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鋒
(宿遷市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江蘇宿遷 223800)
在臨床上,慢性鼻竇炎作為一種鼻竇黏膜慢性化膿性炎癥,多伴有鼻息肉癥狀,為耳鼻喉科高發病癥,且多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傳統手術多以鼻息肉切除術為主,但整體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往往因對病變組織清除不徹底,而增加術后復發的可能性[1]。近些年來,鼻內鏡手術是利用高分辨率、可變換視角的Hopkins內鏡而進行的鼻竇手術,使鼻腔、鼻竇,尤其是其深部的手術能在直視下進行,該術式具有創傷小、患者痛苦少、術后效果好、并發癥少以及操作精細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鼻腔疾病的治療[2]。為此,積極探討鼻內鏡手術在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意義重大,本研究即以此展開分析,并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宿遷市中醫院收治的130例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數字隨機法將患者分成甲乙兩組各65例,甲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27~60歲,平均年齡(42.37±2.42)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54±1.21)年;乙組,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2.95±2.13)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66±1.5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宿遷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關于“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相關診斷標準[3]且經臨床診斷確診,滿足手術適應證;②經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精神或意識障礙者;②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甲組被給予傳統手術治療,即引導患者取坐位,利用血管鉗順著患者下鼻甲下端肥厚位置持續夾閉幾分鐘,后祛除下鼻甲黏膜,待鼻道恢復通暢后,暴露鼻道鼻息肉組織,借助圈套器將鼻息肉套入至息肉根部,并用力鉗夾,直到將息肉組織完整摘除,最后利用凡士林紗布填塞進行鼻腔止血處理,結束手術;乙組則被給予鼻內鏡手術治療,即在患者鼻腔黏膜表面進行全麻處理,在鼻內鏡引導下利用息肉鉗將息肉切除,暴露中鼻道,利用動力系統柜切割鉆清除多發性息肉,將篩泡暴露并開放,從前往后一次性開放篩竇,有效擴張機體上頜竇自然口以開放額竇與蝶竇;然后徹底清除竇口與竇腔內病變組織,以幫助竇口鼻道復合體恢復通暢,并結合患者具體病變情況選擇保留或是部分切除中鼻甲。針對鼻中隔偏曲者,若鼻腔通氣受到影響,可先進行矯正手術;若中鼻甲無顯著病變或息肉較少者,則可選擇保留中鼻甲;針對中鼻甲重度息肉者,則可將其大部分切除,整體手術原則就是在切除病變基礎上最大限度保留中鼻甲基板與正常鼻黏膜。術后第一時間將鼻腔分泌物清除干凈,利用膨脹海綿止血,待出血情況好轉后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并用凡士林紗布填充。兩組患者均于術后2 d取出紗布,并結合藥敏試驗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叮囑患者術后每日需清洗鼻腔,并于術后1個月內每周復查1次,及時清除鼻腔與鼻竇內分泌物與血痂;術后第2個月間隔半個月復查1次;術后第3個月每月復查1次,持續到術后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判定:經對應治療患者各臨床癥狀消失,并且康復出院,則為治愈;若經治療臨床癥狀明顯緩解,且需持續治療,則為顯效;若經2周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甚至加重,需改變治療方式繼續治療,則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②生活質量評定:應用健康調查簡表[4](SF-36)對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加以評價,包括情緒角色、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與生理功能4個項目,各項目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③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鼻腔出血、術腔粘連、眼周輕微淤血)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分析 甲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76.92%,同乙組的96.92%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分析[例(%)]
2.2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乙組患者在情緒角色、社會功能、心理健康與生理功能等各項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甲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甲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8.46%,顯著高于乙組的3.0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一般來說,鼻竇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前者臨床多表現為咳嗽、咽腫與呼吸急促等,類似于感冒癥狀,而后者則表現為流膿涕、乏力與鼻塞等,病程較長,且較難治愈,同時部分慢性鼻竇炎患者可能會伴有胃腸道等并發癥,從而出現體重下降等問題[5]。另外,伴隨患者病情的不斷發展,受到機體腺體增生與T淋巴細胞介導影響,多數鼻竇炎患者都伴有鼻息肉情況,而鼻息肉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血氧水平,使之出現換氣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出現中耳炎,從而影響到患者聽力,這些都大大增加了治療的難度[6]。對此,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有效清除患者黏膜病變,從而使其鼻腔通氣功能得以恢復,而常規手術操作,因機體鼻腔空間狹小,加之生理解剖結構復雜,極易對患者鼻腔內組織造成損傷,增加了并發癥發生率,同時由于傳統手術為開放手術,手術視野極易因術中出血量較多而受到影響,加之鼻息肉切除范圍也較大,較易損傷到患者的鼻竇正常生理功能,影響手術治療效果[7]。
而鼻內鏡手術作為一種治療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患者的新型辦法,可徹底清除患者鼻腔內息肉及其病變組織,從而在保留患者鼻腔正常功能的同時快速治愈疾病,且該療法還有術后復發率低、對患者創傷小且安全性高等優勢,正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臨床[8]。本次研究中,乙組患者均被給予鼻內鏡手術治療,結果顯示該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6.92%,顯著高于接受傳統手術治療的甲組的76.92%(P<0.05),且該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甲組(P<0.05),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則顯著低于甲組(P<0.05),整體治療效果顯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在術前通過鼻內鏡,術者可對患者鼻腔內情況仔細觀察,充分把握其鼻竇與鼻腔等組織間的解剖關系,從而有效把握患者鼻腔內病變組織位置與大小等信息,保證了病變組織的徹底清除,減少了對患者的損傷,并降低了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9]。同時,術中通過徹底切除息肉病變組織,也保證了手術視野的清晰與開闊,大大減少了術中因視野不清晰而操作不當的情況發生,減少了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粘連情況的出現。
綜上,針對臨床慢性鼻竇炎并鼻息肉患者,給予鼻內鏡手術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整體效果顯著,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