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日良
(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廣西 河池 530700)
大豆是中國的糧食作物,主要產地是東北地區。大豆富含植物蛋白,用途廣泛,經濟效益比較顯著。大豆有多方面的應用價值,比如在營養方面,富含高蛋白,維生素、皂甙、大豆低聚糖和一些微量元素,是優質的植物蛋白食物;可以防止心血管病、腫瘤等慢性病的發生,可以消除水腫,清除腫毒等;可以加工成各類豆制品,提煉大豆異黃酮,或可代替肉類進行食品加工;可以用作飼料,比如加工成大豆油之后剩余的豆餅,屬于優質的蛋白飼料,可用于飼喂雞、豬、牛等;還可用于工業發展,比如豆油可以深加工成大豆卵磷脂、硬脂酸、甘油等產物。因為其豐富的價值和用途,所以具備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這也推動很多地區將大豆種植作為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比如東北地區。
從生長習性上分析,大豆喜暖,種子在10~12℃開始發芽,以15~20℃最適,生長適溫20~25℃,開花結莢期適溫20~28℃,低溫下結莢延遲,低于14℃不能開花,溫度過高植株則提前結束生長。發芽和開花期對于水分的需求較高,開花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70%~80%,否則花蕾脫落率增加。開花結莢期對于肥料的需求較高,大豆在開花前吸肥量不到總量的15%,而開花結莢期占總吸肥量的80%以上。所以考慮到大豆的高產量和高質量,要積極應用和優化高產栽培技術。
山區種植大豆有一定的優勢,以都安縣為例,屬于巖溶地貌,山石很多,最常見的土壤類型是石灰巖土,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夏季節多雨,秋冬比較干旱,夏季常出現暴雨天氣,秋季可能干旱,年平均降雨量1726mm;氣溫為谷地稍高,山區較低,山區比谷地偏低2~3℃。全年平均氣溫為19.6℃~21.6℃,其中一月份氣溫最低,其平均氣溫為12.2℃,七月份天氣最熱,其平均氣溫為28.6℃;山區的氣溫較低,水文條件發達,地下水資源豐富。當地充足的水分和溫度可以滿足大豆種植要求。對此,文章以都安縣為例敘述了大豆高產栽培技術的應用情況。
選地:大豆對于土壤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要保證其生長,最好選擇疏松、肥力高的土壤。大豆對于茬口的要求很高,要避免重茬和迎茬,以防病蟲害加重,并降低大豆產量。所以對于土壤條件,最好是生茬地或者輪作的土地,之前種植的作物最好是玉米、谷子等。因為大豆喜歡溫暖,種子會在10~12℃時發芽,以15~20℃最適,生長適溫20~25℃,所以在選擇好之后需要整地,在早春土壤溫度12℃左右時進行翻耕,保證沒有較大的土塊或者作物殘茬、雜草等,并通過翻耕促使土壤疏松,不會板結,地面平整。大豆種子萌發對于水分的要求很高,所以選地時要保證土壤條件不要過于干燥,有較高的含水率,否則種子不能萌發,也就不能生長。
施肥:大豆從種植一直到到結莢收獲期,對于營養有較高需求,特別是開花結莢期對于肥力的需求占整個生長期所有需求的80%多,所以需要合理施肥,調整不同階段的施肥量,盡量傾斜到開花結莢期之時。必要的話種植戶可以先對土壤進行肥力測定,搞清楚田地中缺少的營養元素,然后對應進行施肥。最初選好土地之后,要深層施肥,保證肥料與種子有一定距離,一般是在種子下方4~5cm左右進行施肥,這樣可以避免燒苗、燒種;這時的施肥量不固定,需要結合土壤條件靈活調整;同時可以幫助根系固氮,保證種子發芽對于肥力的需求;如果每畝需要施加的磷酸二銨在20kg以上,需要采取分層施肥的方式,上層種肥深度5~7cm,施肥量占1/3;底肥深度10~16cm,施肥量占2/3。之后在生長過程中要增施有機肥,保證氮、磷、鉀配比合適,適當擴大磷肥的比例。具體的施肥量是每畝土地施加有機肥1000~1500kg+過磷酸鈣40~50kg,或加復合肥20kg。另外,種植人員也可以在前茬作物收獲之后,將發酵過的有機肥均勻撒到土地中,然后伴隨深耕將肥料埋入土壤內部,混勻后再次深翻,然后耙平起壟,之后進行大豆種植。
品種對于作物生長和高產有基礎的影響,所以需要合理選擇大豆品種。一般來說,品種的選擇需要結合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土壤肥力等要素進行,保證選中的品種可以在本地區種植,生長良好,能適應本地區可能出現的惡劣環境,并保證高產,不會出現太多病蟲害。比如都安縣嘗試種植的國審大豆品種“桂夏7號”,通過試驗測定產量,發現產量是220.5kg/畝,直接突破本地區大豆畝產的記錄。該品種經過多年的篩選,從親本、遺傳基因等方面分析,最終選育出來,所以新時期進行大豆種植可以考慮推廣該品種。
在選擇好品種后,需要進行科學處理。一般來說是在播種前晾曬1~2天,然后使用藥物(10%福美雙+10%克百威)進行拌種,也可以選擇大豆根瘤菌冷水混勻拌種,之后陰干,處理好之后直接播種。一般選擇條形點播,控制好博中密度, 大概是9000株/畝。播種時要注意合理密植,是在當地、當時的具體條件下,合理控制大豆苗個體和豆田的關系,最大化利用光照和土壤肥力,實現豆苗和豆田的良好發展,這樣可以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對于播種時期需要考慮品種以及當地氣候,一般在3月和7月。如果是夏播,在小麥收獲后,分析土壤條件適宜就可播種,最佳時期在6月10~25號期間,但不要超過7月上旬;但假如土壤比較缺水,需要先灌水一次,保證大豆順利發芽,灌水的同時可以進行封閉式除草。如果是秋播,一般需要分廂,廂寬2~3m,行距3m,穴距0.33m。每穴2~3粒種子,要堅持適宜的種植密度,最好是在3萬株/畝;播種時間選擇8月10號前,播種量8~10kg/畝;如果播種期間遇到高溫天氣,需要先做廂,之后灌水,及時定苗間苗。
查苗補苗:出苗后注意觀察,查看是否存在缺苗問題,如果有的話要及時補苗。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種苗缺失,要及時補充好。如果播種后鳥雀較多,危害到種苗,可以在地表覆蓋遮陽網或防蟲網,利用特殊設備驅除鳥類。如果播種之后有降雨,要注意疏松土壤,避免板結,保證大豆子葉可以出土。
間苗:在出現2~3片真葉時間苗,直接拔除長勢較弱的苗。在3~4片時定苗,保留健壯、長勢比較整齊的種苗。一般間苗之后定苗,保持密度在3~4萬株/畝,同時進行追肥,選擇尿素6~8kg/畝。中耕除草:定苗并追肥之后需要進行除草,可以與中耕一起,一般整個生長期要2~3次。在苗高10cm除草,并避免傷苗、壓苗、漏草;可以人工拔除,或者使用“精喹禾靈+滅草松”進行化學除草等。中耕主要是為了消除大豆生長過程中土壤出現的板結,并將其中的雜草清除出去。在生長20天再次除草,如果出現難以防治的雜草,將雜草在三葉期前拔除。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大豆出現瘋長禾苗趨勢,以免株高過高帶來倒伏問題,這可以選擇在初期使用每畝15%多效唑10g+水10kg噴施,都有一定的效果。在苗前除草,可以選擇使用除草劑普施特和廣滅靈,其對于多種禾草科雜草和闊葉雜草都有效;用藥量為5%普施特水劑,每公頃用量1.5~2kg/hm2,或者可以選擇48%廣滅靈乳油,2~2.5 kg/hm2;這些除草劑可以在土壤中保留較長時間,要特別注意對后茬作物的藥害。如果是苗后除草,適用的除草劑一般在大豆2-3片復葉期施藥。春季土壤水分好的年份,施藥可適當早些,用藥量一般采用下限。春季干旱,施藥可適當晚些,用藥量一般采用上限。
灌溉:因為當地在春夏季節降水較多,而大豆對于水分的需求并不是很多,此時需要注意排灌,避免積水損傷根系,同時避免暴雨等損害種苗。對于墑情不好的地塊,有灌溉條件的,可在播前灌水1次,以利播后種子發芽。結合灌水進行大田封閉除草。到了秋冬季節,當地比較干旱,要結合田地含水量情況適當澆水。
追肥:開花初期和中期可用99%磷酸二氫鉀100g/hm2進行葉面追肥,也可與殺蟲劑,殺菌劑配合施用。前期如長勢弱,可用尿素10kg/hm2加磷酸二氫鉀1.50kg/hm2溶于450kg水中葉面追施。
灰斑病:主要危害葉片,但也可能危害幼苗、莖、莢和種子。最初起病時,幼苗子葉產生褐色病斑,成株期葉片也出現退綠圓斑,之后逐漸發展成蛙眼狀斑。嚴重的話病斑直接布滿整個葉面,使得葉片枯死脫落。防治的話要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因為本地區多雨,所以可以選擇50%福美雙或50%多菌靈拌種;對于常發病的豆田,在多發期噴灑合適的藥物,可以選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照實際的患病程度,使用一次,然后7天~10天后再噴一次。
大豆霜霉病:因為本地區夏季高溫多雨,所以經常出現。主要危害幼苗、葉子和籽粒,真葉出現并展開之后,葉脈兩側會出現褪綠斑塊,嚴重后變成褐色,葉背出現灰白色霉層等;7~8月是發生盛期,比較嚴重。防治可以選擇農業防治,挑選抗病品種、精選種子,淘汰病粒和弱粒,堅持2~3年輪作;或可以選擇使用藥劑,選擇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等根據種子重量的0.5%進行拌種;如果豆田中已經發病,可以使用乙磷鋁300溶液或甲霜靈800倍液,40kg/畝,進行直接噴灑。
大豆菌核病:主要威脅大豆主莖,從中下部位發病,表現出水漬樣的不規則病斑,環繞整個莖部,并會上下蔓延,最終枯死或使得莖干折斷等。進行防治首先是避免大豆與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輪作;在大豆收獲之后,對于發病的田塊進行深翻,并在封壟前及時中耕培土,注意排淤治澇;清除混有菌核的種子;或可以用藥,在菌核萌發到盛期之間,在土壤表層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菌核利可濕性粉劑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本病發生后噴灑到病株表面,基本沒有效果,所以要注意用藥時間的把控。
大豆立枯病:主要出現在苗期,會導致死株率達到5%~30%,嚴重的會死光、絕產。主要表現出苗期地面部位的根部出現紅褐色病斑。進行防治要求選擇抗病品種,使用合適的藥劑拌種,一般按照種子量的0.3%選擇40%甲基立枯磷乳油;堅持實生輪作,禁止連作;合理密植,注意排水,澆水要按照當時的田地情況決定;或者可以用藥,選擇合適的藥物向病株及周圍植株的根部漫灌,如果地上部分也出現病變,需要同時進行噴灑。一般來說每旬用藥3次,平均分配。
大豆紅蜘蛛:可以是成蟲、幼蟲、若螨等危害葉片,以其中的汁液為食。最開始葉片可能出現黃白色斑點,然后發展下去變成灰白斑,甚至枯死脫落。防治的話需要清除田地中的雜草、落葉,進行整地,消除蟲源;合理進行灌溉和施肥,保證大豆健壯生長,提升抵抗力;可以引進天敵,比如草蛉、薊馬等;還可以使用藥物,選擇30%殺螨特乳油等噴施,在噴藥時要保證噴頭向上,保證噴施均勻。
地老虎:主要是幼蟲直接咬斷幼苗,還可以取食植株根部,導致植株斷莖、根系受損,無法繼續生長。在秋冬時期耕地、灌溉,盡量消滅蟲源;早春時期需要注意清除雜草;可以在田地中安裝黑光燈,或使用糖醋液,用于誘殺成蟲;還可以使用化學藥物,考慮地老虎幼蟲對于藥物敏感,而且暴露在環境中,是藥劑防治的適期,可用16%甲維.茚蟲威等噴霧,或者可以在3齡之后使用毒餌,選擇2.5%敵百蟲粉劑0.5千克等,拌在鮮草上當做毒餌,然后每天傍晚在田地內分撒,可以吸引病蟲。
大豆毒蛾:也是主要危害葉片,幼蟲直接以葉片為食,而且會結繭化蛹,導致植株沒有葉片,逐漸衰弱。進行防治可以使用燈光誘殺成蟲,也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者噴灑每克含100億孢子殺螟桿菌粉700~800倍液。
大豆食心蟲:主要是幼蟲以豆莢為食,破壞豆莢結構。進行防治可以用20%甲維.蟲酰井每畝60~80毫升對水50公斤進行噴霧,可以有效防治成蟲。
時間選擇黃熟末期,此時植株基本呈現黃色,莢內籽粒與莢壁脫離。在葉片脫落,籽粒變硬歸圓,植株“響鈴”時即可收獲。收獲時間選擇晴天濕度比較大的時候。收獲之后要妥善儲存,避免受潮。大豆吸濕性強,易生霉,同時易走油、赤變,所以需要進行處理后貯存,控制水分,在豆莢上曬干脫粒;注意通風散熱,去除濕氣;選擇低溫條件密閉貯存。
雖然我國對于大豆的種植面積很大,但因為需求量很高,所以一直需要進口,并且在農產品進口中占據主體,基本有85%的大豆是進口的。因為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多變,國際關系不穩定,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大豆進口遇到很多阻礙。對此,國家鼓勵群眾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大豆產量,保證國內居民需求的供給。國家加快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并建立起2000余份大豆種質資源基因型和表型數據庫。同時農業農村部也積極對大豆種植技術的提升投入經費,支持進行大豆遺傳改良、病蟲害防控、栽培、機械化、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并進行技術示范與培訓應用,這也給大豆產量的提升作出了貢獻。廣西也是種植大豆的主要地區,并且當地對于大豆的用途以食用為主,所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對于大豆的需求也很高。對此,為了保證本地區大豆的產量,需要注意選擇高產栽培技術,并合理進行使用,按照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特點,選擇適宜的技術進行栽培種植,提升大豆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