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東
(延安市勞山國有林管理局橋鎮生態實驗林場,陜西 甘泉 716106)
陜北地區位于陜西省北部地區,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紅色老區,同時也屬于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區,陜北地區主要由延安市和榆林市這兩大城市作為重要的經濟支撐,陜北地區的地貌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形式,中心面積約為92521.4平方公里,其地質形態屬于中生代基巖,上方覆蓋有新生代的紅土以及相應的黃土層。陜北地區溝壑縱橫的地貌主要屬于流水侵蝕和土壤侵蝕地貌,基本地貌分為黃土塬、峁、溝、塬。
陜北地區處于黃土高原的中心區域,和內蒙古自治區和山西省相連接。根據我國在2003年制定的《全國林業發展區域規劃》可知,陜北地區的林業主要分為五個不同的模塊,每個模塊都采用了不同的保護方式。在上世界80年代以后,為了迎合和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陜北地區種植和營造了大量的防護林,但是受到當時經濟條件以及各項因素的限制,導致陜北地區所種植的防護林存在種植樹木類型簡單、種植結構單一、種植密度不合理等問題,以上原因都是導致后期陜北地區防護林嚴重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綜合來看,陜北地區防護林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陜北防護林整體的建設水平不高。就陜北地區現有的防護林結構來說,其林地主要是由一些中、幼林構成,且樹種的整體結構比較單一,整體的布局也不盡完美。
就陜北地區黃土丘壑地區的防護林種植區域的生態現象進行分析可知,該區域呈現丘陵山地起伏、水土流失嚴重、氣候條件較為惡劣、水資源嚴重缺乏,干旱等問題。此外,由于陜北地區整體的自然條件較差,且存在嚴重的蟲害影響,由此導致林分質量不高。
其次,陜北地區的防護林整體退化較為嚴重。防護林退化現象在陜北一些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區域非常顯著,存在防護林老化、顯著退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對陜北地區整體的生態環境發展產生了影響。
再次,陜北地區并沒有針對一些殘缺的農田林網生態網進行建設,且存在過成熟林區,嚴重降低了陜北地區防護林的防護效果。
最后,陜北地區的林業部門受限于經濟和各項綜合因素,沒有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來對退化林進行改造。由此可見,陜北林業部門的防護林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綜合來看,如果陜北地區想要從本質上改變自己的防護林退化現狀,首先就要加強資金投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來建設符合陜北地區防護林保護的相關工程設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前,陜北地區的防護林建設工作已進入非常關鍵的時期,鑒于此,有必要針對已經退化的防護林進行改造,正在退化的防護林加以修復,這將成為陜北地區今后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
一般情況下,防護林退化主要是指防護林因為時間、自然等因素產生的一些生理性的衰落以及因遭受自然災害導致的樹木死亡或者樹木功能退化的一種情況。就陜北地區的防護林退化情況來看,主要是中幼林退化現象嚴重。結合大量的實地調研分析可知,導致防護林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結合前文可知,陜北最早的一批營造林主要建設于80年代,直到今天,這批防護林已經進入了過熟期,過熟期內,林木的生命力在不斷衰落,同時,林木的生理功能也在不斷降低。在該階段內,防護林的樹勢顯著減弱,出現了樹木老化、抗病害能力下降以及部分樹木老化死亡等現象。
此外,以下早期營造種植的刺槐、楊樹已經進入了樹木的自然成熟期,此時樹木的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同時,還存在一些樹種生長周期趨于緩慢等問題。
結合大量的研究分析可知,陜北地區處于黃土高原中心地區,該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水土資源的大量流失不僅導致林地土壤肥沃能力減弱,甚至還出現了土壤板結現象。水土資源的大量流失也屬于防護林退化的核心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采用的造林模式主要為補貼式造林,存在管理水平較低、資金投入較低等問題。
結合大量的研究分析可知,自然災害以及地質條件也是導致防護林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陜北地區屬于黃土高原地區,全年降水量較小且風沙較大,對林木的生產具有一定的影響。
陜北地區畜牧業較為發達,畜牧業是農戶增收的主要經濟來源,一些農戶為了個人經濟利益,經常在野外放牧,牛羊對草木植被的啃食對林木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除此之外,在前期的造林工程中,一些非良種壯苗也是導致防護林退化的核心因素。在前期的防護林營造過程中,沒有做好防護林的選種工作和因地制宜種植工作,由此導致防護林種植層次結構不合理,種植樹木過早衰退等。
在防護林種植期間,如果林業部門沒有做好相應的防蟲害工作,會導致林內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從而導致一些害蟲的天敵數量減少,由此樹林容易遭受病蟲害侵擾,不僅嚴重破壞了防護林內部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也不利于林木生長。
由于陜北地區處于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丘壑縱橫,鑒于此,為了針對陜北地區防護林進行有效修復改造,可以針對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塬以及丘壑進行水土改造,在恢復水土的基礎上強化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能力。
此外,陜北地區的林業部門還要根據不同林區的退化情況以及退化程度對防護林進行更替改造、擇伐補造、撫育改造。以此來整體提高陜北防護林的生態能力,從而更好地保障陜北地區林業生態安全。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分別出臺的相應防護林改造工程意見可知,需要根據陜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對一些嚴重退化的防護林進行改造。針對退化程度中等的防護林采取擇伐補造措施,而針對退化輕微的防護林則采取撫育改造的措施。
更替改造技術主要針對一些退化情況嚴重的防護林進行改造,這類嚴重退化的防護林進行改造的過程中,首先要針對已經嚴重退化的林木進行砍伐或者采用帶狀、塊狀等砍伐方式對林區進行替代更改。就陜北地區適合種植的樹木來說,主要針對退化嚴重的樟子松、杜松、刺槐、沙棘以及側柏等樹木進行改造等等。
擇伐補造技術主要針對一些中度退化的防護林進行改造。在改造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塊狀、帶狀擇伐技術來對一些已經枯死或者即將枯死的樹木進行植造。此外,結合陜北地區的實際情況可知,可以應用混交林種植模式來提升防護林防護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更新的過程中,需要保留自然生長的幼齡樹木。在應用擇伐補造技術時,比較適宜的造林樹種為遼東棟、栓皮棟、白榆、五角楓、刺槐、皂角、沙棘等植物。
針對一些呈現輕度退化的防護林,應該采用撫育改造技術,通過應用衛生伐、生態疏伐技術對一些生長不良或者已經死亡的樹木進行清理,然后通過優化林地種植條件來提高生態防護林的防護質量,從而更好地促進林木生長等等。在應用撫育改造技術的過程中,主要改造樹種為新疆楊、白蠟以及紫穗槐等。
綜上所述,陜北地區的防護林修復改造技術一定要結合陜北地區實際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改造,尤其要針對一些生態環境脆弱地區以及防護林退化現象嚴重的地區進行重點改造。首先需要地方林業部門改造嚴重退化地區,森林大面積枯死。然后針對中度退化防護林進行重點改造,在針對中度退化林木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可以應用擇伐補造和人工造林的方式進行改造。而針對輕度退化的防護林,可以采用生態撫育改造技術進行改造,這樣既可以確保生態防護林持續發揮自身的生態效益,同時也可以有效減弱生態防護林的退化速度,對確保陜西地區生態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