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波,韓 梅,張 娟
(濰坊市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山東濰坊 261021)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收治的老年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患者機體各項功能嚴重減退,通常會合并多種慢性病,患者應激能力降低或受到嚴重感染的影響,導致機體處于高能量代謝狀態,引起嚴重的營養不良,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并對疾病的預后恢復產生影響。針對無法經口進食的老年ICU患者,臨床主要對其實施營養支持治療。研究發現,單純對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治療無法獲得十分理想的治療效果,影響疾病恢復[1]。當前,對于使用腸內聯合腸外營養支持療法治療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對ICU老年患者實施腸內聯合腸外營養支持療法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濰坊市市立醫院ICU收治的60例老年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67~89歲,平均年齡(78.64±5.12)歲;其中腦出血7例,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6例,冠心病9例,腦卒中4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69~90歲,平均年齡(79.17±5.51)歲;其中腦出血6例,心肌梗死5例,心力衰竭7例,冠心病8例,腦卒中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濰坊市市立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營養支持療法指征;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③無法自主進食者。排除標準:收入ICU之前有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潰瘍等嚴重消化道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治療,包括補液、抗感染、機械通氣等,同時給予對照組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急性期的能量目標為84~105 kJ/kg.d,穩定期的能量目標為126~147 kJ/kg.d,使用營養泵將腸內營養乳劑(北京百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57489,規格:500 mL)輸注入體內。輸注方法為:第1天30~50 mL/h;第2天50~60 mL/h;第3天80~100 mL/h。根據患者腸道的耐受情況對輸注量適當增加,直到實現目標熱卡。除上述治療以外,觀察組還給予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41,規格:2 000 mL)靜脈微量泵注,泵注2000 mL/d。
1.3 觀察指標 ①營養狀況,主要指標有血清前白蛋白(PA)、血紅蛋白(HGB),各指標的檢測方法為:在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3 mL,對采集的血液進行離心處理,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使用日本希森美康XS-1000i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操作過程中嚴格遵照說明書上的規則和方法;②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的變化,檢測方法為流式細胞術,采用熒光染色標記出淋巴細胞表面的CD3+、CD4+、CD8+等分子。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只需要識別出CD3+陽性的細胞,進一步區分出CD4+T淋巴細胞和CD8+T淋巴細胞,然后進行計數T淋巴細胞的總數,以及CD4+和CD8+T淋巴細胞的數量,并計算比值;③并發癥發生率,包括便秘、潰瘍、胃潴留。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2.0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組間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PA、HGB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PA、HGB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療后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PA、HGB各指標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PA、HGB各指標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PA:血清前白蛋白;HGB:血紅蛋白。
?
2.2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CD3+、CD4+、CD4+/CD8+較治療前均升高,且治療后觀察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CD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比(±s)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例(%)]
ICU老年患者的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營養物質的代謝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存在較大的能量消耗,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力,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影響疾病的恢復。所以,在治療ICU老年患者過程中需要為其提供營養支持治療,進而使其整體的營養狀態得到明顯改善,防止由于營養不良而加重病情[2-3]。
營養支持療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利用營養補充、加強飲食干預等手段,可以使患者機體的營養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使其營養狀況得到有效、快速的改善,從而穩定病情,使治療效果得到保證[2]。營養支持治療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即腸外營養、腸內營養;其中腸外營養支持是利用靜脈給予患者營養支持,使營養成分通過靜脈血液循環輸送至全身組織器官,使細胞活力得到有效恢復,增強免疫水平[4];腸內營養支持是使用營養泵將營養物質向胃腸道內輸送,經腸道吸收營養物質[5]。然而老年患者的胃腸功能較差,需要長時間臥床,會降低胃動力,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產生影響。研究發現,單一使用一種營養支持療法治療無法獲得十分理想的治療效果,若聯合應用兩種營養支持療法,則會使營養吸收的有效性得到保證,使機體的營養指標得到快速提升,進而獲得顯著的營養支持效果[6]。本文研究顯示,治療后,在營養指標、免疫指標方面,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結果與王翠萍[7]一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由于本次調查樣本較少,得出的結論未必有說服力。未來,希望臨床醫生能夠選擇大樣本的患者,再次進行相同的研究,以減少研究結果的偏差,增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綜上所述,對ICU老年患者實施腸內聯合腸外營養支持療法治療,可以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功能,使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因此應當積極推廣應用于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