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李周耿
作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埔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底蘊。從千年古港到制造業重鎮和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區,“黃埔制造”正進一步突破,建設“中國最強工業區”。記者了解到,2020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歷史首次突破8000億元,占廣州市比重40.2%;完成工業投資384億元,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38.2億元,兩項指標均居全市第一。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抓準時機,在“決勝開局年,奮進新征程”動員大會上提出了“萬億制造”計劃,吹響了萬億制造沖鋒號。
“萬億制造”計劃提出,到2025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邁入萬億級序列。該區開展補鏈強鏈行動,率先在集成電路、生物技術等13個重點產業實施“鏈長制”,培育世界級前沿產業集群,打造新型顯示、汽車、新材料三大兩千億級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生物技術等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積極謀劃量子通信、納米科技等未來產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謀劃制定沖刺萬億計劃,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底氣足、信心滿,發展路線明確。黃埔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雷敏介紹,在“萬億制造”計劃實施過程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堅持以“四梁八柱”戰略框架為核心,以點帶面、統籌推進,持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其中,“八柱”產業即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汽車制造、新材料、綠色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美妝大健康八大支柱產業集群,是筑牢“萬億制造”的“頂梁柱”。
“我們構建以‘六個一’工作體系為核心的‘雙鏈制’,堅持鏈長推動、鏈主帶動,設立工作專班,聚焦鏈主企業,打造一批‘領航型’企業,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輻射帶動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打造優勢明顯、示范引領的世界級產業集群。”雷敏介紹。
其中,新型顯示產業以視源股份為鏈主企業,依托LG、立景等重點企業,瞄準印刷顯示、OLED及Micro-LED、4K及8K超高清顯示、量子點等重點方向,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
而集成電路產業方面,則以粵芯半導體為鏈主企業,支持芯片設計企業做大做強,補齊封裝測試等薄弱環節,擴大設備材料等配套產業規模。“特別是在今年汽車缺芯的狀態下,芯片產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雷敏說。
以粵芯半導體為例,其從2018年3月開始打樁建設,2019年9月開始量產。18個月實現從無到有,粵芯的建設速度堪稱“黃埔速度”。“粵芯自落戶以來,持續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效應,陸續帶動引進了超100家企業。粵芯還將進一步加強整個產業生態建設,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優勢以及加強產學研的結合。粵芯三四期也會落地在這里,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萬億制造’添磚加瓦。”粵芯半導體銷售副總裁吳永君說。

在汽車產業方面,發揮汽車產業的傳統優勢,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賦能,進一步強化產業核心技術創新和高價值創新能力,推動廣汽本田增資擴產,集聚文遠知行、小鵬汽車、百度阿波羅等一批有核心技術與行業影響力的智能網聯汽車項目,形成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雙輪驅動、并行發展良好態勢。
著眼于生物制藥、生物技術、生物醫學三大領域方面,該區加強布局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臨床試驗、中試、量產整條生物產業鏈,大力引入百濟神州、諾誠健華、GE、龍沙、默克等優質企業,推動達安基因、萬孚生物等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加大生產,加快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項目建設。
除了“八柱”外,依托城市改造升級、創新要素集聚、數字融合賦能、黃埔制造品牌構筑起來的空間資源、創新引領、數字轉型、品牌質量之梁,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萬億制造”的“四梁”工程。
在堅持創新為要、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方面,該區暢通“創新鏈與產業鏈”,構建“兩高四新-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冠軍”梯度培育體系。引導中小企業聚焦產業鏈空白,加快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打通“卡鏈處”“斷鏈點”,提高關鍵裝備、核心元器件和關鍵材料的自主化程度和保障能力。
在堅持統籌兼顧、呈現產業空間新格局方面,該區嚴守101.48平方公里工業產業區塊,保障制造業發展空間。雷敏表示,以往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很多工業企業只有一層廠房,占地面積較大。由于目前土地資源緊張,為了更好地提升工業容積率,目前正在鼓勵企業增加樓層數,建設“摩天工坊”。以LG Display廣州8.5代OLED面板工廠為例,該項目投資總額高達460億人民幣,占地7萬多平方米,地上9層,總面積達42萬平方米。廠房內布局了全球領先的智能生產線,實現了用最少的資源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而在堅持數字賦能,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方面,該區夯實新型基礎設施支撐,落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率先建成國際數字樞紐運營中心。壯大數字產業化能級,打造高新興、南網數研院等5G、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引進龍芯中科、華為鯤鵬芯片三大國產CPU企業,推動通用軟硬件(廣州)適配測試中心等兩大國家級適配測試中心落地,形成“芯片+軟件+云生態”的信創產業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該區還堅持協調聯動,構建產業發展新生態。該區陸續出臺“新基建10條”“智能傳感器20條”“專精特新10條”“定制化10條”等政策,為數字經濟領域、中小企業培育、集成電路重大項目企業落地生根提供全方位支持,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對于“萬億制造”計劃,雷敏表示,“萬億制造”并不是一萬億制造,而是萬億級制造。“十四五”期間,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奮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內現代產業標桿區域,引導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集聚,實施黃埔制造萬億計劃,打造萬億級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維持在7%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1500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5%,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數量成倍增加,形成具有發展新優勢的萬億級現代產業體系。(實習記者何海燕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