥狀主要為難以呼吸、身體疲乏、肺部淤血及水腫等,致死率與致殘率均較高。研究稱機體泵衰竭引起血流動力障礙為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發生機制[7]。因此治療要注重擴張血管、改善心臟功能。正性肌力藥物、血管擴張藥物為臨床常見選擇,有良好的近期療效,但無法抑制病程進展[8]。近年來研究發現,神經內分泌系統激活過度密切關聯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進展,即基礎心臟疾病初始化損傷心肌后將機體內分泌物質與炎癥因子激活后會導致心肌受損加重,因此臨床逐漸重視生物學治療[9]。
曲美他嗪屬于新型哌嗪類代謝類細胞保護劑,可對線粒體長鏈3-酮酰輔酶A硫解酶進行抑制,進而對游離脂肪酸β氧化進行抑制,改善心肌細胞能量供給,提升心肌細胞氧利用率,還可增加血流量,改善周圍循環血流量并對自由基生成進行抑制,減少內皮素釋放量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將心臟負荷減輕后恢復正常的心臟舒張/收縮功能,進而增強心功能[10]。臨床已經公認該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價值,但對于重塑心室的作用有限。而美托洛爾可對中樞神經β受體進行抑制,將外周交感神經壓力減輕,還可對Ang II等物質分泌進行抑制,進而將心室重塑過程延緩甚至逆轉,而且其與曲美他嗪聯用的效果明顯優于單獨用藥。本組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02%,比對照組76.74%明顯更高(P<0.05);治療后兩組NT-proBNP、Ang II、NO及ET-1水平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優于對照組(P<0.05),與邱清艷[11]等的報道結果相近。NTproBNP為心力衰竭的標志生物化指標,可直接將心功能損傷情況反映出來;NO為調節血管緊張素的關鍵因子,可加快血管修復與再生,減輕氧化應激反應,為血管內皮功能提供保護;ET-1的水平正相關于心力衰竭嚴重程度,可對血管平滑肌增殖進行抑制后加快血管收縮;Ang II可促進血管加壓素與醛固酮的分泌,會在血管收縮后避免交感神經介質導致心臟負荷增加,同時減少心肌細胞的損傷與能量消耗。可見美托洛爾聯合曲美他嗪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功能。
綜上所述,美托洛爾聯合曲美他嗪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改善各項血管指標水平,有利于心肌重塑,值得推廣。但本文不足之處在于選取樣本量較少且未開展長時間隨訪研究,未來還需開展大樣本隨機綜合對照試驗并開展長期隨訪以研究其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