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今年,高州市人民醫院榮登全國縣級醫院100強榜首,成為廣東省高水平醫院重點建設醫院,這是全省一盤棋的“衛生強省”戰略下高水平醫院首次布局縣域。如果說高州提前4年完成“大病不出縣”醫改目標實現了群眾看病不折騰的愿景,那么高水平醫院首次布局縣域則意味著醫院要進一步承擔起提供高水平健康保障的使命。高端人才作為破除縣域醫療水平難提高這一壁壘的關鍵,如何精準引進,通過打造更好的學科發展生態,構筑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高州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茂生為史偉教授頒發入職聘書。
圍繞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目標,在重點建設“高水平醫院”的關鍵時刻,醫院通過退休“洄流”下沉縣域引進高端醫學人才的探索得以實現、得到認可,拓寬了該院建強縣域優質醫療為山區群眾提供高水平健康保障貢獻力量的路徑,也讓和高州市人民醫院一樣的縣域醫院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同時,在當地政府簡政放權管理政策的給力加持,醫改示范縣的發展目標也比展望的更為清晰。
現今受聘為高州市人民醫院腎病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的史偉教授表示,把高端醫療技術帶到基層,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通過專家下沉在基層建隊伍、提水平,重點為基層打造一支堪比省城的“不走的高水平臨床人才隊伍”,才能長期惠及整個高州及周邊縣域的患者,希望更多專家下沉基層,提升縣域醫療水平,改變基層病人重病大病難求醫的現狀,共同致力為縣域群眾提供更公平可及的、高水平的健康保障。
“你說應該給什么治療?都有哪些方案?這些方案你選哪一個?為什么要這樣選?”這一連串的發問是高州市人民醫院腎病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史偉在查房過程中對隨行科室醫生的拷問,邊查、邊診、邊教是史偉提升該科室醫生診療水平的方法之一。這也是高州醫院積極吸引人才,打造高水平醫療團隊,按照我國醫改“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現狀的探索。

高州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茂生為史偉教授頒發入職聘書。
記者了解到,史偉原是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華腎臟病學會全國常委,廣東省血液凈化學會主任委員,退休后本可以去到待遇更高、生活條件更好的深圳等大城市繼續發揮余熱,但他卻選擇了高州市人民醫院。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分級診療制度不斷推進,縣域醫療機構逐漸承接起大量農村人口的接診任務。然而,在我國廣大的縣域,醫療水平應該如何提高?該提高到何種程度才能實現90%的病人看病不出縣?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近年來,高州醫院先試先行,將我國醫改目標設定為當前工作重點。
高州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茂生介紹,“醫療最大的公益是讓病人就近治好病還不折騰。”為切實滿足群眾就近獲取優質醫療資源的需要,該院不斷夯實醫療技術水平,打造醫療人才高地,吸引高層次人才從省城或沿海大城市、著名院校紛紛倒流而來。在重點建設高水平醫院的現階段,為破解縣域醫療“四缺”,醫院黨委再次創新引進專家級醫生的思路。頂尖專家到了60歲的退休年齡,他們不僅經驗豐富,同時也具備很強的戰斗力,他們愿意到基層來培養醫療隊伍,那就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好事。史偉便是在退休年齡,了解高州醫院情況后,在今年2月份辭職,3月1日入職高州市人民醫院。
這是一個敢為人先“溯流而上”到基層的不普通的選擇。《小康》記者問道為何選擇投身基層時,史偉道出從廣州轉戰高州的初衷:“我一個人能夠惠及的病人是少數的,也是不能長期持續的。但是下沉在基層建隊伍、提水平,重點為基層打造一支堪比省城的‘不走的高水平臨床人才隊伍’,就可以長期惠及整個高州及周邊縣域的腎臟病患者,這是最有意義的。”
退休年齡再次“披褂上陣”,只是“陣地”從環境優越的省城轉到了近四百公里外的山區縣高州。山區縣級三甲醫院、建設省高水平醫院的高州市人民醫院,迫切需要這樣的骨干專家、集大成者,托舉學科能力建設、人才培養,進一步增強“大病不出縣”的能力保障,系統造福高州縣域一百多萬群眾和周邊地區百姓的健康。史偉選擇高州醫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里的實力與平臺讓這份意義更能凸顯,無論在規模上還是硬件配置上,“同臺競技”之下,高州市人民醫院綜合服務水平“領跑”大部分地市級醫院,甚至堪比內地一些省城醫院水平。記者了解到,該院重點推進高水平醫院“1+6+6+1”建設,其中腎病中心是六大中心之一,為目前粵西地區規模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立足高州市人民醫院病源優勢,依托對疑難雜癥的產學研結合,史偉的入職,切實增強了攻堅臨床疑難問題、做強專科的核心力量。
高州醫院之所以有如此實力,跟醫院致力于營造高端人才外引內生的“強磁場”有關。史偉作為國家級專家,他深知培養一個人才的不易。他告訴記者,一個醫學院學生畢業后,要成為主任醫師最少要15年,如果是讀研究生做科研學術研究方向的,職稱之路哪怕非常順利,到主任醫師至少需要18年。
醫生這個職業,需要不斷積累、進步,真正做到學到老活到老。在高州醫院就職的半年多的時間里,史偉總結發現,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有的配置高州醫院基本齊全,如果把醫生的臨床水平提上來,在縣級醫院現有的設備和輔助科室,幾乎有95%的病是可以在縣級醫院完成治療的,影響縣域醫療水平的關鍵在“人”。拋開科研不講,臨床醫療的水平是可以提高到很高水平的。”史偉說。
高州醫院不僅加強人才內部培養,同時還實施高端人才“外引”,僅去年在該院就招錄博士研究生9人、碩士研究生27人,如今這個山區縣醫院形成在職博士20人、碩士128人、高級職稱442人的醫療人才高地。
隨著專業技術的提升,高州市人民醫院的門診量和住院量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經過多年的做強技術,辦“大病不出縣”的平價三甲醫院,該醫院每年吸引全國23個省(自治區)的病人前來就醫,醫院年門診量從2013年的93.7萬人次增長到2020年的130萬人次,增長38.7%;醫院年住院量從2013年的8.2萬人次增長到2020年的11萬人次,增長34%。2020年出院病人當中41%來自高州市外,復雜疑難病例(CD型病例)占出院量77%,高難度大手術(Ⅲ、Ⅳ級手術)占手術總量52.1%。在高州市人民醫院強力拉動下,高州從2016年以來連續5年縣域內住院率達到95%,提前4年實現了“大病不出縣”的國家醫改目標。
近日,《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2020~2021)發布,作為廣東省“大病不出縣”的“高州醫改樣本”,高州市人民醫院榮登全國縣級醫院100強榜首,也是全國10強中唯一來自廣東的醫院。在日前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發布的《2020年廣東省DRG住院醫療服務綜合評價分析報告》中,高州市人民醫院再次備受關注,其DRG能力指數在全省131家三級綜合醫院排名第18,是進入全省前20名的唯一縣域醫院,也是粵西地區進入全省前20名的僅有兩家醫院之一。在醫療服務效率上,高州更是位居全省排名第6,高性價比的優勢凸顯,增強了群眾獲得感。
醫院獲評三甲醫院,榮獲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全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示范醫院等榮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2018年度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真抓實干成效明顯予激勵支持的全國21個地方名單,高州市為廣東省唯一上榜。
縣域基層作為“健康中國”的主戰場,基層是最貼近老百姓、最需要醫療人才的地方,影響縣域醫療水平的關鍵就在“人”,國務院對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更是把人才技術放到更高的位置。響應國家的號召,史偉到了健康中國戰略落地最需要的縣域去,這是人才層面的醫療優質資源下沉,滿足了縣域重大疾病臨床需求的導向。“但是縣域醫療水平的提升,只有我一個人是不夠的,要有很多很多的教授都想到基層去才行,希望越來越多專家能在基層待幾年,帶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醫療隊伍。”史偉說。同時也希望國家有相應的制度,將部分可調配的醫療資源特別是專家資源傾斜到縣域,讓群眾就近治好病不再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