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徐潔芹 范敏玲
風吹稻浪,稻花飄香。一聲“開割!”的命令下,收割機開始緩緩運行。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收割、脫粒、稱重、測量面積和水分后,稻田間傳來喜訊——三丘田的算數平均畝產數為726.4公斤。加上今年7月,在同樣的地塊,測產取得了早稻平均畝產783.1公斤的數據,得到一個令人喜悅的成績——雙季稻畝產1509.5公斤,成功實現了畝產3000斤的目標。
這個場景正是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洋田村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雙季稻畝產3000斤高產攻關黃埔示范基地晚稻測產現場。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宣布了雙季稻的測產結果,現場歡呼聲一片。
1509.5公斤!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這是去年袁隆平院士提出‘3000斤工程后,早稻和晚稻同一個30畝以上規模地塊測產后雙季畝產達3000斤在廣東省首次實現。”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建武說。
2020年12月,袁隆平院士提出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雙季稻區實施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研究與示范項目。2021年2月,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黃埔區農業農村局、黃埔文化集團合作建設的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承擔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示范任務。
“種莊稼講究良種、良法、良田、良態‘四良配套。良種、良法,黃埔示范基地都具備,但并不算是‘最好的良田。”羅錫文說,廣東晝夜溫差小不利于農作物蛋白質和淀粉的轉化,高溫多雨還會帶來病蟲害,在這里實現雙季稻畝產3000斤的突破并不容易。“特別是由于上半年缺水,導致示范基地的早稻插秧時間晚了20多天,影響了晚稻的種植,這對晚稻的產量也會有影響。”
對于實現雙季稻畝產3000斤的突破,羅錫文說,這對鄉村振興也意義重大。“一方面是對于國家來說,這是產業振興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對農民本身來說,可以增加他們的效益、收入。”

測產現場,收割機正在收割晚稻。黃埔示范基地雙季稻畝產突破3000 斤。肖昆華/ 攝
雙季稻畝產3000斤高產攻關黃埔示范基地的核心示范區位于黃埔區新龍鎮洋田村,面積30畝,由袁隆平院士生前親自部署,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承建。李建武說,接下來希望通過總結成功經驗,擴大種植面積,把黃埔成功的經驗想向廣東乃至華南地區進行推廣,讓廣大農民朋友增產增收。
2020年2月27日,袁隆平院士在祝賀大吉沙隆平稻香園試驗田納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示范點的信中,便提出了力爭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對該試驗田促進華南地區糧食生產大幅增產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寄予厚望。袁隆平院士生前曾說過,“我要到黃埔去看一看”,與黃埔訂下“約定”。如今稻花飄香,黃埔也實現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攻關目標。
一直以來,黃埔區都在沿著袁隆平院士 “禾下乘涼夢”和“覆蓋全球夢”而努力,打造了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隆平院士港等一系列項目。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由袁隆平院士謀劃、選址、題名,規劃面積約6662畝,包含大吉沙、長洲、深井等三大片區,項目引入袁隆平、羅錫文等院士團隊,聯合共建隆平院士港及新型研發機構,打造華南地區高產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將江心島成功升級為“都市錦田”。
大吉沙片區作為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一期項目,重點打造隆平稻香園,將種植1300畝高標水田,并在島上設立國家雜交水稻試驗田,占地160畝,啟動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種植任務,該試驗田是廣東省唯一納入全國28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示范點的項目。
廣東省一直是人多地少的缺糧大省,是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廣東省的糧食安全問題在全國糧食安全大局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因此,在廣東省實施以高產為主題的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的研究與攻關示范顯得十分重要。
一直以來,黃埔區不斷推進科技興農、科技強農,培養壯大黃埔水稻科研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產業健康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貢獻廣東力量、黃埔力量。
該區重點規劃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并成立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打造隆平院士港,通過引進高端農業科技資源,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科技研發高地。
由袁隆平院士領銜打造的隆平院士港搭建了技術轉化和交易平臺,形成農業科技項目孵化中心和農業高科技企業集聚區,打造成為農業人才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雜交水稻、智慧農機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和國際交流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中心。
同時,黃埔區還大力籌建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3個研究院。今年8月底,廣州市農業農村局向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推薦黃埔區申報建設廣州黃埔現代種業(農作物)產業園和廣州黃埔現代農業裝備與服務產業園,10月專家組總體認可黃埔區承辦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力優勢。
今年上半年,黃埔區分別成立了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依托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雜交水稻育種、水稻親本繁殖、雜交制種、高產栽培等領域的技術優勢,開展雜交水稻相關研究與推廣;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依托華南農業大學在農業機械化、智能農機、優質品種選育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構建機械化、智慧化、精細化農業生產體系;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依托鄒學校院士領銜的辣椒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團隊、劉仲華院士領銜的茶葉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團隊,打造具有黃埔特色的科研新技術、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