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廣東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了2020年度廣東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工作情況,在抽查考核的72個縣(市、區)中,廣州市增城區綜合評價為“優秀”等級,且在珠三角片區中排名第一。這是增城繼2019年度考核后連續第二年獲此殊榮。自2017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增城通過鄉村組織振興,協調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使“五個振興”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切實形成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合力,譜寫新時代增城鄉村發展新篇章。
今年11月,增城區召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大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對全區鄉村振興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推動增城區鄉村振興工作出新出彩,努力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的典范,爭當全國縣區鄉村振興引領區。
廣州增城區委書記趙國生強調,要深刻認識“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領會省、市對增城鄉村振興的殷切期盼,清醒認識增城鄉村振興存在的短板弱項,切實增強推動鄉村振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增城區始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突出重要位置,真抓、真干、真投入,推動鄉村振興取得實效,用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近日,記者來到增城區朱村街的一處萬畝稻田里,處處稻谷飄香。沉甸甸的稻穗顆顆飽滿金黃,微風拂過泛起層層稻浪,處處呈現著“喜看稻菽千重浪,秋收滿園稻谷香”的田園風光。這就是朱村萬畝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據悉,增城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朱村街)以增城絲苗米為主導產業,通過規?;鬓D土地,在南崗村、山角村、朱村村建成規模3500畝的5G智慧稻場,南崗村利屋社正在重點打造規模100畝的無人示范農場,在龍崗村、龍新村建成規模1800畝的水稻千畝直播示范片區。
增城絲苗米產業園結合朱村時光穗稻新鄉村示范帶建設,實施北環路絲苗米產業園核心展示區環境提升、新河社精品村打造、文化地標建設三大工程,提升園區周邊農房外立面,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節點景觀綠化美化。今年初,增城結合13個鎮街前期摸底的基礎情況、增城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擬定了27條新鄉村示范帶的“三縱兩橫多節點”空間格局。
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實現北環路絲苗米產業園核心展示區舊貌換新顏,展示了綠植小品景觀與稻田景觀融為一體的村莊容貌。另一方面,新河社精品村、北環路沿線重要節點農房統一整潔,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鄉村客廳風景線。另外,增城區建設完成絲苗米文化產業展館、絲苗米稻田公園和蟲情監測臺三大公共文化地標,鼓勵企業提升改造等多種形式集聚絲苗米文化產業,形成具有生產、展示和休閑于一體的絲苗米產業園。
在大榕樹下,年逾七旬的朱村街村民朱集豪對《小康》記者說:“我們農民感覺到一些變化,絲苗米產量不一樣了,以前非常辛苦種植,一畝才五六百斤,現在提高到一畝八九百斤。我們以前用的鐮刀換成了收割機。耕作條件越來越好,我們農民能感受到風景越來越美?!?/p>
廣州·增城鄉豐特色水果產業園位于增城區荔湖街太平村。該產業園打造廣州市高端精品水果種植現代農業產業園,聚焦高附加值特色水果的種植,拓展產業鏈的經營發展,提高產業價值,進而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目前,鄉豐農園種植有網紋瓜、燕窩果等特色農產品,現今這一眾特色水果已成為增城乃至廣州發展特色農業的標志性名片。該項目堅持以優質高效農業為亮點,以美麗田園為底盤,以休閑農旅、農耕教育研學為特色,以三產融合為方向,以鄉村振興為宗旨,成功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海關出口果園基地、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接下來,鄉豐產業園將以建設省級特色水果產業園為契機,致力于打造優質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亞灣區都市夢田園,致力于科技興農,產業興農,匯聚農業產業集群,引領創建世界級農業硅谷。
增城區委鄉村振興辦負責人表示:“像葡萄、網紋瓜這些水果走精品化路線,讓消費者覺得這個農產品是有檔次的。我們把稀有的品種引進來,讓它們在增城這里落地,通過現代的技術,通過種的培育,使果品更加優質,更受消費者的歡迎。另一方面,走規?;肪€。譬如絲苗米,以前都是農戶在種植,現在是企業統一來進行科學種植,這樣的模式讓周邊的農民學到更好的低碳生產模式。”

在大榕樹下,年逾七旬的朱村街村民朱集豪向記者介紹絲苗米種植情況。高睿/ 攝
除此之外,廣州幸福田園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省級現代化產業園,計劃總投資24000萬元,于2021年完成創建計劃。幸福田園通過現代化蔬菜種植技術、全產業鏈開發模式,形成現代化農產品生產、展示、初加工、物流、銷售全產業鏈模式。該企業是省級龍頭企業,是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示范基地,5G精準水稻種植實驗基地,幸福田園圍繞“綠色安全、科學育種、生態民宿、都市田園、健康養心”為主題,打造宜居、宜業、宜種、宜研、宜游的現代化生態產業園,是集循環農業、農業科研科普、創意農業、休閑農業于一體的國際化、現代化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
去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通關(增城)便利區掛牌成立,打通了“菜籃子”生產流通環節的“最后一公里”。依托信息化手段,便利區目前已經實現“菜籃子”服務平臺和海關通關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為大灣區里的蔬菜水果生產基地提供集生產、流通、檢驗、檢疫、通關、信息化等資源要素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增城海關通過“政府搭臺+企業主導+市場調節”的模式,將關口直接前移到增城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把鮮活農產品監管的“最后一公里”搬到了生產基地“家門口”,極大地方便了蔬菜水果快速通關。
不少企業反映,通關(增城)便利區提供的不只是快速通關的“小便利”,更幫助增城區的鮮活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速度快、數量足、質量佳的“大優勢”。
在派潭鎮南部,坐落著鄧村石屋。這里傳統的街區、獨特的民居成為留住鄉愁的“增城記憶”,這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一筆寶貴財富。據介紹,鄧村村是典型的嶺南客家古村落,有超過200年歷史的客家圍屋建筑,并有兩處增城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威武祠堂”及“石屋碉樓”,是目前省內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保存較好的客家圍屋之一。派潭鎮圍繞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依托立足農業、生態環境優勢,將鄧村石屋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在全區前列。
鄧村村強化產業支撐,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該村由政府牽頭整合流轉鄧村村舊祠堂、古碉樓和70多間破舊空置散亂房屋后,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市場主體廣東盟潤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廣州鄧村石屋田園度假酒店,以產業帶動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該精品酒店占地面積約3800平方米,總投資約3000多萬元,擁有客房41間,是廣州唯一的古村落精品度假酒店。
鄧村石屋通過走鄉村振興道路,讓村民充分享受了農村建設發展的成果。一方面,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鄧村村2010年村集體收入不足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5000元,但到2020年村集體總收入超過78.4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28000元,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都得到大幅提高,僅鄧村石屋精品酒店項目,村集體每年就可獲得土地房屋租金收入約40萬元。另一方面,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和周邊農副產品的銷售,村民可將自產的農特產品銷售給游客,獲得營業性收入。
今年3月,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發布了“關于公布首批旅游等級民宿名單的通知”,根據《旅游民宿等級劃分與評定》標準評定出的廣州首批9家等級民宿,增城區吾鄉石屋入選“紅棉三星精品民宿”。今年11月,吾鄉石屋被正式授牌。增城區通過鄉村民宿,充分挖掘‘民宿+旅游的潛力,讓鄉村旅游的魅力疊加,助推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正果鎮以鄉村美食經濟為媒,打造永不落幕美食節,2018年起舉辦廣州市鄉村美食匯,正果鄉村美食成為廣州鄉村美食的亮麗名片。林臺灣,正果鎮實施老街文旅小鎮微改造項目,并獲批國家AAA級風景區,引入近百家鄉村美食、農副產品銷售、文創店鋪,一年吸引游客超180萬人次。

增城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增城絲苗米為主導產業,在南崗村、山角村、朱村村建成規模3500 畝的5G 智慧稻場。高睿/ 攝
增城區培育粵菜廚師人才,在正果鎮打造廣州市粵菜師傅培訓室,由名廚名師團隊以“技能培訓+經營能力”模式培訓了2650人次,一大批本土粵菜廚師持證上崗、創業致富,例如劉灶城創辦了鯪魚世家品牌,以一人創業帶了全村養殖鯪魚、實現致富。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是新時代黨領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增城區堅持頭雁引領,以主責落實推動主業發展。據悉,該區選優配強“三農”戰線干部,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新一屆區黨政班子中有鎮街黨政正職經歷干部6名,占37.5%。2019年以來,選拔55名“老鄉鎮”干部、11名“五方面人員”進入鎮街領導班子,累計選拔任用“三農”戰線干部108人,從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第一書記中定向招錄2名鎮街公務員、5名事業編制人員,選派激勵干部在“三農”工作中擔當作為。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納入基層黨組織書記述職重要內容,壓實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責任。
同時,該區大力實施“頭雁”工程。把“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作為村(社區)“兩委”干部人選第一標準,以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優化鄉村振興干部隊伍。換屆后,全區大專以上學歷村(社區)“兩委”干部占比86.5%,比上一屆提升47.2%;村(社區)“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0.5歲,比上一屆減少5.9歲;35歲以下的村(社區)“兩委”干部685人,占30.2%,比上一屆提升19.8%。女性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37人,人數在廣州市排名第一。村(社)干部隊伍的學歷、年齡和性別結構得到明顯優化提升,為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該區選好用好“第一書記”,通過廣泛發動、單位推薦、綜合遴選等程序,嚴把第一書記人選的政治關、品行關、能力關、作風關、廉潔關。該區按照先行示范村、重點發展村、黨組織后進村等不同類型,對人選進行科學搭配、優化組合、統籌安排,努力發揮選派力量最大效能,讓第一書記選得準、下得去、沉得住。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增城區實施返鄉創業“燕歸巢”工程,鼓勵高端農業人才及有志青年積極返鄉創業,搭建鄧山青年返鄉創業孵化基地等創業就業平臺,孵化建設“鄧山山貨”農品館、鄧山茶館、鄧山書院等創業就業項目。目前打造的3個創業孵化基地累計進駐企業504家,帶動就業4425人,增城區低碳總部園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榮獲廣東省返鄉創業孵化基地稱號,成為廣州地區獲得省級授牌的2家基地之一。
培育高素質農民是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重要途徑。今年8月,增城區2021年高素質農民經營管理型培育班開班,共180人參加培訓。學員為正在從事,或有意愿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務農農民以及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者、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內容涵蓋農產品電子商務與營銷、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農業種養專業技術等實用農業技能知識。此次培訓旨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分層次、分類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服務增城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
增城區加大對新農人返鄉創業、支持鄉村振興的支持,讓新農人愿意返鄉、扎根鄉村、立業為民,激蕩青春、煥發風采。近年來,增城區新農人展示出了不俗的特長本領。劉淑芬是增城番石榴種植新一代“掌舵人”。記者了解到,劉淑芬大學畢業后,在外面打工做設計。2010年 ,她返鄉創業,最初只是為了解決周邊村民的銷路問題,沒想到,這一做就是十幾年。她用她學到的知識,通過整合土地資源,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所有農戶進行培訓,實施標準化種植,實現了番石榴的規?;N植,也提高了番石榴的品質。劉淑芬說:“我要把標準化做好,沒有標準化的話,產品上來就沒有商品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是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必須要自己先種植,種植出來作為示范了,才能帶動農戶種植。農戶過來觀看,我們來教他們怎么種植。”
新農人也展現出不一樣的情懷。“菜心王子”張文彬辭去白領工作,回到農村當起菜農,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當“新農民”的職業規劃,開設了綠聚來增城特產專賣店,還帶動了當地老百姓共同致富。2010年,張文彬辭職回到家鄉,成為了第一個規模化種植遲菜心的人,經過努力,從遲菜心種植面積從當初的100畝上升到600多畝,從前幾毛錢一斤的遲菜心被他賣到30元一斤,成功帶動了增城遲菜心產業的發展。他表示,希望能讓增城遲菜心這一國家地理標志性保護產品走出增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