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升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 日照 276800)
病蟲害會給林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威脅,同時還會導致生態惡化,甚至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應結合林業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和原因,樹立健康森林理念,加強對生態防治技術的應用,對林業病蟲害進行綜合治理。在降低病蟲害造成損失的同時,打造更好的生態環境。
在我國目前的森林中,人工林面積大約占35%左右,天然林大約占65%左右,并且人工林所占比例不斷提升,人工林面積的增加,為害蟲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廣闊的棲息環境。與此同時,在人工林建設過程中,個別地區不注重造林質量,所選的樹種不符合當地自然環境,同時也未采取混交林等措施,使得人造林的結構存在嚴重的不合理因素。人造林中樹種結構單一,會導致森林抵御病蟲害能力進一步降低,進而為病蟲害的傳播創造了更好的便利條件,容易造成大面積的病蟲害蔓延,并且控制難度較高。除此之外,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我國的暖冬現象更為常見,暖冬現象使害蟲更容易越冬,降低了病蟲的自然死亡率,這也是導致林業病蟲害大面積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林業資源的需求量不斷提升,再加之缺乏林業可持續發展意識,導致天然林遭受過度采伐,破壞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進而為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另外,隨著國際間的貿易與交流增多,一些國外的病蟲害也隨之傳入國內,威脅我國的林業健康發展,如美國松針褐斑病以及美國松材線蟲等。長期以來,人們對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意識不強,并且存在只注重病蟲害治理,忽視病蟲害預防的問題,沒有認識到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預防才是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除此之外,在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對生態防治技術的應用不足,應用效果不理想,過于依賴化學藥劑。長時間大量應用化學藥劑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如病蟲害產生抗藥性以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等,同時還會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殺滅害蟲天敵。
首先,我國目前面臨著森防體系建設滯后的問題,各級森防站普遍面臨著工作條件差以及相關設備不完善的問題,導致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成效不理想。其次,森林植物檢疫把關不嚴,導致一些危險性病蟲害隨著苗木傳入。最后,我國在林業病蟲害方面的法律體系不完善,對各項法律制度的落實情況缺乏有效的監督,一些違規操作以及影響林業病蟲害防治成效的現象依然存在。
病蟲害是制約林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其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會給生態、農業以及社會等方面造成不利影響。具體而言,林業病蟲害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環境的改善作用和在保持物種多樣性方面的作用十分顯著。而林業病蟲害則會影響林木的健康生長,甚至會導致林木的大面積死亡,導致森林結構不完善,影響森林作用的發揮。生態平衡需要生物之間相互協調和相互制約,這樣才能構建平衡、穩定的生態系統。而林業病蟲害的爆發,一方面會影響林木種群的數量,另一方面會導致單一生物群大面積蔓延,進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
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會影響到人類的正常經濟活動。一方面林業病蟲害會影響林木的生長,甚至導致其直接死亡,進而使得林業產能下降,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受林業病蟲害的影響,會導致大量林業產品限制銷售,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針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還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由于森林面積巨大,并且病蟲害影響面積廣泛,因此在防治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例如,陜西省針對紅脂大小蠹的防治過程中,拔除蟲源點23.8萬畝,不僅直接經濟損失巨大,而且造成了巨大的間接經濟損失。林業病蟲害對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不僅如此,另外還會給當地的旅游業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例如,受松材線蟲的影響,使得松樹的生長受到影響,觀賞性下降,我國張家界以及黃山等景區均受到了松材線蟲的影響。
林業病蟲害會對農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以往針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的主要手段為化學藥劑,這必然會造成土壤中的藥物殘留,同時影響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動物的發展,同時土壤中殘留的農藥也會對植物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如會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等。美洲斑潛蠅是林業蟲害的一種,此類蟲害不僅會對林業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茄科作物以及豆科植物產生不利影響,很多農產品都會受到此類蟲害的影響,并且針對美洲斑潛蠅的防治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高達4億元左右。
眾所周知,森林火災的危害巨大,并且撲救難度高,不僅會導致大量的森林資源遭到破壞,而且還會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林業病蟲害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森林火災的發生幾率和撲救難度。林業病蟲害會導致大量林木衰弱或者枯死,使其變成易燃物,進而更容易引發森林火災,同時一旦火災發生,又會加速火情的蔓延。除此之外,林業病蟲害還會造成大量的枯立木以及風折木、倒木等,這會使森林的地表環境更加復雜,進一步增加火災撲救的難度。
生態防治技術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對病蟲害進行控制,主要采用的方式為借助害蟲天敵進行防治或者應用微生物進行防治等。相較于以往的物理或者化學防治手段,生態防治技術的應用具有多方面的優勢。首先,蟲害雖然會對林木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其也屬于森林的組成部分,采用物理或者化學防治手段,雖然能夠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但同時也會對森林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而應用生態防治技術則更加安全有效,既能保障病蟲害防治取得理想成效,也能避免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破壞。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需要以預防為主,降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幾率。而加強檢疫則是有效的預防措施之一,針對植物以及植物產品調運過程中的檢疫,可以有效遏制林業病蟲害的傳播以及限制有害生物的入侵。在林區引種過程中,需要全面掌握林業有害生物信息,嚴格進行引種審批,避免蟲林業病蟲害災區引種。引種之前,要對引種方案進行科學、深入的評估,然后在進行審批,確保引種方案的科學性。在完成引種之后,要對新引進的苗木進行檢驗,在檢驗過程中如果發現危險性病蟲,則要及時將苗木銷毀。還要將引進的品種進行定點隔離,確保其沒有受到病蟲害侵染的情況下才能正式栽種。除此之外,在引種過程中,要注重引進抗性強的苗木品種。除苗木之外,對于其他的進出林區的包裝箱以及原木等均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切實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
林業病蟲害處于生態鏈的中低部,因此普遍存在一定的天敵。我們可以借助其天敵進行防治,如通過相應的鳥獸以及更高層次的昆蟲等的捕食性來控制蟲害的數量。引入林業病蟲害天敵,既能豐富森林生態系統物種的多樣性,也能對林業病蟲害起到有效地防治作用。為此,需要對林業病蟲害天敵進行人工繁育,也可以直接釋放林業病蟲害天敵。要為天敵創設良好的生存環境,保障其種群的發展,以便能夠更好地控制林業病蟲害。例如在林業病蟲害發生初期,引入赤眼蜂,借助赤眼蜂的捕食習性,能夠對部分害蟲的蟲卵起到破壞作用,進而更好地控制害蟲數量和害蟲影響范圍。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林區多建立鳥巢,為黃鸝、啄木鳥以及杜鵑等鳥類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增加鳥類的數量,借助鳥類來捕食害蟲。引入林業病蟲害天敵的防治手段具有多方面的優勢,既能更好地保障森林生態系統,也能有效控制林業病蟲害的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同時也能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的提升。
對于林業病蟲害來講,普遍對微生物的感染有特異性,因此我們可以借助這一特性,利用相關的真菌以及病毒等微生物來消殺林業病蟲害。例如,霉菌能夠對害蟲的蟲卵以及成蟲具有較強的感染能力,因此在林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可以噴施此類微生物,引發害蟲的大面積感染,起到消殺蟲害的作用。再比如,芽孢桿菌以及球桿菌等能夠在部分害蟲體內寄生,并且對害蟲的器官進行侵蝕,借助此類微生物同樣可以起到有效的林業病蟲害防治作用。微生物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提升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并且成本低,人工投入少,效果也十分理想,目前,隨著該技術的發展與完善,已經成為了林業病蟲害重要的生態防治技術之一。
病蟲不育技術是指借助相關藥劑或者射線,對害蟲在體內的生殖系統產生了破壞,使其失去了繁殖的能力,進而達到控制和防治林業中的病蟲害目的。另外,還可在林區內部釋放一些不具備繁殖功能或者繁殖功能不完善的害蟲,使之對森林中各種害蟲的繁殖過程起到擾亂作用。借助此類害蟲,可以把這些缺陷性基因導入到害蟲群體之中,限制其自身的生長和繁衍功能,最終達到控制病蟲害數目的效果。病蟲不育技術的廣泛應用,不會對森林正常生態系統產生任何破壞,而且可以有助于減少和降低森林中害蟲生物群體總量,減少因病蟲害所造成的嚴重性破壞和負面影響。因此,病蟲不育技術的作用非常顯著,近年來,隨著基因工程技術以及納米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病蟲不育技術的完善,使該技術更加成熟,應用效果也更加顯著。
在林業病蟲害繁育過程中會釋放出激素類信息素,這是其吸引異性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交配和繁殖。借助害蟲的這一特點,通過相應手段分析害蟲釋放的信息素中的化學成份,并人工制造相關的信息素,在害蟲繁育時在林區釋放。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破壞害蟲的定位能力,打亂害蟲的繁衍過程,甚至可以直接阻斷其交配,進而起到限制害蟲繁衍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林區投放信息素誘捕器,借助釋放的信息素來引誘害蟲,并直接將其殺滅。應用信息素防治林業病蟲害,主要借助害蟲繁育的特點,借助信息素來擾亂害蟲的繁育過程,甚至可以直接殺滅害蟲,因此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作用十分顯著。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應在造林過程中進行科學的設計,既要注重林木的經濟價值,也要充分考慮樹種的特點,同時還要兼顧景觀效果等,并且要做到樹種的合理搭配,提升森林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只有進行科學設計,做到適地適樹,才能促進林木的健康生長,提升林木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進而降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在設計過程中,要做好樹種的搭配,站在生態的角度進行樹種搭配設計,合理的樹種搭配,能夠對病蟲害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即使有所發生,通常也不會形成大面積的影響。通過合理的樹種搭配,能夠使不同樹種之間彼此促進,同時也能使其實現天敵共享,進而降低林業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樹種搭配過程中,需要避免樹種間轉主寄生引發病蟲害,例如,將松柏與梨樹和蘋果樹進行搭配,則容易引發梨檜銹病或者蘋檜銹病,這樣的搭配不僅不會起到防治林業病蟲害的作用,反而容易引發林業病蟲害。要注重培育優良苗木,增加林木種類,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提升,并且形成生物之間多樣化的食物鏈,實現生物種群彼此間的動態平衡。在造林過程中,應注重混交林,如針闊混交以及喬灌混交等,在營林過程中,要注重把控混交林的比例,通常情況下,混交林的面積應不小于造林區域總面積的30%,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出混交林的優勢和作用,提升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要對植物加強護理,做好植物保健,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提升其抗病能力。植物保健能夠促進植物的健康生長,既能提升其經濟價值,也能使其具備更強的抗病能力,是持續控制林業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因此,要確保植物栽植的科學性,并且在其生長過程中加強綠化養護管理,這是林業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措施。
林業病蟲害是制約林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還會影響到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人類的經濟活動,并且還會增加森林火災的發生幾率以及撲救難度等。因此,做好林業病蟲害的防治至關重要,應加強對生態防治技術的應用,在保障林業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基礎上,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與不利影響,保障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