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游


如今,不論是渠道的數量、種類還是交易結構都發生了變化,而這里面不變的因素有哪些?
1.渠道的首尾沒有變化,都是從品牌商到消費者;
2.已有渠道沒有消亡,新渠道在不斷地增加;
3.渠道在細分,2C渠道在增長,但是主次地位沒有發生大變化;
4.無論何時渠道都是人來推動的,無法實現自動化。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渠道核心競爭力沒有改變的因素是,從品牌商觸達消費者的過程中一直是高效率取代低效率,低成本取代高成本,規模化取代局部化,消費者觸達多元化取代單一化。
人為因素便是供應鏈利益的分配機制下,各層級人員主觀能動性的高者取代低者。接下來我們逐個來分析。
什么是渠道效率的高低?
舉例:品牌商推出一個新品,高效率的企業在一個月之內即讓新品的靶向渠道、靶向網點遍地開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觸達目標消費者,效率低的企業拖拖拉拉半年不達標。
這里面有5個問題:
1.品牌商的渠道梳理工作是否做到位了,是將自己的渠道做出清晰的畫像,還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出來新品亂撒網。要知道鋪出去的貨因為動銷而回調是渠道效率的最大殺手。
2.品牌商是否對自己的網點等級進行優化,既可以按照進貨活躍度劃分,也可以按照單位時間的銷量劃分,等等。
3.新品的目標消費者定義是否精準,與之匹配的渠道供應鏈是否暢通?例如經銷商不配合新品推廣,這就說明你的渠道在區域第一站就卡殼了。
4.渠道效率一定要注意“靶向”這個關鍵詞,只有“靶向”了,才能使產品和渠道、網點、目標人群相匹配,這是渠道效率的核心。
5.渠道的最后一米便是產品動銷,是否做到了BC一體化,運營C端,賦能B端,有人想買,有人愿賣。
總結:企業如何檢驗自己的渠道效率,教大家一個簡單的辦法。推出新品時,搞一個靶向網點鋪貨PK,規定好網點的屬性、首次進貨量、陳列要求、進貨SKU,看看完成定量指標時每個市場的耗時情況,落后的區域就要整改。
渠道效率是品牌商核心競爭力之一,它可以很好地反饋出品牌商把控市場的機動能力。
什么是渠道成本的高低?
舉例:同樣的一車貨,經銷商A完成消費者觸達需要花1000元,經銷商B完成消費者觸達需要花800元,那么經銷商B的渠道成本就比經銷商A要低,這里面也有幾個問題:
1.渠道費用的聚焦問題。
例如:企業支持0.5元/件的渠道費用,經銷商A將0.5元花到了渠道商,經銷商B將0.5元花到了人員激勵,對于渠道商來說0.5元價值不大,進貨10件和5件利益點差別不大,激發不了進貨的愿望。
而對于地推人員,所有終端店銷售量的匯集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工作激情高漲,溝通更加高效,效果顯而易見。
2.渠道精準鋪貨問題。
例如:經銷商A鋪出去100個網點,有40個不能動銷,需要回調,經銷商B鋪出去100個網點,只有5個需要回調,一個來回就會讓渠道成本大幅提升。
3.渠道扁平化的問題。
例如:經銷商A鋪貨是經過分銷商、批發商、網點觸達消費者,經銷商B是直營終端,多一個環節便多一份分潤,成本自然提高。
4.渠道服務問題。
業務人員拜訪每一家網點,都是有成本的。例如:業務員一天工資100元,拜訪20家網點,折合每一個5元。
這5元花得值不值,衡量因素便是網點產出,所以要把這5元盡可能地花在高產出網點上,低產出網點可以由批發商以“捎帶”的形式服務。
5.線路規劃問題。
合理的線路規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配送成本,提高團隊的人效。
總結:之所以很多企業現在都要廢除“人海戰術”,并不是“人海戰術”沒有價值,而是企業想尋求一種低成本的渠道模式取代“人海戰術”。
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力成本將是企業最大的成本支出。渠道覆蓋成本也是品牌商核心競爭力之一,它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廠商的贏利能力,也可以很好地反饋出品牌商市場費效的把控能力。
什么是渠道的規模化?
舉例:經銷商觸達消費者先是傳統渠道觸達,接著打通了分銷商渠道和現代渠道,然后加入了B2B、社區團購、O2O到家模式,最后上馬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等。
消費者由單一渠道觸達到全渠道觸達便是渠道規模化的過程,只有渠道規模化觸達,才能擊潰“油鹽不進”的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最后防線。
這里面也有5個問題:
1.渠道規模化不是目的。
廠商不是為了規模化而規模化,規模化的目的是更全面、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觸達消費者,這個度要把握好。
2.線上拓展注意價格體系沖突。
拓展是增量,而不是影響存量,常見的運營辦法是:線上線下不同容量或不同產品,或者線上做價格錨定以及內容種草,線下做流量變現等。
3.拓展要有優先順序。
要結合產品的屬性、區域市場的競爭格局、渠道的品類份額、渠道的品牌建設和利潤空間等,先易后難,先大市場容量后小市場容量,先大利潤空間后小利潤空間。
4.成敗的衡量指標只有兩個。
業務是否增量?組織是否增效?如果這兩個回答都是否定的,說明這個渠道拓展已經違背了高效率、低成本的覆蓋原則。
5.注意優勝劣汰。
那些高成本、低效率的渠道要果斷放棄或者由其他機構服務,要集中精力做好優質渠道。
總結:常見的渠道模式不外乎四種。
a.傳統渠道:品牌商—經銷商—網點—消費者;
b.社交渠道:品牌商—KOC—社群—消費者;
c.電商渠道:品牌商—KOL—平臺—消費者;
d.AI渠道:品牌商—內容種草—算法推送—消費者。
信息時代下的人、貨、場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消費習慣變得更加隨時隨意。
所以渠道規模化可以更好地觸達消費者全場景、全渠道、全天候、全品類、自由滿足的消費需求,品牌商由被動銷售變為主動銷售,消費者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產品就出現在哪里。
渠道規模化也是品牌商核心競爭力之一,它可以有效提高廠商經營用戶關系的能力。
什么是消費者觸達的多元化?
舉例:家里沒有大米了,十年前去糧油店、超市等線下實體店購買,現在可能還在原有渠道購買,可能在天貓和京東超市購買,可能在抖音直播中購買,可能在大V或某個朋友推薦下購買。
購買方式開始多元化,所以品牌商就要做到消費者觸達的多元化,來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常見的觸達方式有以下幾種:
1.被動觸達。
無論是電子貨架還是實體貨架,通過貨架位置的布建要素吸引消費者,觸達的核心是如何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
2.媒介觸達。
通過本地抖音號、公眾號、地方公交車廣告、電梯廣告等將品牌或者產品信息傳遞給目標消費者,觸達的核心是內容或者品牌故事。
3.推薦觸達。
KOC推薦、賣場導購推薦、特殊人群推薦(醫生、老師等)、朋友圈推薦等,觸達的核心是產品體驗分享,包括功能、效果等。
4.主動觸達。
消費者通過搜索、尋找等方式找到產品,觸達的核心是消費者品牌理念、產品特征等,消費者灌輸教育要做到位。
總結:觸達的核心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品牌理念或者產品信息精準地傳達給目標消費者,讓其隨時可以想到、看到、買到自己的產品。
多元化的消費者觸達也是品牌商核心競爭力之一,它是渠道末端最后一米,也是檢核渠道成功與否的最關鍵一環。
寫到最后:
渠道的描述結束后,我們總結一下品牌商運營的“三力”問題。
1.產品力:高品質低價格,總成本領先,差異化,聚焦,重塑賣點;
2.渠道力:規模化,低成本,高效率,多元化地觸達消費者;
3.品牌力:內容營銷,品牌故事,傳播模式。
一個品牌的成功離不開“三力”的相互匹配,這三塊要同時入手,貫穿于日常的經營過程,只有這樣,企業方可在存量市場中保持良好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