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昌 ,陳克華
(1.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腦病科,北京市房山區 102400;2.北京燕化醫院康復科,北京市房山區 102400)
腦卒中多因腦部血管閉阻或破裂,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受損而引起,近年來,其病死率雖有所下降,但卒中后無法自主生活者仍高達74%,且將近1/2的患者存在偏癱痙攣的后遺癥[1-2]。因此,重視對腦卒中后偏癱痙攣的早診斷、早治療和早干預具有積極意義。近年來,中藥內服、穴位針灸等中醫特色療法在治療多種腦卒中后遺癥中的應用日益得到重視,但尚無一致標準[3]。本研究結合60例腦卒中后偏癱痙攣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究中醫針藥結合療法的應用價值,具體示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病例樣本為60例腦卒中后偏癱痙攣患者,均于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入住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接受診治。以隨機數字表法對其分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6.42±7.38)歲;病程18~70 d,平均病程(34.72±8.09)d。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57.03±7.24)歲;病程16~69 d,平均病程(34.26±7.8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中的判斷標準[4],屬于氣虛血瘀證型。排除標準:①伴嚴重肝腎功能疾病者;②精神異?;蚧杳哉撸虎蹛盒阅[瘤者;④對研究用藥過敏者。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針灸治療:①選穴:主穴選擇曲池穴、合谷穴、風府穴、內關穴、陽陵泉、足三里和三陰交;對下肢痙攣者,加昆侖穴、環跳穴與腰陽關等配穴;對上肢痙攣者,加至陽穴、八邪穴、大椎穴及外關穴。②操作:按補法刺足三里、陽陵泉和三陰交;按瀉法刺曲池穴、合谷穴和風池穴;按平補平瀉法刺其他諸穴;各穴得氣后留針0.5 h,1次/d,持續4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施加補陽還五湯(生黃芪50 g,當歸、川芎、赤芍、桃仁及紅花各6 g,地龍3 g)治療,隨證加減:①言語不清者,加全蝎、益智仁及白附子;頭暈目眩甚者,加鉤藤、天麻;下肢不遂者,加川續斷、懷牛膝;上肢不遂者,加葛根、羌活。1劑/d煎服,早晚各1次,持續4周。
1.3 觀察指標 ①患肢肌張力:于治療前后通過改良Ashworth分級法[5]測評,共6級,打分0~5分,分值越高表示痙攣程度越嚴重,患肢肌張力恢復效果越差。②神經缺損狀況:于治療前后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測評,內含面癱、意識等11個項目(28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經缺損癥狀改善越好。③血液流變學:于治療前后采血采血1 mL,1 500轉/min取血并檢測,其中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由全自動血黏度檢測儀測定,血細胞比容由溫氏法測定。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肢肌張力的測評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肢、下肢肌張力的測評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患肢肌張力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上肢、下肢肌張力評分更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肢肌張力的測評結果(±s,分)
表1 兩組患肢肌張力的測評結果(±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2.2 兩組患者神經缺損狀況的記錄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量表評分相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量表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缺損狀況的記錄結果(±s,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缺損狀況的記錄結果(±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2.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的檢測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液流變學指標(血細胞比容、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的檢測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更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的檢測結果(±s)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的檢測結果(±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偏癱痙攣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后遺癥之一。本研究采用針藥結合的療法施治,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上下肢肌張力、NIHSS量表評分較對照組均有明顯改善(P<0.05),與占大權等[7]研究觀點有很大的相似性。分析原因,針灸作為我國的特色外治療法,能夠以補虛瀉實的手法,發揮扶正祛邪、調和氣血陰陽的功用,同時還可通過刺激中樞及交感神經,促進局部血流供應,達到恢復神經功能、緩解肌痙攣的效果。而補陽還五湯屬于理血名劑,方中以黃芪為君藥,重在理氣,助血行;以當歸為臣藥,可增強補血效果,并避免傷正;佐藥選擇桃仁、川芎及紅花等,能夠活血逐瘀、舒經通絡和止痛;諸藥配伍共奏益氣活血、行瘀通絡之功。據現代藥理學介紹,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當歸諸等藥所含的黃酮、氨基酸及各種揮發油成分,還具有抗凝、收縮血管、調節免疫和改善微循環等作用[8]。二者聯用,能夠相互協同增強治療效果。
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治療后血細胞比容、血漿黏度等指標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灸與補陽還五湯配合使用還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其機制可能與針灸對中樞神經及交感神經的良性刺激以及補陽還五湯所具有的改善微循環、收縮血管等藥理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在減輕卒中后偏癱痙攣患者的神經缺損癥狀、改善患肢肌張力、調節機體血液流變學等方面均有確切作用,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