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艷
(中共沁水縣委黨校,山西 晉城 048200)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使命和責任,是鄉村在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重新價值定位,鄉村振興實現的不僅是鄉村的振興,更是國家和民族的振興[1]。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中國自古以來便是農業國,農業養活了很多人,解決了國家絕大部分人口的生存問題。并且依靠農業所產生的賦稅,使整個官僚階層、國家機器得以正常運轉。所以,重農業、賤工商的觀點成為中國傳統社會重農抑末的根源所在。宮廷畫《雍正皇帝祭先農壇圖》描繪了雍正皇帝親自扶犁耕作的場景。開春時節,雍正親率文武百官前往先農壇祭祀先農諸神,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莊嚴的祭拜儀式之后,皇帝移駕到事先選好的“一畝三分地”上親自犁田,為天下百姓做農耕示范。國家的祭農活動最早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期,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領各部落首領親自耕種,以顯示其對農耕的重視。明清兩代更是重視祭農活動的巔峰期,祭祀制度周密詳備,親耕儀式隆重有序。所謂“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其他現代化國家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面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艱巨挑戰,馬克思指出,只要是工業化就繞不開原始積累。作為一個從半殖民地國家成功獨立的傳統農業國,中國不具備西方列強海外掠奪資金與資源的先天條件,就只能向內、向傳統“三農”提取原始積累。因此,“三農”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在錢、人、地三個方面持續地為工業化及城市化輸出寶貴的血液。農業的天然弱質性,要求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須補貼農業,以實現工農平衡、城鄉平衡,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規律性現象。2004年,中國逐漸步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正是國家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的階段,2004年的中國已經從工業化中期向后期過渡,財政實力的不斷充盈為強農惠農政策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2006年,中國取消了延續千年之久的農業稅。之后,國家在財政上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農業項目也成為中央財政經費支出最大的板塊之一[2]。
當下中國這條巨龍,頭部和前半身已經步入現代化,而后半身還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重農固本,安民之基”,中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無疑是對前半身已經邁入現代化的中國巨龍的一次整體式躍升。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是跨世紀和平發展的偉大實踐。沒有任何國家,能在沒有實現鄉村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在沒有達到農民收入現代化的情況下,實現全民的財富現代化。因為鄉村振興是整個現代化的基石,這是我們國家未來較長時期的基本國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中國的發展具有跨時代的歷史意義。
農村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大多數都在古村落里。在2015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提到這樣一個可怕的事實,在過去10年時間里,我國每天消失的村落大約有80~100個。目前,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在行政村中的占比已經不到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鄉村振興鑄就著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只有依托傳統文化,對鄉村文化資源再認識再發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民族復興。
“無農不穩”,穩固的農業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石。糧食安全自古便是中國歷朝歷代避免動亂的底線。“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這些論斷符合歷史經驗,也適應當下國情現實。在國際糧食市場日漸寡頭化、金融化的當下,糧食問題不能僅僅從資源配置的經濟學角度考慮,而且要從國家安全的綜合性長遠角度出發。中國已經多年為全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糧食安全問題成為關系國家穩定、現代化順利、中華民族復興的根本因素。誰忽視糧食安全問題,誰就要付出慘痛代價。
農村是中國最大的存量內需,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中國延續多年的外需導向型經濟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國要想真正強大,只有建立起內需導向型的消費社會,而中國最大的短板就在“三農”。林毅夫判斷,目前我國最大存量需求在農村。到203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0%,這意味著還有至少5億人居住在農村,無論是生活基礎設施改善,還是環境改造提升,還是在這5億廣大農民之上催生出的“最后一公里”消費,都是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而且,農村在歷次城市經濟危機暴發時,多次充當過剩勞動力蓄水池與現代化穩定器。當下中國的社會結構更像是“金字塔形”,廣大的農民構成了金字塔的堅固基座,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韌性也來源于此。中國廣袤的農村是2億多中國農民工的勞動力蓄水池,也是中國現代化歷經多次國內外危機依舊平穩的穩定器,這是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強大的、外人難以想象的彈性的根本原因。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往往充滿了各種類型的內生型或者輸入型危機,能不能處理好“三農”問題,是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命運的根本問題[3]。
中國廣袤的農村地區是生態中國、美麗中國的最主要承載者。中國當前最大的污染來源就是農業污染,農業污染對環境污染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工業,占到了我國環境污染的一半以上。農業的污染同樣帶來了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舌尖上的污染成為每一個國人心中的陰影。資源過度攫取、環境肆意破壞的傳統發展方式注定難以持續[4]。
悠久的農耕文明是華夏民族倫理道德與信仰體系的主要載體,也是國民性格形成的根源所在,它潛移默化地塑造出中國人內斂、柔韌、平衡、包容、知足又不失進取精神的“中庸”式國民性格。歷經千年的中華農耕文明是中國人“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最好踐行,中國農民在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對農業生態和物質能量的循環發展出一套樸素的價值觀,隨之衍生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耕作方式。同時,農耕文明所誕生的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它建立在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共生的價值觀上。人與人在正善德的規范下合一,人與物在正善德的平等原則上合一,人與地在生養觀上的合一,都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前提與基礎。中國的農耕文明體現的天人合一、有機循環的生態觀、價值觀,已成為引導世界農業改革與發展的新方向。
鄉村振興絕不只是實體產業的興旺與繁榮,還需要生態美麗與環境美化。由于養殖業的粗放經營,生態環境惡化,構成了時下鄉村振興的最大短板。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國家,幾千年來,中國耕地地力不但沒有衰竭,而且土壤的肥力還越來越高。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國農民尊重農田休養生息、物質能量循環利用規律。中國農民實行豆科作物與其他植物輪作的方式來保持土壤肥沃,將人畜糞便、作物秸稈、河塘淤泥等還田,不斷培育地力,改良土壤。不妨回頭從傳統的農耕文明中汲取養分,因為我國的農耕文明不僅僅符合資源環境可持續的要求,更是當下消費不斷升級背后市場的迫切需要。中國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天人和諧的農業。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相對城市,我國農村發展更為封閉和落后,不僅總體發展程度不及城市,而且各層面發展均衡性也更加不足。比如,鄉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醫療衛生、文化娛樂、教育服務等生活性基礎設施極度缺乏。長期以來,在很多語境中的農村發展主要是指農村經濟發展,其他方面就顧及不到。這種偏頗和失衡的發展觀無法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導致農村社會發展的失衡性無法及時被矯正,農村發展的動力和潛力也因此被各種弊端所羈絆和阻滯。
良好的鄉村治理有利于實現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的聚合效應,是提高鄉村振興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面對農村居民日益豐富和更高標準的美好生活需要,村民委員會在組織農民生產、引導農村發展方面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村民自治的實現形式、實施手段面臨著信息化、數字化等現代技術的挑戰,也面臨著農村社會個體化的結構轉型沖擊,村民自治的效果與反饋鏈更加短促。這些都要求村民委員會在組織實施村民自治時,要堅決與生產發展中的“等”“靠”“要”思想、社會交往中的關系主義、存在滑坡傾向的公共道德、個人主義上升等具有不良傾向的觀念現象作斗爭,迅速增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達到共同富裕的信心。村民委員會要嚴格遵守法律和各項規章制度,做到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依法治村;善于識人、知人、用人,發揮基層“土專家”“土秀才”等技能型人才的技術引領和致富示范作用,發揮農村各類先進模范人物的道德感召作用,引導廣大農村居民自覺參與鄉村治理,實現鄉村善治。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鄉村振興正面臨著人口總量、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兩少一多”的短板,存在產出和支出失衡帶來的社會資源擠壓風險。當前,人口不斷向經濟發達城市集聚,欠發達地區、城市群較少地區鄉村振興所需的農村人力資源短缺問題更加明顯。這種人口年齡、地區分布的結構變化所造成的人力資源短板不是加大外力輸入性工作投入就能改變的,必須進行一系列社會政策和產業政策調整,增加農村人力資源總量、優化農村人口年齡和地區分布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吸引力,擴大農村市場空間,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農村地區的發展規劃,通過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培植鄉村振興人力基礎。
安土重遷、小富即安等都是我國農村居民積淀已久的心理意識。在農耕文明時代,這種意識有利于穩定農業生產和增強農民社會適應性。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其產值和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意義已經大為不同。農業深加工、農業產業園區、體驗式農業、農業旅游等新型農業業態的涌現,使農業作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屬性特征不斷加大和凸顯。一些農民由于傳統社會觀念,對將土地、宅基地、房屋等閑置資源交給商業資本運營信任不足,或者不愿意簽署長期托管和運營協議,一方面,影響了商業資本對農村閑置資源的市場化再利用;另一方面,也影響了農民自身的財產性收入獲得。這種社會觀念短板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要借助政府和農村集體的力量,利用社會信用體系,給農村居民吃上“定心丸”,最大限度地挖掘農村土地資源和農民資產潛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比重。只有不斷經歷市場化的財富增值和社會信用體驗,農村居民的小農意識才能逐漸減弱和消退,進而有利于暢通農村資源整合渠道,優化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就業結構,豐富鄉村振興產業選擇,增強資本下鄉意愿,從而鄉村振興的廣闊空間才能進一步打開[5]。
實現鄉村振興發展,增強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關鍵在黨。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主心骨”作用推進農村工作,這是百年大黨總結歷史得出的寶貴經驗。新征程上,在黨建引領下,億萬人民同心協力、腳踏實地、與時俱進加油干,必將使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在“十四五”期間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