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黃于穗
以占全市6.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廣州市40%的工業產值、15%的地區生產總值和17%的稅收收入,GDP年均增長7%,連續3年4次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這便是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創造的經濟奇跡。“十三五”時期,黃埔區已成為廣州市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2020年,黃埔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63億元,在廣州11個區中排名第二。同時,該區綜合實力進位至全國經開區第二,5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全國經開區第一。
高質量發展路徑是怎樣煉成的?專家建言獻策,共話黃埔發展。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力打造經濟發展最強區的過程中,專家們對該區有怎樣的解讀?同時帶來了哪些發展建議?
“據我所了解,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經開發了很多年,有比較深厚的制造業、商業等經濟發展底蘊。包括現在人工智能產業、中高端制造產業等發展迅速,都是經過多年來不斷的積累才形成的局面。”當談到對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印象時,廣東省發展和改革研究院社會中心主任、高級經濟師鐘衛國說。
1984年4月,廣州市委開始籌建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當時該區的GDP只占廣州市GDP的約2%。但就在不到40年后的2020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成為廣州的“工業一哥”,工業總產值占廣州全市比重超過40%。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取得現在的成績有其歷史原因。原來的黃埔區與原來的蘿崗區(廣州開發區所在地)合并成立新的黃埔區后,整個新黃埔區的區位優勢、體量優勢都得到了提升。
2015年9月1日,新黃埔區掛牌,原黃埔區與蘿崗區行政區域合并成立新的黃埔區。2017年9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深度融合發展。
“工業的發展本來就需要有足夠的面積,當初老黃埔其實地并不多,主要也是一些傳統工業為主。蘿崗也是以工業發展為主。兩個區合并成為現在的黃埔區后,發展更加迅速了,并且聚焦于新興產業的發展。如今,我可以看到在廣州科學城已經有很多的創新企業,他們都是高精尖技術企業為主。同時,在生物醫藥方面,過去比較出名的是香雪制藥廠。而現在,當地的生物醫藥產業的企業已經多了很多了。近年來也有很多生物醫藥的大項目落地。”林江說。
中山大學區域開放與合作研究院院長毛艷華則認為,如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已經實現多功能區的疊加,發展基礎非常好。他還表示,該區在產業轉型升級、引進高科技產業方面也是抓住先機。
“像集成電路產業,這幾年整個粵港澳大灣區都在產業轉型升級。而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很好地抓住了這個機遇,利用好配套、政策等優勢,引進了大型的高端產業企業。這對廣東珠三角的電子信息產業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基本上來說,該區在廣東已經是很重要的科技產業園區,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的。”毛艷華說。
“總的來說,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汽車、電子、能源產業領域形成了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而近年來新興產業也發展勢頭迅猛。這些產業包括新型顯示產業集群、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等。”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沈體雁總結道。
近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具有韌性的特點,并交出了亮眼的答卷。該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從2016年的5.6%提升到2019年的8.6%,增速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2020年克服疫情影響逆勢增長4.1%,2021年上半年增長16.1%,近三年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全市。
“從我的角度看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發展這么好,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沈體雁認為,首先是文化層面的原因。這里占珠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之鰲頭,從近代以來這片區域就是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地區。因此,黃埔骨子里就擁有了開放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基因。同時,在改革開放時期,這里也得國家政策之先機。廣州開發區是全國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
“從過去開眼看世界時的‘從黃埔走,然后到改革開放吸引企業投資生產的‘到黃埔來,再到現在引入高精尖項目的‘在黃埔干,黃埔的發展一直都很蓬勃。”沈體雁說。
歷史選擇了黃埔,黃埔也抓住了歷史機遇。沈體雁表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是國內少有的“五區合一”的區域。記者了解到,廣州開發區實施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高新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廣州保稅區和中新廣州知識城“五區合一”。

專家建議,在“雙區”建設戰略機遇之下,黃埔區應與更多地區聯動,打造世界級創新城區。李劍鋒/ 攝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政策支持方面也把握得非常好。其實給企業政策補貼等,就是等于‘放水養魚,讓區域與企業共同成長,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同時,不只是政策規劃得好,像‘金鑲玉政策等,而且兌現力度也非常大。這樣一來既減少企業的負擔,還真正增加了對企業的吸引力。”沈體雁說。
而在政策配套方面,沈體雁覺得除了要力度大外,精準也非常重要。如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有精準的產業政策、知識產權政策和人才政策等。這些都是企業在一個區域高質量發展最需要考慮的。以人才政策為例,這里推出了人才綠卡、杰出人才、優秀人才、精英人才、名校(園)長、名教師、優秀醫學專家、黃埔工匠等全系列的政策,并且在落戶、居住、社會管理、生活品質的保障方面也不斷完善,讓人才來了沒有后顧之憂。
“而且,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營商環境建設方面也不斷升級,現在已經是營商環境改革4.0版本。該區從指標提升、市場環境、國際環境、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實施保障共6個方面出臺168條改革舉措,打造系統化、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高效便利化的‘黃埔Smile營商品牌。”沈體雁說。
鐘衛國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為新興科技型企業都很看重營商環境,因為政策補貼可能只是一個短時間的幫扶,而營商環境的好壞則會影響企業在當地的長遠發展。“初創型企業會看重政策補貼等,因為這會幫助他們在當地落地。而如果說成熟的企業則更看重穩定的政策,也就是營商環境。在這兩個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都是做得比較好的。”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效應不斷釋放,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如何強化區域協同,在推動“雙區”驅動、“雙核”聯動中展現黃埔作為?
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指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支點。作為“灣頂明珠”,它可以很好地協同深圳的創新資源,以及拓展廣州增城、東莞產業鏈條,推動整個產業腹地的發展。
“從區位來看,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功能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除了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如深圳、東莞等聯動外,我認為還要進一步加強跟港澳的聯動。一方面是加強跟香港的聯動,就是說推動香港的創新性成果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的轉化。香港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需要有地方產業化,而這里正有優勢承接。另一方面是可以加強跟澳門連接資源,如澳門現在也在加強生物醫藥,特別是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而黃埔也是生物醫藥的產業高地之一。兩地在這個產業上能做到資源對接是互助互利的。”謝寶劍說。
鐘衛國表示,除了思考更好地與深圳、東莞甚至佛山等地互相合作外,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也要注意珠三角各地在產業聯動中的競爭關系。“例如說集成電路、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整個大灣區并不是只有黃埔一個區域在發展的,深圳在人工智能產業、電子信息產業也做得很好,東莞也是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因此,黃埔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定位,并且精準地發展。最終在這些良性競爭中,各區域可以找準自己的定位,并且協同發展。”
沈體雁則從三方面分析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雙區驅動”背景下所面臨的機遇。他認為可以以黃埔為核心,打造新型制造分工網絡,而黃埔作為中國智能制造重鎮。同時,他認為應該以黃埔為核心,建設灣區創新網絡。例如說,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作為灣區核心創新節點,打造好深圳-東莞-廣州黃埔的創新走廊,這是向東發展。而向西發展方面這可以打造黃埔-白云-佛山創新走廊。這樣一來,黃埔就是位于“T”或“7”字形創新走廊的節點。最后,他表示應該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為核心,建設全球知識網絡,黃埔成為全球知識和人才洋流樞紐。
而在毛艷華看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應該不只是在園區內、大灣區內謀求發展,更要有國際視野。“如今,和新加坡共建中新廣州知識城正是很好的機遇。”
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日前印發《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實施方案》,探索將中新廣州知識城納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區范圍,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據悉,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中新兩國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將深化與新加坡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人才培養、城市治理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如高起點建設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示范區,加快建設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在知識城建設新加坡知識產權學院;共建中新廣州知識城智庫,升級中新知識論壇,打造知識領域的國際化高端戰略對話平臺;支持新加坡金融機構落戶知識城,推動新加坡交易所在知識城設立代表處,支持設立中新合資保險公司;推動知識城企業積極參與中沙吉贊經濟城、中以機器人和智能智造產業基地建設。
“總的來說,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要做的是創新集群,合作空間是要協同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同時,不能夠太過強調只是自己小區域的發展,而是要在戰略背景下對標國際典型的園區。要在國際視野中,看到國際的園區標準是怎么樣的,做好戰略規劃。”毛艷華總結道。
記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間,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將發揮廣州實體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主引擎、改革開放主陣地、城市更新主力軍作用,大力實施“四個萬億”計劃,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高地,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
在此背景下,專家學者們對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未來發展有怎樣的建議?鐘衛國表示,過去延續下來很多傳統型制造業企業。因此,幫助那些傳統企業可以轉型成為智能制造企業非常重要。“如今黃埔也有很多高新的智能制造型企業,如果他們可以把產業創新的經驗和模式推廣給傳統制造業的企業,那么可以給傳統的制造業帶來很多創新的空間。同時,政府也要做好傳統企業轉型的幫扶和政策。做得好的話,這些做法可以成為全省甚至全國的經驗推廣。”
林江則認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除了要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配套充足之外,在商貿、生活等配套方面也要不斷改善。“現在黃埔的企業很多,也越來越多人選擇在區內定居。要留得住人才,要讓在這里居住的人們生活更便利,應該增加更多商業中心、消費中心。同時,要繼續做好教育、醫療等多項民生配套。”
記者了解到,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最近推出了扶持商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廣州市黃埔區 廣州開發區 廣州高新區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扶持辦法》(簡稱“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10條”)。據介紹,“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10條”涵蓋扶持高端消費、新零售、轉型改造、特色街區、首店經濟、美食餐飲、便民生活圈等17個高頻扶持重點,形成六條核心條款,基本實現同領域內的商業扶持政策全覆蓋,綜合扶持力度居全國前列。該政策指出,支持在該區高標準建設購物中心。對獲批五星購物中心的,按照項目投資額的10%給予運營方最高5000萬元的一次性扶持。
最后,沈體雁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面對的挑戰方面,有針對性地對其未來發展發表了建議。“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面臨的挑戰是什么?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沈體雁說,在布局世界級的大型關鍵創新基礎設施、構建世界級的本土創新生態、鍛造世界級的原創核心科技和原創科技頭牌企業、吸引世界級的創新團隊、營造世界級的城市生活品質方面,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仍有上升空間。
就此,沈體雁建議,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應該探索中國特色、黃埔特質、世界標準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打造世界級創新城區。具體來說怎么做?
“首先,要打造世界級創新城區和全球創新網絡核心節點。其次,要建設世界級的大型關鍵創新基礎設施,把算法、數據、知識等有系統地開放給相關企業,讓他們可以在本區域做好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工作,例如說給無人駕駛的開放式場景提供數據等。接下來,則要培育世界級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和創新生態,包括世界級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原創科技頭牌企業、風投和交易所等。而且,要掌握世界級的原創核心科技。”
沈體雁認為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還要打造世界級的創新團隊“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黃埔軍校”,同時為他們提供世界級的城市生活品質。
“唯有能留得住人才,并且為人才提供好的居住環境,生活配套等,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才能更長遠地發展。因此,我建議在城市建設上可以更加多元化,不只是建設方方正正的辦公樓,而是要打造更多可以讓人才互相交流的環境——例如說在公共區域建設更多的人才公園、辦公樓之間也是可以有平臺聯通造成可交流的空間等。這樣一來,就是創造出一個讓不同企業、人才互相交流的生態環境,讓企業間更多交流合作,協同發展。”沈體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