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振 王延昱 曹 雷 陳 巖
(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6)
消費不僅是生產活動期望達成的目標,還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農村消費能力與水平進行提升,確保農村地區有端正態度應對經濟發展及市場競爭,可使經濟增長得到有力保障。另外,要想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目標,還要對農村居民消費觀及生活水平進行提升,確保其能夠形成與過去不同的消費模式,主動追求更加優質的生活。
農村消費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二者既處于均衡狀態又互為因果。一方面,除特殊情況外,農村消費增幅均與經濟增幅相近,若線性組合的狀態相對平穩,則表明農村消費、經濟增長均衡,由此可見,二者的關系為互相影響;另一方面,農村消費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簡單說,就是居民收入能夠隨著經濟增長而提高,國家經濟自然也會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增長,二者關系為因果。
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消費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有目共睹,雖然金融危機的到來,給世界各國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我國迅速制定了“通過擴大消費對內需進行拉動”的政策,真正做到立足實際,對農村市場進行開拓。隨之而來的家電下鄉等惠農政策,既為農村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還使行業發展速度得到了提升,這表明消費給經濟所帶來影響,主要體現在直接和間接方面,前者可被簡單理解為“消費拉動內需,廠商生產量增加,利潤隨之增加”,后者則強調“農民的參與,在為廠商提供充足生產空間的前提下,保證了人員收入,隨著原材料被消耗,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農村消費環境主要有以下問題:首先是基建設施不完善,雖然包括山東在內的多地政府,紛紛將基建設施建設工作提上日程,但較為閉塞的交通,不僅制約著商品的流通,還給其種類的增加帶來了負面影響。其次是維權意識較弱,研究表明,不法經營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除了眾所周知的市場監管力度弱,還包括居民維權意識弱,要想使商家經營更加規范,關鍵是居民能夠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可以說,維權意識弱是不法經營的主要推動力。最后是市場監管缺位,消費實踐表明,眼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不達標商品大量流入市場,而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監管缺位,該問題所帶來影響,除了打亂市場運行秩序外,還包括損害居民權益等,應當引起重視。
研究表明,收入給居民消費所帶來影響,除了當期收入受到局限,還會波及到預期收入。在收入增速逐漸放緩的前提下,社保體系與居民消費意愿的聯系將變得更加緊密,山東農村社保體系所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覆蓋率低、生活保障水平低、合作醫保執行力度弱,上述問題所造成連鎖反應也有目共睹。一是覆蓋率低,較低的覆蓋率是消費意愿降低的主要原因,二是生活保障水平低,無收入群體自然無法表現出理想的消費能力,三是醫保執行力度弱,該問題會使居民消費意愿降低,由此可見,對社保體系加以完善是必然選擇。
以山東為例,當地農村居民主要消費對象為食物、居住類商品,二者均屬于生存資料,而生存質量占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其一,居民剛性需求;其二,收入較低;其三,收入增速逐漸放緩;其四,發展、享受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另外,發展、享受資料占比較低,既不利于生活質量提升,又會制約居民素質與思想的提升。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變,這表明居民生活較之前有十分明顯的改善,主體為生存資料的消費結構的存在,成為了農村居民難以追求更高質量生活的主要原因,對消費結構進行優化勢在必行。
關于消費行為,農村居民所開展消費行為有明顯的浪費性及競爭性特點,結合相對收入理論可知,受棘輪效應、示范效應影響的居民消費,其核心目的是保證消費水平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攀比消費和盲目消費均為不合理行為,若放任問題發展,不僅會影響收入配置有效性,還會致使大量資源被浪費。
作為經濟學研究重點的經濟增長,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①作為跨期概念,經濟增長強調對不同階段經濟總量進行比較;②經濟增長滿足量化條件,對其加以衡量的核心指標為GDP 增長情況;③生活水平較易被經濟增長情況所影響。除此之外,居民消費意愿也較易被消費環境所影響,要想改善消費環境,有三方面內容要引起重視:首先,加大基建設施的建設力度,在增加政府投資的前提下,結合山東省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引入PPP 模式,避免出現政府財政壓力過大的情況。其次,幫助居民樹立起維權意識,定期組織普法活動,保證農村居民具備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最后,對市場監管引起重視。調查研究表明,市場監管力度較弱的問題,在農村地區極為常見,只有完善制度并拓展監管范圍,使監管漏洞得到消除,才能確保市場監管價值得以實現。與此同時,有關部門應明確交易權責,并對商家違法需要付出的代價進行提升,此舉可有效解決商家違法問題。簡而言之,要想改善消費環境,不僅要完善基建設施,還要推進居民維權與市場監管,在落實相關工作時,上述內容應當尤其注意。
社會保障給居民消費所帶來影響,主要是使居民謹慎性減弱,在農村收入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的當下,完善社保體系成為促進消費的必然選擇。山東農村地區社保問題,可被概括為兩點,分別是:其一,覆蓋面較小;其二,執行力度弱。要想使上述問題得到解決,當務之急是擴大覆蓋面并提高生活水平,下文將分別進行說明,供相關人員參考。
首先,關于擴大覆蓋面,作為中堅力量的政府及企業,其職責往往有細微差異存在。政府需要全面調查居民參保情況,為未參保居民創造參保條件,企業則負責提供就業崗位,這樣做可減小參保給居民所帶來經濟負擔。此外,加大宣傳力度也很有必要,宣傳主題應為參保和居民生存發展的關系,旨在激發居民參保的主動性。
其次,調整合作醫保制度,根據居民需求和能力所能達到高度,對該制度的保險及服務功能進行突出。與此同時,還要對科學且系統的內控制度進行建立,通過劃分并落實工作職責的方式,確保權力尋租空間可得到理想消除。
最后,發放生活保障的本質是轉移支付,這也決定了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可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關于轉移支付力度,實證有效的增強途徑有兩個,分別是政策扶持、推動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加快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使政府收入得到提升,同樣很有必要。
研究證實,要想使消費結構得到優化,一方面應加快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速度,若以城鎮居民為參照,農村居民表現出消費觀的特點,主要是“保守”,因此,要想使其消費觀念得到轉變,關鍵要加深居民認知,確保居民明確資料消費的發展及享受,既能夠使生活質量得到提升,還對綜合素質的提升、發展空間的拓展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保證發展資料、享受資料的價格趨于穩定,要想達成上述目標,政府和企業均要付出努力,政府應對自身宏觀調控職能進行充分發揮,企業則要做到科學配置生產要素并不斷更新生產工藝,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使物價趨于穩定。前者可被視為外部保障,后者扮演的角色則更傾向于內部動力。此外,優化消費行為也很有必要。關于行為優化,實證有效的方案如下:通過輿論宣傳的方式,引導居民以自身需求得到滿足為基礎,開展相應的消費活動,真正做到勤儉節約。由此可見,無論優化的對象是消費結構,還是消費行為,其出發點均為轉變消費觀,前提則是穩定資料價格,切實可行的手段為政府引導+企業參與。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農村消費可促進經濟增長,要想使農村經濟、居民消費能力得到提高,有關部門應做到三點,一是加大基建設施建設力度,使消費環境得到改善,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使居民有更理想的社會收入,三是對消費結構與行為進行優化,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引入信貸等業務,使居民消費需求得到充分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