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婷


如今,學習工作場景中,借助PPT進行課程作業展示、畢業論文答辯、職位競選演說等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制作的PPT常常會有如下問題:文檔條理不清晰,沒有明確的邏輯架構;頁面內容難以理解,重點不突出,內容沒有層次;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文獻研究和實踐探索,希望通過XMind、iSlide等輔助軟件工具的助力,讓學生制作的PPT文檔能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地呈現出要表達的內容。
本文以PPT演示文稿設計為例,梳理出從思維水平層面培養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三個策略。
一、運用金字塔原理,結構化梳理邏輯架構
金字塔原理是先亮明中心結論,再進行分論點闡述,自上而下、條理清晰,直到每一個分論點及其子論點都被解釋清楚。金字塔原理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邏輯結構并提煉重點,并具有四大原則: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見下圖)
1.結論先行
先提出總結性思想,把中心結論拋出來,再自上而下地表達,闡述支撐結論的觀點。結論先行會減輕觀看者理解和分析信息的負擔。
2.以上統下
表達內容時要先主要、后次要,先全局、后具體,先總結、后論述,先論點、后論據,先結果、后原因。
3.歸類分組
設計PPT時,需要將具有共性的信息進行歸納和分組,有效減少信息點,讓受眾在接收信息時不會陷入思維混亂中。
金字塔結構中的內容有向上、向下、橫向三種形式的關聯??v向來看,處在同一層級的內容為上一級內容提供支撐說明,而上一級內容則是對這一組內容的概括總結;橫向來看,同組內容屬于同一邏輯范疇。
4.邏輯遞進
列入同一組的信息必須遵循某種邏輯順序,如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進行組織,按事情的重要性程度進行組織,等等。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安排內容,有助于觀眾理解和記憶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
二、根據思維導圖,全局化搭建PPT結構
PPT是一個視覺化呈現、結構化表達的工具,PPT設計應該做到簡單、直接、有效地傳遞信息。學生可以借助可視化梳理思維的軟件,運用思維導圖輕松地實現思維具象化,理清思維之后,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呈現給觀眾。
按照金字塔原理將內容梳理成思維導圖,也就創建出了PPT文檔的結構大綱,接下來就要把思維導圖落地為PPT的結構設計。一份PPT文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開始制作之前,學生需要先對文檔進行全局化的設定,將字體、色彩、頁面進行統一和規范,這樣在提升制作效率的同時,也能提高專業性。
三、依據邏輯關系,圖示化設計文字內容
圖示化表達是將抽象的文字內容直觀呈現的有效方法。安裝iSlide工具后,學生能從資源庫海量的圖示庫中,根據數量級和邏輯關系篩選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圖示直接加以應用,大大減輕了工作量。圖示化表達的過程簡要總結為以下三步。
1.梳理內容數量級,確定主次信息
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梳理是PPT設計之前必不可少的步驟,要完成文本語言到圖示語言的轉化,就必須對文字內容進行理解和消化。將文字條分縷析地羅列出來,讓每一個觀點獨立呈現,然后確定所要表達信息的主次關系,這樣PPT設計才能被觀眾更加輕松地解讀。
2.判斷邏輯關系,設計版式布局
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是設計PPT版式布局的依據,恰當、合理的邏輯有助于加強幻燈片的可視化程度,同時也能降低觀眾理解PPT內容的難度。確定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靈活運用多種邏輯圖示語言,根據數量級和邏輯關系進行版式布局,能更精準地表達所要呈現的觀點。
3.補充視覺素材,優化美觀度
只有文字信息不足以形象地表達和傳遞信息,iSlide工具提供了案例庫、主題庫、色彩庫、圖表庫、圖標庫等足夠豐富的各類素材資源,學生可以方便地一鍵插入和替換素材。此外,學生還需設置色彩,搭配圖標、圖片等視覺素材,借此豐富幻燈片的表現力,完成最終設計。
教師通過綜合應用金字塔原理結構化梳理邏輯框架、用思維導圖全局化搭建PPT架構、依據邏輯關系圖示化設計文字內容等相關策略,能有效提高學生在數字化學習與創新過程中的思維品質,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