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業
(遼寧省生態實驗林場,遼寧 新民 122000)
我國林業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核心,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近年來人類無序地對森林源進行開發,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基于此,加強人工造林技術的應用,是快速恢復森林資源的有效手段。本文就營林生產中的造林規劃設計、林技術進行分析,以期提升森林中營林技術水平,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就生態破壞問題提出各項政策方針,要求林業部門充分落實好森林營林規劃部署工作,加快推進后續營林生產,以期提升人工恢復森林的速度,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擴大森林面積,科學均衡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系,保障營林工作的高效性以及準確性。相關林業部門,在實際進行造林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營林規模、關鍵的營林技術等,協調搭配樹種,維持生態平衡。相關工作人員,在具體設計部署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營林規劃設計的原則進行,加強對影響人工造林因素的分析,各個部門之間要保持良好的協作關系,在信息數據傳輸上,要保證數據信息的準確性。相關工作人員要尤其注意造林規劃設計的各項事宜,多角度地提升人工造林的效率和質量,加強對造林細節的預防,避免為后續工作帶來負面性影響,進而影響營林技術的應用實施,延誤工作進度計劃,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
為提升森林中營林技術應用成效,首先需要對種子林木種子進行處理,科學地進行種子采集,取用適量的消毒液進行清洗,滿足樹種養分需求,提升種子自身的抵抗力,為后續苗木的成長夯實基礎。在種子處理環節中,相關人員要盡量采用科學培育的技術方式進行實施,科學選擇種子播種時間,提升種子發芽率,以期更好提升種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確保起到催芽的作用。
在播種育苗環節,相關技術人員,要科學地進行整地,結合不同樹種的生長習性以及特點進行育苗;在土壤選擇上要對區域氣候以及土壤條件進行分析,加強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檢測,及時追肥和補肥料,保證肥料供給的肥料滿足土壤有機質含量要求,進而為林木的孕育生長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相關人員要根據苗木當前生長狀態進行分析考察,全面保障苗木生長質量。另外,相關人員要做好田間雜草清理工作,及時調整不合理之處,確保為林木生長提供健康生長環境。同時,相關技術人員要加強對病蟲害的預防,控制林木生長的相對濕度和溫度,保持苗圃區域內良好的通風效果,全面保證苗木生長質量。在播種時間上,要嚴格按照播種時間以及林木生長習性,提升苗木的存活率,并在播種密度上進行調控,避免延誤種子生長時間,在水肥管理上,要結合當前林木生長需要適當地補給水分和養分,最大程度上提升苗木生長的存活率。在種子播種結束后,要及時清除區域內的雜草,避免枯枝爛葉堆積,滋生細菌,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進加而快促進播種育苗發展速度,全面提升營林生態效益,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夯實基礎。
在苗木栽種環節,可采用栽苗、插條等方式進行苗木的培育;基于栽苗應用范圍廣泛,適應性強,可選擇的方法較多,通常,為提升苗木根部生長,相關人員要按照具體栽種的方法進行苗木上提,保證根部與土壤之間的緊密性,針對地面平坦完整的區域,可以進行采用溝植法進行栽種,保持合理的間距,在溝內排布樹苗時,要按照一字排開,保證苗木直立后,蓋土壓實,提高苗木的存活率。針對經營防護林、特用林時,需要相關技術管理人員需要適當地控制密度,對于樹冠窄小、根部緊密的樹木,要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對于樹冠較大、吸水量較強的樹木,可應用稀植技術。
2.4.1 封山育林,完善防治方案
森林病蟲害防治的解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營林技術的運用必須具備優良的環境,如果病蟲害的生長環境優良,則對森林病蟲害防治造成不利的局面;如果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環境優良,則病蟲害的解決事半功倍。建議在營林技術的實施方面加強封山育林的操作,對防治方案進一步的完善。病蟲害的影響與人類的涉足存在很大的關聯,封山育林以后能夠杜絕人類踏足,并且在生態防護屏障的恢復速度上不斷加快,促使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水平進一步改善。封山育林實現以后,要加強林區的有效改造,尤其是在蟲害發生以后必須及時的控制蔓延情況,堅持對病蟲害的區域設置隔離帶,即便是有些病蟲害無法控制,依然要將森林的損失降到最小的范圍內。加強混交林的建設,不同的樹苗在混合栽種時,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效果,相互之間的生態平衡不斷提升,對病蟲害的預防效果進一步的鞏固。
2.4.2 加強多元防治
所有地方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都不可能按照單一的策略、措施來完成,而是要在防治過程中按照多元化的方法來完成。多元防治的目的在于各項舉措并行的情況下,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可靠性、可行性更好的提升。在樹木培育的過程中,要盡可能減小病蟲害問題對森林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基于對自然環境保護的思考,筆者認為應當多使用物理防護,也就是要關注對害蟲天敵的培養,使害蟲數量得到控制,使防治工作變得更加及時有效。既實現了自然控制,又幫助人工林穩定整體的生態環境,保證食物鏈的循環。工作人員應當多關注病蟲害的檢測工作,從專業的角度入手,對營林技術進行應用和優化,保證高質量地完成檢驗防疫工作,并通過及時掌握森林的受害程度來展開治理。病蟲害的天敵防治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但是在天敵的類型選擇、數量把控上需進一步提升。任何一種昆蟲在數量過于龐大的情況下,都會演變成新型的病蟲害,屆時因為缺少對病蟲害的研究,將會在森林管理上造成更多的漏洞。病蟲害的多元防治理念要結合地方的生態環境、氣候環境來完成,禁止在防治病蟲害的時候造成環境的破壞,一定要按照邊防治、邊治理環境的模式來創新。
林業經營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對林木的產量與質量展開全面、系統的管理。加強培育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林木的整體質量,所以,要加大林木培育管理的力度,對于不符合要求的林木要直接進行處理,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對于不適合某一樹種的生長區域,切忌種植該樹種,為林木的產量提供有力的保障。與此同時,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要根據林木的種類及生長情況,制定最佳的管理模式,要始終堅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原則,從根本上確保林木產量及質量的提升,在確保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人才對于任何工作高效開展,都具有重要價值,提高營林生產技術,離不開人才資源的大力支持。所以,全面提高營林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相關部門在結合林業具體生產需要的基礎上,要積極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林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培訓活動,確保營林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及工作規范性都得到顯著提升,進而為營林生產整體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安排專業能力強且工作穩定性高的優秀人才外出進修,有效解決營林工作中專業人才隊伍斷層的問題,實現營林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的目標。
林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要充分結合林業建設的實際情況,從幼苗的選擇到林木的生長成熟,需要經歷很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有效管理,在保證林業效益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投入,獲得更好效益。比如,在造林過程中,可以利用林木自身的幼苗來進行種植,這就減少了樹苗購置的成本,同時也能提高樹苗抗逆性,進而提升樹苗的生長效率,減少樹苗重新撫育的成本投入,顯著提升林木生產的整體水平。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惡化,將嚴重增加自然環境的壓力,加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通過營林技術的實施應用,相關林業部門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造林計劃,提高了森林的經濟效益,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的林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