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洋
(中共安康市委黨校,陜西 安康 725000)
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之所以在基層,是因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和效能,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治理的堅實基礎,群團組織在這個過程中起著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的互動作用。因此,就必須要健全在基層的核心黨組織力量,充分發揮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的作用,推進社會各方面主動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婦聯組織在引領、聯系、服務婦女各項工作中都存在先天優勢,因為組織職能的特殊性,婦聯組織在日常生活和家庭訴求中對婦女的需求都有著更多的了解。而婦女作為密切聯系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鄉村振興、脫貧致富、調節社會關系等社會生活中都有著不可缺少的獨特作用。基層婦聯組織作為婦聯組織建設的薄弱環節,在基層社會治理理念和體制機構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基層治理為婦聯組織在發揮婦女創新活力和創意創造能力上,提供了多種形式進行參與和發展提升的平臺。
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要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如今婦女思想觀念趨向多元化、需求差異分化加劇,有限的基層婦聯組織力量及資源對現在工作對象實現全覆蓋的難度大大增加。在夯實婦聯組織建設方面,通過優化組織結構,吸引來自各領域、擁有不同專長,并且熱心婦聯事業、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工作能力較強的優秀婦女加入到了婦女工作隊伍之中,激活了基層婦聯組織的“神經末梢”。基層婦聯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的同時,也注重深化推動機關事業單位婦聯改革,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中找準位置,探索出了適應本地發展形勢的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婦聯組織上的改革,不僅僅從人力上夯實了基層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強化婦聯執委的責任意識,使得人數眾多的執委和兼職、掛職的婦聯干部們,在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被充分調動出來。另一方面,通過組織規范的志愿服務協會。由政府、企業或者社會工作人員加入,除了吸收廣大婦女承擔職務參與基層工作的同時,還注重吸納社會的優秀資源。包括婦聯干部、優秀農村婦女、各行業精英女性及熱心社會事業的女企業家等這類人群的加入,可以有效發動身邊的人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以此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創業和志愿服務活動中去。志愿服務協會的產生,在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和創新改進新時代群眾工作方法的方面,實現了整合婦聯執委服務力量,真正讓婦聯組織的每一個細胞都活躍起來。
基層婦聯執委利用其不同專業技能和資源,在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婦女維權、就業幫扶、政策宣傳等工作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優勢作用。執委能夠圍繞本職工作、婦聯工作和婦女兒童實際需求,尋找工作結合點和切入點,將很多細微的矛盾在源頭處化解,同時對超出自身解決能力范圍之外的問題通過婦女議事會討論,及時和組織進行對接。這種工作方法在日常村民自治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議事、建言獻策的功能,議事的主題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村民精神文明建設、“最美家庭”評比、村級道路硬化工程等等方面,提高了村民的自治意識。在議事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商議村民身邊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還能熟悉附近村民家庭情況、生活情況、家風情況,既有利于執委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上級政策自上而下的貫通,從而推動了村級發展的自治進程。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在針對“三農”領域時指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而良好的鄉村風氣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針對農村的特殊環境,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婦女兒童老人是留守鄉村的主要群體。因此基層婦聯組織在促進和諧民風建設過程中,通過村婦聯執委進家入戶、掌握村情,充分發揮女同志善于溝通、耐心勸解的親和力特質,積極調解周邊家庭矛盾糾紛,促進和諧民風建設。婦聯中的優秀勞動婦女用自身行動率先踐行“誠孝儉勤和”的新民風,以此來輻射帶動周邊更多的群眾主動踐行新民風,從而達到凈化社會風氣的目的。她們用“聊家常”的方式挨家挨戶的為村民宣傳移風易俗的好處,認真解讀各項政策,勸導他們自覺抵制請客送禮,引導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新民風建設。這樣符合客觀實際的工作方法有效地促進了村規民約落地,形成婦女影響家庭,家風促村風、村風促鄉風的良性循環。
在日常生活中,婦聯主席和執委們也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員,她們有的身兼數職,且兼職婦聯主席、婦聯執委沒有報酬,工作開展僅憑個人主動性和政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婦女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在農村由于以男性意識為主導的傳統觀念影響,群眾和家人大多因為婦聯主席和執委的工作為女性定義為“家懶外勤”,使得婦女組織角色處境尷尬,限制了農村婦女工作的開展和婦聯后備干部的培養。綜合思考以上問題,基層婦聯工作者們圍繞“顧小家還是顧大家”的矛盾,擺正自身工作心態,做通家庭思想工作,評選互敬互愛的夫妻代表,并通過道德評議委員會通報“好丈夫”先進事跡,為群眾樹立五美家庭典型。通過完善各種各樣的激勵機制爭取家人理解和群眾支持,充分調動了廣大婦女群眾和家庭參與的積極主動性,不僅在家風建設中貢獻了巾幗力量,也為婦聯工作的順利開展鞏固了堅強后盾。
基層黨組織建設在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是確保基層社會治理方向、規劃和統籌協調的重要保證,在基層婦聯改革調整完成后,由于基層婦聯干部文化程度、年齡和思想觀念的不同,在工作中存在對政策理解能力不足、創新意識較弱以及工作方法保守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基層婦聯組織聯合當地組織部、宣傳部、黨校等單位,有效調整集合資源,為本地婦聯執委開設各項技能提升培訓班。以每一個鎮作為一個培訓單位,對所在的婦聯主席、執委以及志愿服務組織進行黨建理論思想、法治維權、創業就業等方面的知識提升。
擁有法治情懷的婦聯干部隊伍在群眾工作中,能夠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化解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基層婦聯組織通過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教育和普法工作,并對婦聯干部定期開展法律知識、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培訓。重點在于提升基層婦聯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和用法維權的能力,提高她們的政策水平和法治素養,使她們在面對維權咨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求助時,不再僅限于心理疏導和調解規勸,而是能夠主動尋求法律業務指導,提升對各種農村社會矛盾的化解成效。
婦聯改革后,隨著基層婦聯組織逐步壯大,在“多人參戰”的形勢下歷練一支“精兵強將”是當前改革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除了加強對基層婦聯干部的法治培訓力度,還要從政治引領、崗位建功、聯系群眾等方面提升她們的身份辨識度和執委履職能力。基層婦聯組織就要求黨委召開有關工作會議時,應請婦聯組織主要負責人參加或列席,鄉鎮婦聯組織主要負責人可列席同級黨委有關會議,以此促進農村婦女有效參與農村社會治理。在組織執委就涉及土地、宅基地、集體產權等重大事務進行民主協商議事的過程中,提升她們依法解決問題能力、履職盡責能力、為民服務意識和參政議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