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彥
(四川省南部縣流馬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 南部 637300)
森林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林業資源,不僅為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提供必需的林木原材料、各種動植物資源等,而且起到調節局部氣候和生態環境等重要作用,應用營林技術開展森林管理工作,有助于保護森林物種的多樣性并推動林業的健康發展。但是,由于自然因素的干燥和雷電等,以及人類頻繁的活動,增加了森林火災的發生概率,容易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經濟損失,不利于林業的穩定發展。因此,就需要發揮營林技術在森林防火中的作用,結合林區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況等科學制定營林計劃,通過防火通道建設等方式,提升森林覆蓋率并優化樹木種群結構,實現森林火災發生概率的降低。
一是全面修剪技術。此技術就是將林區中的所有樹木上的多余枝杈進行修剪和清理,起到顯著的森林防火作用。但是由于林區覆蓋面積廣且林木數量多,因此,此修剪工作量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成本較高。二是標記修剪技術。此技術就是針對林區中具有較低燃點和容易出現枯枝落葉的林木開展修剪的技術,此修剪工作通常針對森林火災高發區域開展,不僅工作量相對較少且修剪技術小,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森林防火效果。三是環境檢測技術。此技術就是對林區環境中的溫濕度、風速、水文、地質數據等開展全面采集工作,基于對上述數據的分析來制定科學的營林方案。此技術作為一種森林防火的輔助手段,通過融入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設備,可以為森林防火工作以及營林技術落實提供穩定的數據支持。四是林區監控技術。此技術主要是對林木的生長情況和人為活動開展監管工作,有助于監測和掌握林業內的枯枝落葉情況,及時開展清理工作來預防森林火災。而且可以監管林區內的人員活動,嚴禁在林區以及周邊環境中開展秸稈焚燒、燒紙祭祀、野炊等活動,避免明火引發火災。此技術通常在稀有林區以及人員活動比較密集的區域中開展,也就是應用自動化監控系統實現對上述局部區域的自動化監控。五是除伐定株技術。此技術是一種可以優化調整林木空間結構和種類組成的技術,通過此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對林木生長密度進行調節,保證單位面積內的樹木數量符合林木屬性及其對生長條件的要求,改善林木的生長條件,并且營造混交林,有助于抵御森林火災。六是混交林技術。通過混交具有良好抗火性的林木種類,在提升其抗病蟲害能力及有助于林業生產的同時,還有助于構建穩定和具有較強防御性的森林生態圈,起到對森林火災的有效預防作用。
森林火災首先具有季節性特點。森林火災在春季和冬季的發生概率較高,這是由于這段時間內降水量比較少、天氣比較干燥,而且在林區內的風比較大,加之林區中存在較多的可燃物質,容易導致森林火災的出現。其次容易受到天氣和溫度因素的影響。在大風、高熱和高溫天氣下,一旦出現明火,或者達到某些易燃物的燃點則會引發森林火災問題。最后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在春節和清明節日,由于人們的祭祀活動比較頻繁,或者是燃放煙花爆竹等,春季時期的野外出游、燒烤等活動,都可能會引發森林火災問題。
分析引發森林火災的原因,主要有天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種。對于前者來說,通常由于天氣比較干燥和溫度較高而導致火災的出現,或者在受到雷電危害時引發比較嚴重的火災,并且森林火災的撲救難度比較大,一旦出現火災危害,則容易引發重大災難。對于后者來說,人們的活動,比如生火、吸煙、祭祀燒紙以及燃放煙花爆竹等行為習慣,可能會引發森林火災問題。但是此類火災通常范圍較小,如果及時發現比較容易撲滅。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營林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森林防火預防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對森林防火管理流程進行優化。對于前者來說,通過營林技術的應用可以改善林木生長環境并提升林木生長質量,提升森林資源自身的火災防范能力,減輕森林防火壓力。而且還有助于通過環境建設工作,便于森林防火部門監控和管理林區的土壤條件、溫濕度以及林木種類等,合理規劃和開展營林工作,制定科學的火災應急預案,實現林區防火工作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對于后者來說,在應用營林技術時會采用先進的森林防火設備來優化配置防火設備和防火人員,完善森林防火技術體系,將營林技術與防火關鍵環節結合,統一協調防火管理流程,實現森林防火效率的提升。
在防火前期,不僅要積極開展營林技術完善等預防工作,而且要加強營林工作中的林地清理、撫育管理等工作。對于前者來說,在防火前期應用營林技術時,應結合不同林區的環境特點以及導致火災的誘因進行相應信息的收集、分析,針對林區的地形特征來建設防火通道,保證其長度和寬度滿足林區防火要求。對于后者來說,則通過造林前的征地和幼林撫育管理工作將其中的雜草和灌木消除,通過人工幼林生態系統的構建,保證幼林的健康生長,降低出現火災的概率。
一是進行隔離帶的設置。通過營林技術的應用構建復層結構林帶,發揮其多層郁閉的效果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對熱輻射起到有效阻擋和阻火的作用,在山脊位置設置還可以減緩樹冠蔓延,在山巖位置設置可以配合小溪和天然闊葉林等構成防火林帶,在其中種植喬木、亞喬木和灌木等保證其耐火性。
二是擴大植被覆蓋面積。通過營林技術的應用開展荒山綠化和殘次林改造工作,解決荒山和林間空地容易發生火災的問題,在其中通過樹木的種植來改善小氣候,防止火災蔓延,同時也實現森林覆蓋率的提升。
三是做好火源管理工作。加大森林火源管理力度,從源頭上杜絕林區中存在火源,消除火災隱患。比如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清理的方式,清理林間雜草。雜草過多會對林木正常生長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增加林木出現病蟲害的概率,加快病蟲害的傳播。盡管傳統的噴施農藥方式有助于快速清理雜草,但是也容易污染環境。為此可以使用具有較高自動化水平的割灌機等專業設備開展雜草清理工作,在一次性清除干凈雜草之后統一運出。此外,還應結合不同林區的雜草生長規律來控制除草次數。比如在氣候和氣溫適宜的季節則應增加雜草清理頻率。除了雜草清理工作,還應不定期排查林區中存在的廢舊塑料瓶、塑料袋、枯枝等易燃易爆的物品,同時應清理其中的煙花爆竹和酒精類飲品等。
四是規劃監測系統工程。此監測系統主要有人工監測、電子監測和衛星監測等方式。對于人工監測方式來說,由專業人員在地面巡護中加強防滅火宣傳和非法入山人員的清查工作,及時發現火情并組織撲救,通過瞭望臺快速掌握火災位置并通告給有關部門,同時也判斷林火的類型和距離等。通過電子監測方式,在視野開闊的山頭和入山口等位置設置電子監測點,監測一定范圍內的火災情況,向指揮中心反饋圖像,及時發現火情并制定科學的撲救方案。采取衛星監測的方式則可以對重大的森林火災蔓延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同時提早發現森林火災,進行林火動態變化圖的制作,對火災面積加以預測和植被恢復概況的估算,還可以劃定森林火險等級,便于對森林資源開展宏觀監測工作的。
五是構建林火預測預報系統。通過森林火險氣象預報站的建設,對一定范圍內的火險加以監測,配合氣象部門做好預測工作。同時也對森林火災的預報預測機制加大研究力度,總結高火險天氣的發生時間和規律,在此基礎上完善森林防火對策和預防體系。
六是構建完善的森林防滅火指揮撲救體系。首先進行指揮系統工程建設,將與森林防火相關的地理信息等輸入地理信息數據庫中開展網絡管理工作。其次是通過調度指揮工作的開展,對林火行為加以預測,通過圖上作業來標注起火起點和開展兵力部署工作,保證滅火人員配置足夠的撲火裝備。最后是做好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總結經驗并結合森林數據編制科學的森林火災預案并制定有效的撲救措施,完善森林火災預案,通過地理信息系統的構建開展圖紙的信息化編輯工作,便于開展對圖紙的編輯和管理。
在構建的撲救系統中,構建完善的撲火網絡并組建優良的引水滅火隊伍,保證在接到報警之后5min之內集結完畢,最近的隊伍應在10min之內達到現場。按照消防人員配置情況配置指揮車、滅火器和阻燃服等物資裝備。定期開展防火業務培訓和技能比賽等,還要構建森林防滅火專家庫,保證撲救工作的科學性。此外,還應通過森林防滅火保障機制的構建,保證防滅火物資充沛,保證物資保障計劃的科學性。同時要定期開展對指揮和撲救人員的培訓,科學配置消防人員,提升消防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防火后期,應用營林技術,需要對秋季的落葉進行及時清理,避免落葉在地面上形成枯葉而增加火災隱患。在此過程中還需要積極采取現代化手段,配合人工方式及時和全方位清理,保證森林安全。
以南方某地區為例,此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海拔在400~800m,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其自然條件比較適合林木生長,這也使得此地區中的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較高,超過了84%。分析森林資源種類,主要有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所種植的林木種類有馬尾松、油茶、茶樹等在所種植的林木類型匯總,木荷具有最強的抗火能力。但是對于馬尾松來說,其中含有大量的揮發性油脂,枝葉中的含水量較低,引發火災的概率較高。
基于此地區的林木特點,在開展森林防火工作時,對當地的植物物種優勢加以充分發揮,充分利用其中具有較高抗火性的木荷來構建防火林帶,在阻隔森林打火以及緩解火勢蔓延的同時,也表現出優化森林物種結構和增加經濟效益等作用。在構建此木荷生物防火林帶時,應在木荷樹苗栽植之前開展打黃泥漿的處理工作,使用泥漿內的生根劑和消毒劑來加快根系生長,殺滅其中的細菌,提升樹苗的滅火率。在栽植階段,如果溫度較高,則可以對苗木老枝老葉等適當開展修剪工作,將除了生長旺盛和外形均勻的木荷幼苗之外的其他苗木清除干凈,保證防火林帶的均勻性。在雨后移栽木荷時應做好對起苗到種植時間間隔的控制,種植穴的尺寸控制為60×40×40cm或者70×50×50cm。所選擇的木荷幼苗應為二年生苗木,保證其成活率更高、生長速度更快。針對當地的闊葉林造林謎底為80~170株/畝的現狀,在構建防火林帶時的造林密度應更高,為200~300株/畝。通過合理密植的方式,可以提升林木的郁閉度,更好地提升防火林帶的防火能力。對于防火林帶來說,在生長階段開展撫育和管理時應遵循常規人工林的管理方式,在此期間重點做好補植、擴穴和割灌除草等管理工作,加快防火林帶的郁閉速度,實現整個林區防火能力的提升。
防火通道設計的科學性會直接影響到森林防火的效果。要想實現森林防火通道設計的科學性,一方面要全面細致地了解清楚森林的內部組織結構,因為森林當中數目種類比較繁多,在設計防火通道之前必須對整個森林進行全面徹底地檢查,確定幼林分布區域,并且針對幼林制定特別保護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在森林附近居民生活區域比較密集的區域建設防火墻,同時進行火災探測系統和火災探測底點的設置安裝,從而達到全面控制森林火情的目的。
在森林防火中,幼林保護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森林防火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對幼林的傷害,最大限度降低對幼林的傷害,不斷提高有幼林保護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幼林生長質量,同時也是推進林業產業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比如:在秋冬季節,由于氣候比較干燥,森林中的大氣水分含量會降低,引發火災發生的概率也會增加。因此,森林管理人員需要對幼林的密度進行適當調整。調整方式主要有:及時切除干枯、彎曲的樹干、病樹以及枯樹等,針對枝葉發育不良的樹木進行修剪,逐漸擴大森林面積,為防火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
森林中的數目本來就具有可燃性的特點,但是由于樹木的種類不同,其可燃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森林中進行樹木種植造林的過程中,要根據樹種耐火特性盡量引進耐火性比較強的樹種。這樣即使發生森林火災,其蔓延程度也會降低很多,同時,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在森林常見樹種當中,常綠落葉林以及針葉林等樹木,具有易燃性,不適合在森林中大面積種植。
針對森林火災的特點和危害,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通過營林技術的應用,有助于縮小火災危害范圍和程度,實現對森林火災的科學預防和有效管控。比如在防火前期做好各類預防性工作以及林地清理、撫育管理工作。在防火中期重點做好科學設置防火林帶、擴大面積、火源管理、監測系統工程、預測預報系統、防滅火指揮補救系統構建等工作,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應重視營林技術的應用,有效保護我國的森林資源和人民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