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紅
(甘肅省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之策。天水作為隴東南區域發展的核心區,如何搶抓“十四五”發展機遇,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條件,發揮區位比較優勢,進一步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推動全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轉型升級,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所在,也是事關天水長遠發展、亟需有效破解的一大難題。
1.1 產業規模化程度不高。區域內山多川少,旱多雨少,農業立地條件較差,土地碎片化,山旱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90%以上,產業道路砂化硬化、農業機械化、灌溉設施等基礎建設歷史欠賬較大;農村土地流轉面積129.2萬畝,流轉率22.1%,其中5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68.9萬畝,占流轉總面積的53.3%;特色產業發展不平衡,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1.2 產業發展內生動力不強。受產業規模和種植傳統影響,我市產業發展中主要依靠人工作業,且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外轉移,由此帶來的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業生產效率下降、農業生產成本大幅漲高,嚴重影響到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1.3 農業現代化水平低。目前農業人才缺口較大,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方式單一的現狀未徹底改變,最突出的短板就是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太低。全市272家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的企業僅占16%左右,除長城果汁、昌盛食品等15家生產規模較大外,65%的精深加工企業年銷售收入低于5000萬元,16%的年銷售收入低于1000萬元,30%的年凈利潤低于100萬元。多數龍頭企業以冷鏈儲藏等農產品初加工為主,產品原字號、初字號的大路貨居多,小眾類、精準化、中高端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數量仍較少。
1.4 產業增收作用仍不夠明顯。2020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2元、增幅居全省第9位,僅為全國17131元的53%、全省10344.3元的57.7%,為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57元的30.1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從收入構成看,家庭經營收入2741.8元占30.2%,工資性收入28955元占31.9%,轉移性收入3288.3元占36.2%、財產凈收入146.4元占1.6%,且從多年數據來分析,家庭經營性收入呈下降趨勢。
1.5 產業品牌建設仍需加強。我市目前還沒有做行業標準的龍頭企業,獲得省以上名牌產品或著名(馳名)商標的龍頭企業僅有28家,絕大多數龍頭企業都停留在做產品的初級階段,多數特色農產品處于“有品無名無牌子”和“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價格”的狀態,沒有真正實現由產品利潤、加工利潤向品牌利潤的轉變。
1.6 農業防災減災體系不健全。特色產業保險覆蓋面不廣,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參保意識不強。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依然艱巨,動物疫病跨境傳播風險加大,非洲豬瘟、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獸醫工作機制還有待完善,個別縣區防控人員短缺,尤其是鄉鎮一級,力量嚴重不足,缺少防疫經費,執法隊伍不健全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色養殖業的發展。
1.7 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大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簽訂的合同多數不夠規范,導致單方毀約的成本很低,龍頭企業和農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執行合同的情況時有發生。產品不好賣時,龍頭企業壓價收購,或者不予收購,把市場風險轉嫁給農戶;產品好賣時,農戶則自己高價銷售產品,獨享生產利潤,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完善。
2.1 高標準打造鄉村產業振興示范點。果品產業方面,創建一批以渭河流域南北淺山區花牛蘋果基地,葫蘆河流域鮮食蜜桃基地,渭河流域優質葡萄基地,秦州藉河流域大櫻桃基地,清水、麥積淺山區優質早熟核桃基地,麥積、秦安、甘谷高山區花椒栽培基地等為主的振興示范點。蔬菜產業方面,創建一批以武山、甘谷渭河川道設施蔬菜基地,秦州、麥積兩區遠郊“菜籃子”基地,清水、張家川、秦安高原夏菜基地,山地旱作區夏秋蔬菜等為主的振興示范點。畜牧產業方面,創建一批以生豬、蛋(肉)雞、肉(奶)牛、肉羊、養蜂、水產等為主的振興示范點。勞務產業方面,創建一批以推進農村勞動力向組織化、技能型、就業創業并重、市域內外并重、農村留守群眾全覆蓋為重點的振興示范點。中藥材產業方面,創建一批以渭北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渭南資源類中藥材生產基地,隴山西部清水、張家川大宗中藥材生產基地,秦州、張家川動物性藥源基地等為主的振興示范點。鄉村旅游產業方面,創建一批以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為主的振興示范點。
2.2 培育知名特色農產品品牌。圍繞“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優勢農產品,以兩個“三品一標”為抓手,爭創一批品質過硬、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天水特色“甘味”農產品品牌,加快構建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商標品牌協同發展、互為支撐的農產品品牌體系。修改天水特色“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新創建一批“甘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助力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持續增長,組織縣區實施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項目。加強天水“花牛蘋果”等農產品品牌保護,強化宣傳推介和展示展銷,提升我市特色農產品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
2.3 健全完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是實施小農戶提升工程。加快構建扶持小農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組織化程度,改善生產設施條件,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實施龍頭企業提質增效工程。在全市范圍篩選一批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產業關聯度高、鏈條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確定為全市“十強骨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技術研發、信貸擔保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支持其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三是實施合作社規范提升工程。在全市范圍篩選一批運行管理制度健全、產權歸屬清晰、財務社務管理公開透明、服務能力和帶動效應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確定為全市“百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給予重點扶持,培育50家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帶動全市農民合作社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四是實施家庭農場培育發展工程。在全市范圍篩選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確定為全市“百強家庭農場示范場”,采取優先承租流轉土地、提供貼息貸款、技術服務等方式給予重點扶持,帶動全市農戶家庭農場開展標準化生產。五是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拓展優化工程。在全市范圍篩選一批以農資供應、綠色生產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機作業、農產品初加工等服務領域為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確定為全市“百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給予重點扶持,加快推動形成服務結構合理、服務能力較強、服務行為規范、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
2.4 積極構建現代農產品加工體系。一是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按照“突出重點、扶優扶強”的原則,重點扶持發展以果品貯藏保鮮、果汁飲料、果蔬脆片、果脯、果粉加工等為主的果品加工業;以蔬菜貯藏保鮮、凈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等為主的蔬菜加工業;以清真牛羊肉、休閑食品、奶制品、蜂產品、皮革、飼料加工為主的畜牧加工業;以中藥飲片加工、提取、中成藥生產及中藥保健品、化妝品等為主的中藥材加工業;以包裝箱、發泡網、果袋等為主的農產品包裝材料業,力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二是培育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圍繞果品、蔬菜、畜產品、中藥材及主食、調味品等加工業,組織開展關鍵技術研發,著力打造天水山地特色“甘味”農產品品牌,推動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三牌聯創”,支持“花牛蘋果”等創建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天水眾興菌業科技股份公司”等企業創建國家級農業企業品牌。三是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天水市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園區,支持秦州區創建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秦州區、麥積區、武山縣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秦州區、麥積區、秦安縣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循環農業示范縣,秦州區和麥積區創建省級特色農產品加工強縣,力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1以上,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
2.5 盡快健全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一是組建農業產業發展協會。圍繞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鄉村旅游產業和農產品產銷對接,由各產業行業主管部門牽頭,組建相關產業協會,充分發揮市場信息紐帶、農產品宣傳、品牌培育、龍頭企業平臺孵化、產業聯結帶貧、產業行業監督作用,促進特色農產品與市場需求有機對接。二是建設農產品交易市場。進一步提升武山洛門蔬菜批發市場等農業農村部定點批發市場的集散功能。在全市重要流通節點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建設規模大、設施先進、產銷結合的現代化、多功能、綜合性農產品交易中心。圍繞秦州大櫻桃、秦安蜜桃、甘谷辣椒等“一縣一特”農產品,建設(改造)集采購物流、分揀加工、冷藏保鮮、信息服務為一體的農產品產地交易市場。進一步優化農產品交易市場布局,新(改)建一批農貿市場,完善市場功能,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買難”問題。三是加強東西部產業協作。邀請東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型連鎖超市、物流企業、電商平臺等市場主體到我市特色產業基地考察對接,簽定訂單農業協議,建立穩定產銷關系。組團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活動,積極對接京津滬、粵港澳、成渝地區、東西部協作區等大市場,全方位拓寬營銷渠道。四是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創新流通方式和營銷理念,建立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機制,大力推進農超對接、產銷銜接活動,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在省內外大中城市建立天水農產品品牌營銷店。推進“互聯網+”品牌農產品行動,發展農產品網絡營銷,促進線上線下銷售,打造一批電商特色小鎮和村級電商示范點。
2.6 加快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一是積極實施“三大類”培訓。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訓、農民工創業培訓、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民合作社“萬人培訓”計劃等項目,打造標準化實訓基地和田間課堂,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扶貧科技、農民創業等三大類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時代基層農技人員。二是建設農業產業發展試驗站(基地)。建設蘋果、桃、大櫻桃、核桃、花椒、設施蔬菜、牛、豬、雞、中藥材等市級農業產業發展試驗站(基地),根據產業技術發展需求和自身功能定位,制定科學的管理辦法和發展規劃,扶持有優勢、有規模的站點創建為科技支撐能力強、農業經營形態先進、可持續發展特點突出的示范區。三是建設農業產業體系專家團隊。組建由農業行政、科技創新、農技推廣、農業企業等人員共同參與的農作物、果品、油料、蔬菜、畜牧、中藥材、馬鈴薯、休閑農業、市場營銷、農產品加工等市級農業產業專家團隊,積極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術攻關,及時發現并解決產業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四是提升鄉村產業裝備水平。切實用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由糧食作物向蔬菜、果品、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擴展,由種植業向畜牧業、加工業等領域拓展,由產中向產前、產后環節延伸。借力互聯網企業、涉農企業數據庫,構建“農業云”管理服務公共平臺,加快5G、物聯網、區塊鏈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各環節加速融合應用。
2.7 科學構建產業風險防控體系。一是夯實農業防災減災基礎。積極爭取國家省上投資項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擴大高效節水灌溉和新增農田灌溉面積。實施果園“三防網”示范區建設工程、果園“防霜機”示范區建設工程,積極爭取將防霜機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支持本地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提高防霜機效能、降低成本。二是推進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降費”。抓好農業保險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全面開展種養產業綜合保險,落實“一戶一單、一戶一保、一戶一賠”工作,擴大“一縣一(多)品”保險品種覆蓋面,推廣“農業保險+期貨”典型經驗和模式,探索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新模式。三是提升災害應急處置能力。科學合理應用氣象和病蟲害預報預警信息,嚴密監視天氣變化和病蟲害發生情況,推進氣象、病蟲情等信息進村入戶。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用,強化人工防雹和增雨作業,優化人影炮點布局,不斷擴大新增人影炮點覆蓋農作物的有效面積,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四是加大農業保險政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向廣大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宣傳中央和省市農業保險政策,特別是補貼品種、補貼標準、理賠程序,擴大群眾知曉度,引導農民群眾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思想觀念,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參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