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魏啟宇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錨定“國際人才自由港”目標,在聚才政策上精準發力、在成才平臺上精準布局、在留才生態上精準服務,構建起“百名院士、千名領軍、萬名才俊”推動“萬億計劃”的“百千萬億”人才集群,人才工作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才工作會議在黃埔召開,會議積極響應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發出的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新的動員令。黃埔區作為廣州實體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主引擎、人才匯聚主力軍,進一步在人才工作中出快招、出實招、出高招,以黃埔速度、黃埔擔當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核心引擎。
從柯拜船塢培養中國第一批船舶制造人才,到黃埔軍校培養大批革命軍事人才,從廣石化培養現代工業人才,都見證了黃埔人才的量變蝶變。今天,該區已構建103位院士、1164名高層次人才、37萬名大學以上學歷人才、大眾創新支撐萬億計劃的“百千萬億”人才格局。
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實驗室是全球頂尖實驗室,李紅浪、周振等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突破“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形成了多個世界第一的技術。全區人才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4項,人才引領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愈發凸顯,形成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王牌師、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攻堅隊。
如今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充分發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虹吸效應,形成了“人人抓人才工作、處處提升人才生態”的主動格局。近3年,該區高層次人才數量年均增長率高達86%。近年來,該區相繼出臺“黃金10條”等產業政策超50個,“美玉10條”“國際人才自由港10條”等人才政策20個,形成“金鑲玉”政策體系,覆蓋引資引才引智的各個層面。近5年,全區累計兌現金額超20億元,政策支持力度全國領先。
所謂“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要引進來、留得住、干得好,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通過構建“1+1+3+N”戰略科技創新平臺集群,在重大項目研發中歷練人才;大力實施“萬億制造”、“萬億國資”、“萬億固投”、“萬億商品”計劃,打造通用型和專用型相協同“四區四中心”全聯動的科技產業體系。此外,該區還高標準規劃建設知識城大科學裝置和中試應用區、科教創新區,同時支持科研人員、創新人才雙向柔性流動,允許省屬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按規定到中新廣州知識城兼職、掛職取得報酬,帶科研項目和成果到知識城在職創辦企業或離崗創新創業。如今,該區在“引智”人才政策體系、“聚才”人才服務管理、“引資”人才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建設上已經初見成效。
長期以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人才服務依靠機關、事業單位執行,但由于“人”的服務鏈條繁多、業務分散,涉及衣、食、住、行、產、教、學、研等多元范疇,這種碎片化管理模式已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該區積極探索,于2017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區級人才教育工作集團,為各層次人才提供引進、創業、居住、生活、教育一條龍服務。一舉擊破原有管理模式中人才服務保障不及時、不全面等難點,受到全國上下高度關注。人才教育集團成立近四年來,提供服務超10萬人次,高層次人才增長6倍,新增戶籍人口超過15萬人,國內100多個地區和城市前來學習交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創新活力的人才熱土。
在不斷的總結探索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全國首創“上管老、下管小”人才服務品牌,線上發力打造全鏈條服務,打造“黃埔人才家”安居品牌,旨在為來埔人才提供便利,實現家庭與事業兼顧。

在“上管老”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高層次人才集中居住的高端人才公寓內配套人才養老公寓,讓人才與父母長輩僅僅相隔“一碗湯”的距離,將人才父母、岳父母納入人才住房保障體系,享受為期最長5年120平方米50%的住房租金補貼。
在“下管小”方面,該區著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精準發力,創新國企辦園模式,打造人才工作集團幼兒園。目前,人才集團開辦了幼兒園11所,共3100個學位,提供0—6歲完整學前教育服務,該項目重點解決包括高層次人才企業在內的民營和中小企業人才子女的入園入托需求,并積極引進國際化高端教育,滿足區內國際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
為了讓人才扎下根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通過盤活國有存量住房、改造市場房源等多種途徑,籌集近萬套人才住房,面向全區各類人才開放。在滿足“硬需求”的同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還做好“軟服務”。該區組建了一支超過百人的“人才經紀人”隊伍,為人才提供從初創落地的企業注冊、場地洽談,到起步期的政策咨詢、管理法務、勞務派遣,再到成熟期的投融資對接、IPO輔導等全流程創新創業服務。該區還通過政府、市場、線下、線上“四端”發力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整合開發“黃埔人才網”“黃埔才匯通”小程序等互聯網服務工具,實現人才零跑腿、事項隨時辦。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成立運營以來,累計服務各類人才超過3萬人次,協助兌現各類人才獎勵扶持超過5億元。
接下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突出區域人才生態特色,深化引才、育才、用才機制,打造人才陣地,實施四大聚才工程,營造拴心留人的優質生態環境,以更加有效的思路舉措推動人才工作實現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