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舒雯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顧名思義,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來實現學習目標。如何做一名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既切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又兼顧課堂上語文知識的形成,讓學生主動適應環境甚至樂于處于這個環境,愛上小學語文課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莫過于在課堂本身花時間、用心思。精心備課,結合語文課堂內容,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的天性就是充滿好奇與求知欲,只要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動機,就能變被迫接受為主動參與,在自主和諧的環境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造出情境,促使學生自主地開始課堂學習呢?我將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歷,同大家一起探討。
一、情境引領,激趣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學語文課,往往需要從課堂導入開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巧妙的導入環節有利于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以部編版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楊氏之子》一課為例,我以一個故事“石學士,瓦學士”創設情境,導入本課的學習。教學中,一體機的使用也為情境的創設提供了一個更加高效的平臺。當我以動畫的形式邊播放卡通漫畫,邊講述大學士石延年用幽默化解尷尬的故事時,幽默的卡通形象、豐富趣味的語言讓講臺下的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化身為圍繞在石學士身邊看熱鬧的老百姓。故事牽引著學生的心理曲線,跟隨著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他們時而為大學士從馬上跌落而感到羞惱,時而又為因牽馬不力導致大學士跌落的馬夫感到心驚。我也結合了故事營造的情境,向學生提出許多小問題,引導學生用常人思維來看待問題,再反觀石延年是如何說、如何做的。答案揭曉,學生們從石延年這個人物身上充分感受到了莎士比亞說過的“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閃現”。
形象直觀的動畫,契合主題的故事,給了我的課堂一個好的開始,讓學生在課堂伊始就感受到“幽默和風趣”的魅力。這樣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揭示該單元一個重要的語文要素。
二、設疑提問,深入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在一節小學語文課上,當學生會主動舉手問“是什么”“為什么”或者“怎樣做”的時候,我想這無疑就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了。學生是在提問中啟動思維,化被動為主動的,教師引導學生提出與課堂探究的問題相關的疑問,其實是在幫助學生自己動手,一步一步接近課堂的本質。
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第二課時的時候,為了達成“通過研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感悟五壯士身上的英雄氣概”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結合情節,自主提問,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為學生指明方向,采用“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辦法,主要探究五壯士誘敵上山、痛擊敵人、英勇跳崖這三個重要的故事情節。我先讓學生讀“誘敵上山”的課文內容,并思考:“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已經完成了,接下來五壯士應該考慮什么問題了?”有學生答:“該考慮我們自己了,我們接下來該去哪兒?”我繼續引導:“此刻擺在五壯士面前的有幾條路呢?”學生繼續答:“兩條,可我們該走哪一條?”在思維的碰撞下,學生們被帶入了五壯士生死抉擇的情緒之中。有學生舉手發表意見:“假如選擇跟上大部隊,追兵可能很快就追上來,而且是更大規模的追兵,那么剛剛成功轉移的大部隊可能又要陷入危險之中?!笔艿竭@位學生的啟發,更多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一個選擇意味著緊跟其后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英勇的五壯士最終誘敵上山是必然發生的。當五壯士到達棋盤陀頂峰,便再無退路,這也意味著,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犧牲。
提問作引,情境深入,學生一下子就領會到了五壯士的選擇其實就是犧牲自己、保全大家。五壯士舍己為人、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一下子活了起來。
學生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我們要鼓勵學生多多發問,把這些問題當作不可或缺的階梯,引導他們走上更寬廣的教育之路。
三、植根情境,想象發散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必S富的想象力是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我就是通過營造和創設情境來對學生的文學想象力進行適時引導的。我使用多媒體教學,配合慢節奏的音樂,將老舍先生筆下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化作一幅浪漫的“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國畫畫卷。音樂、視頻的播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學生置身于情境的美好感受中,身心十分放松。在享受了草原的馳騁灑脫、祝酒伴歌之后,老舍先生一行人終于到了要和蒙古族同胞說再見的時候了。依托課文最后一小節的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我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他們在何時何處話別?來送行的會是哪些人?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沉浸在剛才的情境中還無法抽離出來,加上我的意圖很明確,他們自然而然地能夠從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角度考慮,發散思維,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豐富細膩而又感人至深的《深情送別圖》,再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送別,是許多學生都有過的一種實際生活體驗。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生更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他們有的從送別的人物出發:頭戴尖尖的帽子的鄂溫克族姑娘可能會臨別贈舞;熱情敬酒的蒙古族小伙可能會端來風干的牛羊肉、自家釀的奶酒讓客人帶回去;蒙古族老者雖然和老舍先生語言不通,但他伸出的久久握住不愿松開的雙手始終是熱的,那種熱情友好不需要語言描述;可能還有蒙古族的小朋友來送別,他們會邀請人們下次再去玩……學生們思路開闊,原本讓人犯難的課后習題小練筆,如今也能輕松自如地揮灑了??梢?,良好的課堂情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現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文學的意境也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欣賞。
著名語文教育家王崧舟說:“沒有美,語文空無一物。”語文課堂注重創設情境,就是將情境變成學生吸收知識、培養能力、遷移發散并最終實現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如何設計更好、更有效的學習情境,真正從關注教師“教”的活動轉向學生“學”的活動,實現寓教于樂,是值得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為之不懈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