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
長沙市開福區高源小學的“源文化”種植融合課程,能讓學生在無形中獲得知識、提升技能。這一課程,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培養了學科核心素養。
一、開“源”,因地制宜建設種植基地
長沙市開福區高源小學開辟田徑場跑道周邊三面土地作為種植基地,建成菜園、花園和果園。采取分區承包的形式,由班級負責日常管理與養護。各班根據季節更替提交承包申請,不同的季節,學生學習不同的種植知識,提升動手實踐能力,享受別樣的收獲樂趣。
二、多“源”,構建七大種植課程體系
為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勞動的魅力和樂趣,學校教師團隊對種植課程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通過融合式整合,挖掘學科內在的邏輯關聯,發揮學科核心素養育人的功能。
學校以“知事之源起,守物之本源”為課程理念,結合語文、音樂、科學、美術、綜合實踐等學科,開發技能課,如“源”創妙品美術課、思“源”環境保護課、“源”遠流長詩詞課、“源”來很美工藝課、高歌同“源”音樂會等校本課程,通過多課程融合滲透勞動教育,讓學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文化美。
三、探“源”,融合多元種植實踐活動
在“源文化”種植融合課程統領下,學校各班級開展了系列主題活動,延伸了教育外沿,拓寬了教育空間,充分發揮了勞動實踐育人功能。
社會實踐——打造勞動育人新課堂。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學校在進行研學旅行、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項目設計時,全面滲透勞動教育理念。每學期學校會組織學生到農耕研學基地開展活動,依托農場分批開展校外勞動周活動。學生在勞動周中要過兩關,一是生活自理關,二是勞動鍛煉關,讓學生們通過親身體驗勞動的快樂,發現勞動的價值。
家校合作——創建勞動育人新模式。為避免勞動教育“5+2=0”的尷尬狀況,學校將校園勞動教育和家庭勞動相銜接,開設內務整理、親子合作等勞動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勞動。讓學生們在親子活動中,學會勞動,熱愛勞動。
活動拓展——創新勞動育人新天地。在勞動實踐基地建設中,各班級還自發開展了多種主題活動。比如,“我是種植小能手”經驗交流,在基地花園建設中,各班選定一種花卉作為班花,在承包的花圃內種植,學習并秉持該種花卉的內涵文化,比如梅花的堅貞不屈、菊花的淡雅脫俗;還有的班級將勞動教育寓于特色社團活動中,組建美食社、手工坊DIY、快樂小農夫、小小志愿者等社團,開展多樣的社團活動。學生們不僅僅鍛煉了肢體的靈活,還迸發了創新思維,開拓了創新空間。
在“源文化”種植融合課程中,教師從課程的執行者變為課程的創造者,家長積極參與,實現了家校融合課程建設。今后,長沙市開福區高源小學將繼續開創勞動教育新形式、新方法,持續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機制,讓勞動教育在高源小學每一片教育的土壤中、每一顆稚嫩的童心里穩穩扎根,漸漸生長。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學會“十三五”教研重點課題“現代化學校品質提升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