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珍
(山西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學院/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設施蔬菜的生產優勢在于能夠通過現代的農業設施和技術,通過最佳的生長環境為農作物蔬菜種植提供適宜的條件,進而實現蔬菜作物的增產與增收。與此同時,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表明了現代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因而,加強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蔬菜的生產質量與經濟效益。
設施韭菜的機械化通常在生產基地要準備動力機械配套撒肥機、開溝機、植保機、韭菜收獲機以及搬運機等農用機械設備。農用機械設備是實現韭菜機械化生產滅茬耕翻、開溝、灌溉、植保、搬運的必要保障,有助于實現整體全過程的機械化作業。由于該設施中不易發生雨水、洪澇等災害,所有一般選用平作穴進行播種。耕翻后需要在設施內進行開溝作業,開溝后需要在大棚內完成整棚、單墑以及寬畦面的結構設計,并通過利用蔬菜精密播種機在畦面進行穴播,在收獲采摘時用韭菜收獲機即可完成收獲。
芹菜機械生產模式中,設施生產基地通過要配備動力機械配套撒肥機、滅茬旋耕機、開溝機、蔬菜精密直播機以及植保機、節水灌溉設備等。主要用于設施基地生產的施肥、滅茬耕翻、開溝、灌溉、植保、搬運等機械化作業。該種植方式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農藝路線和生產模式,更減少了人力的投入,降低用工成本,解決人工栽種行距不一、種植密度不固定的問題。節省了移栽后的緩苗時間,同時更有助于植株的通風、植保以及田間管理工作。
對于茄果類蔬菜種植來說,生產基地配有穴盤育苗精密播種機、動力機械配套撒肥機、起壟機以及蔬菜移栽機等。用于實現茄果類生產穴盤育苗、滅茬耕翻、起壟以及灌溉施肥以及植保等工作。該種植模式通常選用跨塑料大棚的方式和日光溫室種植的模式。通過東西壟向種植的方式,改變了原來南北壟向種植的模式,提高了設施內的農用機具以及相關裝備設施的使用和應用效果。
對于我國現階段而言,設施畜牧以及設施水產的機械化投入較多,因而機械化水平也較高。但對于設施蔬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出現了嚴重的產業機械化失衡的情況。此舉進一步造成設施蔬菜等機械化水平更低。設施蔬菜在種植方面,由于種植規模小,種植戶與種植戶之間無法形成有效合力。除此之外,各個環節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程度不高、平衡度低,出現了種植采收環節較強而耕灌植保環節的投入相對較低,形成了嚴重的重果輕蔬的現象。
在發展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生產過程中,相關技術不規范,設施蔬菜缺乏統一管理,設計、建造、施工不規范等現象。設施在建構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脊高、跨度參數不合理,建設后使用性能差,造成蔬菜產量低,效益低的情況。盲目追求大棚建設最大化,巨型溫室頻繁出現,導致采光能力低,對抗風雪能力差,對于蔬菜的生長具有潛在的安全隱患,甚至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
設施蔬菜在建設過程中,普遍面臨相關配套服務卻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設施蔬菜發展,使得種植戶在經濟效益上沒有明顯的收益。配套技術服務措施不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土地不達標。新建的設施蔬菜面積中,多數土地為原來的大田,劣勢在于土地土壤貧瘠嚴重,由于土壤的熟化是一個長期過程,因而在開展設施蔬菜栽培技術上不存在優勢。二,種植戶技術不高。種植戶對于設施栽培存在盲區且種植技術不熟悉,使得種植后的蔬菜產品質量低以及產量不高,都會影響到種植戶對于設施蔬菜的種植熱情。三,專業技術人員素質不高。發展設施技術對于專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較高要求,但是通常相關技術人員專業素質較低、知識結構未能及時更新以及專業人員不足等情況,導致設施蔬菜發展極易陷入到困境中。四,相關配套技術不強。土壤次生鹽漬化嚴重,導致設施蔬菜病蟲害的防治困難加重,降低了設施蔬菜的產量以及嚴重制約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五,新技術成果應用率較低。由于新品種種子價格較高,種植成本增加,種植戶對于市場預期沒有足夠把握,使得設施內栽培種類較少,設施蔬菜無法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相關設施蔬菜的裝備技術門檻相對較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以及研發缺乏動力等問題都不同程度的影響著設施栽培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相關的設施農業裝備技術存在缺陷,無法滿足當前現有的生產標準。同時,植保、采運以及加工等環節中的設備設施應用極度匱乏,進而導致相關技術水平大大降低。大田蔬菜生產機械化技術評價體系尚未建立完全,機械化水平較低,自動化控制系統配套不足,種植戶的作業環境普遍較差、效率也較低,導致種植戶的勞動強度也不斷增強,客觀上降低了對設施蔬菜的建設的積極性。棚室結構差、種植規模小、機械化開展難度大都是設施蔬菜機械化水平較低的原因。種植戶在進行栽培種植過程中,缺乏相對應的農業示范園區作參考,因而在選擇農用機具和種植技術上有較大的盲目性。更重要的是,政府對種植戶購買農用機具的補貼力度不足,更打擊了種植戶的熱情。
當前,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環境等要素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之間的農機化水平差異性較大,加之先進設備的缺乏,導致設施栽培蔬菜受到較大的影響。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也是影響現代化設備無法有效應用的重要因素。盡管農業種植經驗較為豐富,但生產方式仍以傳統的作業模式為主,農業裝備的研發與傳統作業無法有效匹配,使得在農藝的應用中局限性較強。技術水平低是機械與傳統種植模式無法有效適應的原因之一,同時,在技術培訓、指導以及宣傳推廣方面仍缺乏系統的模式,為農民生產造成不良影響。
通過推廣先進的蔬菜生產機械化技術,提高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程度,需要在移栽、節水灌溉以及采收環節對設施蔬菜加強技術、設備的推廣與創新,通過自動化、噴滴灌溉技術等對設施蔬菜的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的監督與監測。加快引進先進的蔬菜機械化設施以及專用設施裝備,農業相關技術部門需要加強聯合,與科研單位或者技術企業加強技術互動和結合,加強技術創新,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經驗,通過改良、消化吸收等方式研發符合自身發展的設施蔬菜所需的設備,加強物理、生物技術的應用,達到設施蔬菜的機械、綠色高效發展的目的。因而,應注重在水量的澆灌、肥料的施撒以及農藥的噴施等方面加強節約意識,通過精準農業灌溉施肥技術,利用靜電噴霧等相關先進技術,改善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程度。積極引進先進的節水滴灌技術,彌補雨量不充沛、降水量不均勻的情況。進而降低灌溉量,保證棚內蔬菜對水資源的需求,節省生產成本同時能夠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對于設施蔬菜產業來說,更要積極加強農機和農藝的有機融合,達到標準的蔬菜機械化生產的技術模式。例如,在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種植過程中,主要包括了育苗、整地、施肥、移栽、灌溉以及植保、收獲和清潔等多個作業環節。設施蔬菜產業在集成綜合應用領域的不斷深耕,進而實現設施蔬菜的綠色有機高產,提高蔬菜的產量與質量。而機械化與農藝的有機融合與銜接,能夠保證移栽過程中行間距的一致與統一,又能使機械設備的輪距與輪寬都符合統一標準,不僅滿足了農藝的相關生產要求,更滿足了機械化的操作條件。設施蔬菜產業生態基地、產業園的建設過程中,對于栽培的品種、土壤的改良方案、病蟲害的防治等都需要與種子、肥料以及植保部門進行積極的合作與溝通,使設施蔬菜的種植符合相關的蔬菜生產技術規范以及相關的作業標準,實現設施蔬菜的機械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
設施農業蔬菜的發展需要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相關機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進而解決好蔬菜生產與市場中流通的矛盾與問題。需要設施蔬菜在產前、中、后期做好緊密連接,進而實現產供銷一體的服務模式,從設施蔬菜的基地生產、市場管理以及營銷經營等方面實行一體化的流程。第一,要通過引導和鼓勵種植戶的生產符合國家規定標準,有效提高蔬菜的種植產品品質;第二,需要嚴格設施蔬菜的生產要求和標準,提高配套建設蔬菜市場場地的科學性、合理性,并在蔬菜產品生產的集中區域建設農貿交易場所;第三,加強信息網絡的建設,提高市場經濟的信息服務化發展。建設農產品的相關市場、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中介服務組織的方式,發揮其在連接生產與流通中的重要紐帶作用,有效提高設施蔬菜在農業經濟中的效益比重;第四,現有的蔬菜流通以及龍頭發展企業,政府要提高對其補貼標準,幫助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形成行業標桿,起到引領示范帶頭作用。除此之外,圍繞相關的設施蔬菜產業,依照現有的技術標準,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方式,結合自身生產的發展實際需要,努力依據自身產地環境、生產技術以及相關質量要求,制定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設施蔬菜生產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蔬菜采收標準、分級標準以及加工運輸標準,從而在蔬菜的生產以及營銷的各個環節形成完善的技術標準產業鏈條。加強蔬菜相關設施工程的技術培訓工作,并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對企業、合作社以及種植戶等進行專業化的培訓,依照標準的設計、制造以及施工技術流程,進而提高蔬菜設施的建造水平。農業行政主管相關部門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對于種植的指導,重點應放在大棚的建造上面,避免發生巨型溫室和低劣棚室的問題。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的指標進行定期維修與更新棚室,避免在建設過程中發生設施蔬菜安全隱患,給整體設施蔬菜市場的建立帶來不利影響。
積極將政府作為設施蔬菜種植的主體,將企業、種植戶以及社會力量廣泛融合在一起鼓勵各界積極廣泛參與,擴大資金來源,積極開展設施蔬菜的推廣工作。鼓勵支持各農村金融機構升級優化金融相關服務,對金融產品進行相關的創新,為當地開展設施蔬菜提供資金保障。在土地資源豐富但工商業不發達的地區,采用設立優秀示范園、重點發展區域的方式,提高種植戶積極性,利用好土地基礎資源好的優勢,將其設立為區域設施蔬菜種植基地的同時,引導和鼓勵企業、行業組織以及個人積極投身設施蔬菜產業的建設中。政府財政部門需要做好長期的扶持與鼓勵工作,樹立正確的設施蔬菜種植意識,通過設立標準化的種植基地以及規范化的生產標準等方式,積極改善、提高蔬菜的種植產量與種植質量。與此同時,依托城市經濟發展實力與市場環境優勢,增加蔬菜種類品種,盡量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加強對設施蔬菜基地產業園的管理,積極培育成熟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種植戶積極性。
財政部門需加強專項資金的投入與安排,重點對設施蔬菜發展良好的市縣或地區進行相關的物質財政獎勵,相關各級政府部門依據自身職能,有序分配資金投向,通過不同的融資、籌措渠道,進行資金的整合以及項目的拓展,進而實現鼓勵支持設施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優化相關投資環境,同時出臺相關的配套優惠政策,形成多部門、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參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推動設施蔬菜發展。重視規模連片建設,分散種植和規模發展、家庭承包經營以及土地相關流轉規則。依據設施蔬菜建設對耕地的需求,能有效依照依法、自愿和有償的原則,引導土地流轉能夠向組織化、有序化發展。在建設的重點上,需要以突出重點以及加強分類指導的方式,有效推動設施蔬菜區域化領域的科學化、標準化以及集約化生產。進而,在大棚的選擇與搭建上,要增強其科學、合理的性能,通過建設設施蔬菜示范區的方式,提高設施蔬菜的經濟效益。另外,要積極引導土地的流轉主體由種植戶與種植戶之間的流轉,不斷向種植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社等領域進行多元化、多樣化的發展,進而提高設施蔬菜的經營管理水平,在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提高強有力的帶動能力。
為加強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實現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生產,需要積極引進先進的人才、重視設施蔬菜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設施蔬菜的專業化與規模化。只有不斷加強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農民在生產中才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經濟效益。現階段的設施蔬菜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生產規模小,分散經營以及技術水平低、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水平不高的問題。因此,應積極對國內外的生產經驗進行有效的借鑒與融合,不斷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進而為設施蔬菜的機械化生產提供更多的人才,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蔬菜生產的機械化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機械化的飛速發展,帶動了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不僅能夠提高蔬菜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壓力,更能解決設施規模、種植模式以及機械裝備等科學相關配套設施。有效提高了相關農業技術水平以及設施蔬菜的推廣與示范效應,進而促進設施蔬菜生產的機械化程度。有利于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