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娟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隨著區內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大家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物流工作,但是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活動過程中,農產品的物流配送仍然是一個瓶頸問題。如何以合理的價格有能安全高效快速解決農產品“最后一公里” 配送已經成為節約物流成本、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實現高效交易渠道的重要保證。
1.1 農產品配送是農產品物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廣西是一個農業大省,農產品的生產量較大,而且種類也較繁多,因而對農產品物流的需求非常大。2018 年,廣西區內大宗農產品產量達到了13467.24 萬噸,其中甘蔗7292.76 萬噸,占大宗農產品產量的54.15%,;自產園林水果和蔬菜(含菌類)5222.71 萬噸,占大宗農產品產量的38.78% 。到2019 年廣西區內的甘蔗產量達到了7490.65 萬噸,比上一年增長了2.7%,自產園林水果和蔬菜(含菌類)5576.53 萬噸,比上一年增長了9.9%。這說明了區內農產品對物流市場需求的容量是在不斷增大。
1.2 廣西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如:物流基礎配送設施不健全、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不完全、流通渠道不順暢及中介主體較多、配送環節增多導致的配送成本高、資源整合與利用困難、農產品質量不標準,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緩慢,再加上當前農產品配送缺乏完善的物流信息網絡,既有的信息網絡不夠健全,網絡覆蓋范圍不夠大等問題,從而引發的不少消費者要求農產品退貨、投訴、差評等,因而導致農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民個體利益受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廣西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
1.3 構建有效合理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打通城鄉之間的上下行通道,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嚴峻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對農戶、農產品經營者與終端消費者來說減少流通環節,同時,還能快速找到供應商及相關組織貨源,實現快速采購,快速消費,既提升了農產品流通的速度,也提高資金周轉的效率。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環境下,構建廣西農產品物流的配送體系,不僅能降低農產品交易風險,降低時間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還能改善農業生產中其他環節的相關問題,對進一步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互聯網環境下,廣西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從配送主體來看可分為兩大類,自建物流與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這兩大類也僅能粗放滿足當前的農產品物流配送,未能精細化、精準化、標準化實現農產品供求雙方的訴求。
2.1 自建物流配送模式
廣西農產品物流仍然采用傳統的自建物流配送,即將農產品從生產源地采集完成后通過自身的運輸工具,送至包裝加工廠或直接運送到市場上進行銷售。此種模式產品未經過分類、流通加工等環節處理,產品的冷藏保溫技術有限,加上農戶自身的交通運輸工具不完善,當產品到達市場時,已形成滯后,導致供應不及時,致使農產品的損耗嚴重等現象,使得農戶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自建物流的配送模式具有獨特的優勢,即可以隨時的掌握物流配送,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此種模式下前期投入成本比較高,而且運營過程中人員管理困難,也容易產生旺季資源不足和淡季資源閑置現象。
2.2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目前,第三方物流配送也是廣西農產品物流配送的主要模式之一。該模式即為農戶、農產品經營者委托專業的物流機構,由其承擔農產品配送產業鏈各環節的物流活動,如運輸及包裝、儲存、裝卸、流通加工、配送等,同時,第三方物流可以承擔銷售物流全過程,也可以承擔銷售終端配送服務,將農產品最終送達消費者手中,因此,第三方物流模式,從更大程度上解放了農戶、農產品經營者。
3.1 加大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
廣西農產品的種類多樣、品種豐富、季節性分明,因此如何實現及時運輸、保存、深加工等,就決定了不同種類的農產品選擇的物流配送方式各有不同,在很大程度,就依賴了當地的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如道路運輸網、地頭冷庫建設、大數據網絡、冷凍保鮮技術等基礎設施,因而如何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便成為構建廣西農產品配送體系的關鍵。
首先,需要擁有高效的道路運輸體系,直抵農產品生產源地,快速實現零距離無縫對接,就需要真正意義上實現“村村——屯屯通”公路,田間地頭通水泥路。因此,需要廣西區、市、縣三級政府通過投資、補貼或者“PPP”等多途徑的引入社會資本完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為區內農產品物流奠定發展基礎。
其次,加大田間地頭冷庫的建設,據統計近幾年廣西區分類建設了一批示范性地頭冷庫,其中得到財政資金扶持的示范項目僅有131 個,總共扶持資金僅5000 萬元,而在這幾年中各地建設地頭冷庫共500 多個,因而資金缺乏,而無法快速成片成面的進行建設地頭冷庫,因此,在未來幾年,地頭冷庫建設也只能面臨分年分期分批建設,無法真正發揮地頭冷庫的作用。地頭冷庫的建設除了依靠政府補貼,需要金融機構創新發展,開發該類建設項目專項貼息貸款,讓農戶能申請政策性貸款,即向農業銀行、郵政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這類具有扶持農村發展的金融機構申請專項貸款。
第三,加大投入建設區域型中轉配送中心。結合廣西區各地農產品的特點,在當地選擇距離適中的鄉鎮區域或者縣城區域,建設具有中轉功能的配送中心,輻射30 公里范圍內的田間地頭冷庫,實現“地頭冷庫——鄉鎮配送中心——縣域中心”三級配送體系,從農產品源地,迅速能直達零售端或廣大餐桌。
第四,加大獎勵措施刺激開發新技術。開發或改進現有的農產品冷凍保鮮新技術,會極大程度上提高物流配送的時效,因此需要廣西區、縣、市三級政府給予農產品冷凍保鮮技術方面創新獎勵支持,使得物流行業從業者更有動力去開發新技術或者改進原有技術,降低農產品壞損率,從而變相增加農民收入。
3.2 構建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體系
在當下互聯網環境下,廣西農產品的全過程交易到配送,存在各環節之間無法無縫銜接,缺乏高效率運作,每個環節不僅損耗時間,更致使農產品壞損,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受損也會轉嫁到最終消費者,即終端消費各類物價上漲。因此,需要構建一個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物流配送體系,將農戶、地頭冷庫、區域中心、物流企業、終端客戶等各個參與方納入供求雙方產業鏈,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冷鏈保鮮、零售端和餐桌等各環節不斷優化設計和調整,最大程度降低時間成本、壞損率、終端消費價格,提高運行效率,使參與各方均能受益。
3.3 建立農產品物流配送標準化體系
在互聯網環境下,廣西農產品物流需要利用互聯網技術,融合大數據,接入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建立完備的農產品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在此基礎上,建立符合國家和廣西區農產品標準化檢測與物流配送追蹤管理平臺,全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庫,加上物流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零售端或餐桌的全面監控,使農戶、物流機構、終端消費者、政府相關質檢部門均能通過實時大數據庫了解和追蹤農產品物流運輸進程,確保農產品在物流各個環節的操作標準化,確保農產品質量。
3.4 提高農產品物流從業人員技術培訓,構建農村專業人才體系。
廣西區、市、縣三級政府相關部門應針對各地農產品物流發展和從業人員的專業現狀,加大對從事農產品物流人員的培訓,將從業人員培養成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工作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戶、農產品經營者、物流機構宣傳,使其掌握并能使用各類電商平臺、各類APP 客戶端和追蹤平臺等各類信息化渠道與終端消費者有效對接,減少無端退貨損耗。
總之,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廣西農產品的物流配送系統也應該不斷的進行優化。從以上四個方面,促使政府、物流機構、農戶、農產品經營者、終端消費者等共同參與廣西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提高物流配送運作效率,使各方均能從不同程度和方面,得到社會、經濟、民生效益,實現參與各方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