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雁,盧 娟,楊世忠
(1.四川省會東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會東 615200;2.涼山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四川 西昌 615000)

1.1 畜禽糞污生產規模及利用 2020 年全縣畜禽糞污總量為215.72 萬t,尿液產生量83.76 萬t,糞便產生量136.63 萬t,畜禽糞污總體利用率達到90%以上。
1.2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措施
1.2.1 固體糞便堆肥發酵還田模式 在圈舍內鋪設墊料,一段時間后,將墊料與糞污一起清掃,在露天場所進行堆積發酵形成農家肥,或者以畜禽規模養殖場的固體糞便為主,經好氧堆肥無害化處理后,就地進行農田利用或通過后期腐熟后,通過干燥、篩分等生產商品有機肥。該模式將養殖場糞污作為有機肥料被農作物完全吸收利用,不會對環境及水源造成污染,而且建造成本和運行費用低,適用于山區和年出欄一萬頭以下的中、小型養殖場(小區)。
1.2.2 “畜-沼-農”利用模式 以生產可再生能源為目的,收集周邊養殖場糞污,進行厭氧發酵,可實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促進“畜→沼→果樹”為紐帶的現代循環農業向好發展,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具有重要意義。發酵后的沼液和沼渣在農田需肥和灌溉期間,將無害化處理的污水與灌溉用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進行水肥一體化施用。
1.2.3 污水深度處理模式 針對大型養殖場糞污產生量較大,周邊缺少能夠就近還田利用的土地,利用污水深度處理工藝處理后,實現達標排放,此方式不需要建設大型污水貯存池,可減少糞污貯存設施用地,但水處理成本高,大多養殖場難以承受。
2.1 畜禽養殖治污投入不足 會東縣地域寬廣,境內地形崎嶇,溝壑縱橫,全縣養殖場呈散狀分布,數量大、分布廣,散養戶占比大,畜禽糞污在收集、運輸、利用各環節治理難度大,成本高。畜禽糞污處理主要依靠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自行投入建設,建設水平和標準參差不齊,亟需項目投入推進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2.2 養殖場設施配套不完善 經摸底調查,會東縣大型規模養殖場均配備專業糞污處理設施設備,但運輸車輛、收集、處理等設施設備配套不完善,部分設施設備老化、破損,自動化、標準化水平低,處理效率差。中小養殖場大多缺乏自動化、標準化設施設備,堆糞場、污水池等設施不完善,現有設施設備原始老舊,處理方式落后,效能低下。
2.3 種養配套不足 由于養殖選地原因,養殖場多數建在遠離村莊和農用地的山上,導致種養脫節和種養不匹配,不能有效消納畜禽糞污,需要遠距離運輸,糞污處理利用成本高,綜合利用難。
2.4 養殖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治污技術 具有專科以上文憑的從業人員占比較小,以農村勞動力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對糞污產生的影響缺乏認識,且對糞污治理技術掌握不夠,影響了糞污治理效果。
3.1 積極向上爭取,強化政策扶持 利用糞污資源化整縣推進項目的同時,積極爭取中央、省州財政專項資金項目,對畜禽養殖場(戶)進行糞污處理設施設備改造升級,提高資源化利用效率。同時針對無法就近消納處理畜禽糞污的部分養殖場(戶),建設區域糞污收集處理中心,改擴建有機肥加工廠,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完善田間輸送管網、補貼購買沼液運輸車輛等打通收集、貯存、處理、運輸、利用各環節,推進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循環”。

3.2 進一步強化部門職責,壓實責任 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協作,對畜禽糞污處理進行再安排、再落實、再督促。對已建規模養殖場治污設施不到位、污水未達標排放的養殖場(戶),可對其劃定禁養區、限制飼養規模、強制建設更完善的糞污處理設施等。對新建養殖場進行嚴格審查、科學劃分,明確畜禽養殖場選址條件。
3.3 進一步強化綜合利用,綠色發展 糞污作為天然有機肥料,合理利用不僅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時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農產品質量。根據目前取得的治理成效看,會東縣可以通過合理布局,加大推廣“生態養殖+沼氣處理+管網輸送+綠色種植”的綠色發展模式,指導養殖業采取“三分離”(雨污分離、干濕分離、凈道與污道分離)、“兩配套”(配套沼氣池、配套綜合利用設施)和“一結合”(種養結合)技術和工藝,實現畜禽養殖糞污就近還田資源化利用。
3.4 強化隊伍建設,加大宣傳培訓 大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及時解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相關支持政策,提高畜禽養殖從業者的思想認識。充分利用媒體、村廣播、壩壩會、鄉鎮趕場等多種形式,多角度、深層次宣傳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的主要內容、工作思路和總體目標,普及畜禽糞污處理手段和基本常識,同時通過組織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培訓,狠抓典型宣傳引導,總結典型經驗和案例,定期組織召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會議,進行工作部署,增強群眾防治意識,為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