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晶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100083)
馬鈴薯具有耐旱、耐寒、適應性強等優點,是糧、蔬、飼和能源兼用的優質作物,在世界各國均有廣泛種植。當前,全世界主要種植馬鈴薯的國家有140多個,種植總面積達1 833萬hm2,總產量近3 000億kg,主要種植國家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和美國等。
我國是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最多的國家,常年種植面積533.3萬hm2(8 000多萬畝),總產量9 000多萬t,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世界的30%和28%(2018年中國馬鈴薯大會數據)。馬鈴薯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緩解經濟欠發達地區口糧安全、增進經濟收入、平衡蔬菜供應、應急化高效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將其列為我國第4大主糧作物。截止到目前,我國已篩選出30個馬鈴薯主糧化適宜品種并明確適宜加工主食標簽,在原有品系基礎上,新育成1個馬鈴薯主糧化專用品種、3個專用品系,攻克了醒發難、成型難、易斷條等技術瓶頸,研制出3大類60余種300多款馬鈴薯主糧[1]。
我國馬鈴薯種植分布區域較廣,遍布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經濟基礎不同,馬鈴薯產量、種植成本構成、經濟效益也存在較大差異性,本文分析我國馬鈴薯各產區的情況及馬鈴薯種植成本的構成,提出提高馬鈴薯種植效益的措施,為各地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提供思路。
馬鈴薯喜歡冷涼氣候,塊莖發育的適宜土壤溫度是16~18 ℃,以不超過21 ℃為好,高于25 ℃時不利于塊莖膨大。根據各地馬鈴薯適宜種植條件,我國形成了馬鈴薯4大主產區,分別為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西南一二季混作區和南方冬作區[2-3]。
(1)北方一季作區。該區域是我國傳統的馬鈴薯主產區,以種植種薯、加工原料薯、鮮食薯為主,主要包括吉林省、黑龍江省和遼寧省除遼東半島以外的大部,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以及寧夏自治區、陜西省北部、青海省、甘肅省和新疆自治區天山以北地區。
(2)中原二季作區。該區域是我國馬鈴薯的重要產區,以種植鮮食薯為主,地域上位于北方一作區南界以南,大巴山、苗嶺以東、南嶺、武夷山以北各省,主要包括河北省、遼寧省、山西省南部,山東省、江蘇省、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江西省。
(3)西南一二季混作區。該區域在我國馬鈴薯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保障我國馬鈴薯常年供應的主產區,主要以種植鮮食薯、加工原料薯、種薯為主,主要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湖南省和湖北省西部地區,以及陜西省安康市。
(4)南方冬作區。該區域以種植鮮食薯為主,主要包括湖南省和湖北省東部、江西省南部、廣西自治區、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和臺灣省等省(自治區)。
(1)自然條件。我國馬鈴薯主要種植區域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馬鈴薯具有耐瘠薄、抗旱、喜冷涼等特點,可在偏僻、瘠薄和寒冷的高山貧瘠地區種植。統計資料顯示,我國馬鈴薯60%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受制于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單產水平較低,2016年平均單產最高為17.85 t/hm2,與美國、英國、荷蘭的單產平均水平44.30、43.8、43.61 t/hm2相比,差異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馬鈴薯種植隨著噴灌和滴灌設施增多,單產水平有明顯改善,但多數地區仍受自然與氣候條件的影響,單產增加處于徘徊狀態,優勢區域“靠天吃飯”的種植模式,單位面積產量增長難以為繼。品種抗逆改良和普及、栽培制度優化和抗旱設施、機械化提高效能的工程配套等措施,可以使我國馬鈴薯實現較大增產。
(2)社會與經濟條件。我國馬鈴薯70%以上的種植區域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較大,馬鈴薯種植不僅成為很多地區解決口糧安全的基本生存需求,還成為改善農民生活、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1)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總體上趨于上升趨勢。從我國4大主要種植區域來看,不同氣候條件是我國馬鈴薯生產所具有的特殊優勢,一年四季都有新鮮馬鈴薯收獲,對均衡市場供應、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在不同年份具有波動變化的特點,但總體上呈上升趨勢。2016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86.6萬hm2,總產量達到1.043 8億t。
(2)種植模式優化,單產水平提高。各地探索出許多適合當地條件的栽培制度、種植模式,使得單產水平大幅提高,如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機械化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早春馬鈴薯地膜覆蓋、小拱棚與大棚栽培組合栽培技術,秋馬鈴薯/免耕油菜、春馬鈴薯/玉米、馬鈴薯/玉米/甘薯間套復種或輪作模式,冬馬鈴薯高廂覆膜膜上覆土栽培模式等。
2000年以來,我國馬鈴薯單產最高年份是2018年,為4 718 kg/hm2;最低是2000年,為3 232 kg/hm2,整體水平維持在4 000 kg/hm2以上。2004年之前上升較快,2004—2010年呈波動趨勢,2010年以后開始上升,趨勢平穩,說明中國馬鈴薯種植水平整體提升,不同時期提高幅度不同[4]。
(3)售賣價格周期性波動,總體小幅增長。我國是一個以馬鈴薯鮮食為主的國家,在加工業還沒有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馬鈴薯市場消費出現了結構性飽和現象,薯賤傷農時有發生,基本呈現周期性變化規律,但總體趨勢呈小幅增長。2011—2020年我國馬鈴薯批發均價分別為2.00、1.73、2.43、2.25、2.13、2.39、2.12、2.16、2.40、2.62元/kg[5]。
馬鈴薯生產總成本是指馬鈴薯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所有要素的成本總和,包括土地成本和生產成本,其中生產成本又包括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等。土地成本主要包括流轉地租金和自有地折租;生產成本包括由家庭用工折價與雇工費用構成的人工成本,以及由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構成的物質與服務費用。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生產總成本呈上升趨勢。2001年,馬鈴薯生產總成本為8 247.6元/hm2,2016年上升至22 123.05元/hm2,增長2.68倍,年均增長17%。在馬鈴薯生產總成本中,土地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長顯著[6]。
擴大支農惠農政策與良種補貼的規模和范圍,將馬鈴薯納入其中,完善對馬鈴薯種植戶的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政策,探索建立針對馬鈴薯生產特點的地方性補貼制度。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把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等政策落到實處。增加馬鈴薯附加值,扶持馬鈴薯深加工企業發展。
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但在馬鈴薯種質資源方面還存在專用型品種少、優質品種少、種薯生產基礎條件薄弱等問題。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共審定和登記了818個馬鈴薯新品種(含國外引進品種),其中絕大多數為鮮食品種,而早熟優質特色品種,尤其是加工專用型品種較少,難以滿足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和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今后,應大力發掘、選育優異馬鈴薯種質資源,如建立種質資源庫、堅持種質創新、篩選和選育優質品種;同時,采取資源共享、開展科研聯合攻關等措施,加快種質資源建設[7]。
馬鈴薯全程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應用是破解高強度勞動力短缺、生產效率和單產水平提升難、綜合成本居高不下的有效措施。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主要包括薯種處理、土地耕整、基肥施用、雜草清除、起壟/覆膜/施肥聯合播種、除草培土中耕管理、灌溉與施藥管理、殺秧與秧處理、分段與聯合收獲等環節。國外發達國家早已實現了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我國馬鈴薯生產機械化起步較晚,截止到2018年,我國馬鈴薯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42.61%,其中,耕、種、收分別為68.99%、25.07%、24.99%,機播與機收是薄弱環節[8-10]。
根據各個主產區的機械化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北方一季作區大力推廣應用種薯宜芽切塊機械化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全程機械化作業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作業技術,以及貯藏和物流實現信息化管理。中原二季作區推廣應用整地、帶芽播種、覆膜或人工輔助型種植機械,解決小拱棚建造機械化難點,實現水肥一體化精細管理。西南一二季混作區推廣適合高寒山區成片化地塊的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使用適合于低山、河谷或盆地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的機械化適用機具,廣泛應用收獲機械化裝備,形成無人機植保作業服務模式。南方冬作區推廣應用起壟、播種、覆膜、膜上覆土等分段與聯合種植機械,優化和完善全程機械化的配套適應性、實用性、經濟性。
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各地對馬鈴薯生產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我國地域廣闊,馬鈴薯各主產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發展策略,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種質資源建設、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馬鈴薯高質高效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