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棟
(嘉峪關市林業和草原局,甘肅 嘉峪關 735100)
生態園林集多種效益于一體, 旨在為人們營造生態、優美、文明的園林環境。而植物配置作為生態園林設計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生態園林整體質量,所以應當基于生態學原理科學合理配置園林植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就生態園林概念產生以及表述不能看出,生態園林包含的含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應當具備較好的觀賞性與藝術美,可以有效美化環境,營造宜人的自然景觀。二是能夠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通過發揮植物蒸騰作用、光合作用以及吸收作用,來對小氣候有效調節,達到降塵、防風、減少噪音,轉化與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三是科學配置植物,構建時間、空間、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創造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
設計植物景觀過程當中,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應當具有一定變化與差異,體現出多樣性,但同時也要保持相似性,增加統一感,如此不僅生動活潑,同時又和諧統一。總之如果存在較大變化,就會導致整體雜亂無章,失去美感,色彩過于繁雜還會導致人們心煩意亂,無所適從,而如果過分追求平鋪直敘,缺少變化,也會給人一種單調呆板的感覺,所以在設計生態園林過程當中,應當在統一中求變化。
配置植物時,需要對不同植物具有的觀賞效果與造景功能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全面把握植物配置整體群落效果,結合人們觀賞植物的要求以及融入美學原理科學合理的配置,而且也應當遇見植物營造群落季節景觀與動態變化,確保植物生長周期過程中,都具有良好的觀賞性,增加植物群落的美感。
在均衡性原則基礎上,將不同質地與體量的植物科學合理的配置,讓景觀更加穩定,更具觀賞性,倘若色彩過于濃烈,體型又比較大,配置的數量太多,植物種類枝葉過于繁忙,便會使人的內心滋生沉重的感覺。如果植物種類色彩過于素淡,體量較小,數量不足,質地柔細疏朗,便會給人帶來一種輕盈的體驗。所以應當充分結合周圍環境,在植物配置時,運用自然均衡式,或者均衡規則式進行植物配置。
紅楓與紅葉李是常見的觀葉植物,其顏色為紫紅色,而且葉色多變,槭樹類進入秋季葉片變紅,銀杏樹葉片變黃,都極具觀賞性,有效組合觀花植物,能夠使觀賞期有效延長,而且還可以將這些觀葉樹種在顯要位置設置成主景,常綠樹種也具有較好的觀賞作用,特別是草坪與柳樹淡綠色觀賞效果良好,梧桐的淺綠色、香樟樹的深綠色以及由松的暗綠色,這些植物由于存在較大的色度差,科學搭配能夠增加觀賞效果。
在拼花藝術當中應當科學合理的搭配色彩,分層搭配。結合不同花色、葉色、高度的植物合理搭配,增加層次感與色彩豐富度。如配置高10m 的楓樹、高5m 的檜柏以及高3m 的紅葉李與1m 高的黃楊球,可以形成高低錯落,層次感,增加觀賞色彩,分層配置,使其觀賞性大幅延長。
配置植物過程當中避免發生雷同、造作或者單調的情況,根據季節變化合理配置樹種,形成不同季節觀賞效果。如早春時節開花的植物迎春、丁香、連翹、桃花,晚春開花的棣棠、玫瑰等;紫葳與木槿在在初夏季節開花。三角楓、紅楓、銀杏是秋季主要的觀葉樹種,山里紅、海棠是主要的觀果樹種。龍柏、檜柏、油松冬季翠綠。科學合理的設計與搭配可以大幅提高觀賞效果。
將不同植物具有的各種形態特征充分利用,借助花形花色、葉形葉色以及姿態和高低各種對比方式,增加藝術構思,將美的植物景觀充分襯托出來,組合樹叢過程中,要確保彼此協調,色彩或邢臺具有較大差異的樹種不宜在一起組合,通過體型大小、水平垂直與色彩明暗進行對比,色彩明暗進行對比配置植物比較合適。
職務都是具有生命的,園林植物的不同生態與形態特征上也存在很大不同,配置植物過程當中必須要認真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并將因時制宜原則落到實處,保證植物能夠健康生長,將其觀賞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氣候特點,對樹種科學配置,尤其是一些技術和經濟較為薄弱的地區,更應當結合實際科學配置植物。其次,在配置植物過程當中應當充分考慮當地的土壤條件,如紅花繼木、茶花、杜鵑這些適宜在酸性的土壤當中生長,Ph值在5.5~6.5 之間土壤條件更利于提升的。而夾竹桃、桃葉珊瑚、黃楊、枸杞,這些植物在堿性的土壤條件下生長良好,特別是土壤Ph 值達到7.5~8.5 的土壤條件,生長較好。第三,在配置植物過程當中,還應當充分考慮植物在陽光方面的需求強度,做出合理配置。
不同的植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面積與規模,而且還應當具備一定層次,來將群落種類組成充分體現出來,對群落水平與垂直結構進行規范,確保群落能夠穩定健康的發育與生長,組合群落并不是簡單組合喬、灌、藤本、地被,應當在城市于自然界比較穩定的植物群落當中,探尋更加適宜的植物組合,同時以此為前提于園林美學原理,生態學原理充分結合,構建適宜城市生態系統的植物群落。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兩個物種,二者之間會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彼此協同發展。如核桃、蘭科植物、樺木、云杉等常常共生菌根;有的植物品種分泌的物質利于另一植物品種的發育與生長,如黑接骨木能夠促進云杉根的分布,白蠟和皂角搭配在一起,彼此之間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果;但也有的植物配置過程中,由于一種植物分泌的物質,也會影響其他植物生長,如蘋果和白樺樹、云杉不應當栽植在一起,具體配置植物過程當中應當全面考慮。
由于城市規模發展不同,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自然條件與資源,歷史人文,地域特征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性,城市綠化過程當中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設計城市園林設計城市園林當地的自然條件與資源類型,并考慮當地的人文特色,將地方文化融入其中,并對歷史人文科學把握,增加地域文化具有特色,融入地方風格增強園林綠化品位。園林植物生長過程當中還會受到城市土壤理化因素空氣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所以在對植物進行選擇時,應當首選鄉土樹種,種植鄉土樹種還能獲得很好的生態效益,增加地方特色。
植物配置的多層次性,使得綠量大幅增加,還能有效提升綠化透視性,構建自然優美的林冠線、林緣線,相比較零星點綴的植物,觀賞效果更好。環境條件的不同,地理位置差異性這些都應當考慮其中,進而確保植物群落營造的多姿多彩,為城市居民創造更加優美的綠化環境,提高城市綠化整體質量。
加強城市綠化能夠使城市生態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借助園林植物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可以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生態效益,而綠量大小決定著生態效益的大小,而綠量又會受到園林當中配置植物總葉面積大小的影響。構建完善的植物群落,可以使植物的數量和層次單位面積進一步增加,提高葉面積指數,增加光合作用,相比較單層樹木發揮的生態系統作用更加突出。有效結合喬灌草構建完善的植物群落,要比單一的草坪營造高出四倍以上的生態效益。穩定的植物群落,還能起到防風降塵,降低噪音的良好效果,吸收大量有害氣體,這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構建穩定而又完善的植物群落,能夠將其自身維護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將樹葉轉化成供給植物生長的營養原料,變廢為寶還能減少養護工作投入,所以營建混交型的植物群落,可以將不同植物具有的生態特性充分發揮出來,并將各種植物具有的生態因子合理利用,促進植物健康生長,控制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綜上所述,配置生態園林植物過程當中,應當充分結合生態學與美學知識內容科學配置,園林這門學科本身就屬于交叉性的學科,涉及內容較多,在具體工作當中還應當結合具體實際,并與林業農業協同發展,共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