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月 潘瑩 許云清 郭志旺
摘 要:鄉村醫生是廣大農村地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是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鄉村醫生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已然成為制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鄉村醫生崗位吸引力是穩定和發展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鄉村醫生;崗位吸引力;衛生政策
鄉村醫生隊伍是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的“網底”,更是貧困人口的健康“守門人”[1],在加快補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短板,守衛廣大農村居民身體健康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成效顯著,但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健康中國”行動的持續推進,鄉村醫生的職業水平已經不能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鄉村醫生隊伍存在數量不足、年齡結構老化、學歷偏低、服務水平不高、職業認同感低下、繼續教育有待加強、執業(助理)醫生少、后繼乏人等問題[2-3],鄉村醫生隊伍建設亟待提高,提升鄉村醫生崗位吸引力變得尤為重要。
一、鄉村醫生隊伍現狀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村衛生室人員144.55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3.55萬人、鄉村醫生79.21萬人,平均每村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1.58人,每千農村人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0.91;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村衛生室人員144.77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0.99萬人、鄉村醫生96.25萬人,平均每村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1.78人,每千農村人口鄉村醫生和衛生員數1.07。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19年執業(助理)醫師人員只占到村衛生室人員總數的30.1%;2019年相比2015年全國村衛生室人員數減少0.22萬人,人員數量少且呈下降趨勢;2019年相比2015年全國鄉村醫生數減少17.04萬人,鄉村醫生流失嚴重。此外,截至2019年年底,鄉村醫生35歲以下的僅占4.9%、55歲以上占比37.7%,人員老齡化嚴重;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的僅為7.0%,學歷偏低。這與《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要求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原則上按照每千服務人口不少于1名的標準配備鄉村醫生,每所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和《全國鄉村醫生教育規劃(2011-2020年)》中要求的“到2020年,大多數鄉村醫生具有中職(中專)及以上學歷,其中高職(專科)及以上學歷者占相當比例;鄉村醫生力爭總體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基本實現鄉村醫生隊伍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的目標相差甚遠。
二、相關政策文件
鄉村醫生的地位隨著醫改的深入不斷提高,國家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基層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鄉村醫生的待遇和保障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促進了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發展。目前國家出臺的有關鄉村醫生的政策文本,多圍繞加大鄉村醫生培養培訓力度、提高鄉村醫生福利待遇、保障鄉村醫生合法權益、拓寬鄉村醫生發展空間等方面增強鄉村醫生的崗位吸引力(詳見表1)。
三、提高鄉村醫生崗位吸引力的幾點建議
(一)定向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拓寬鄉村醫生職業發展前景
在高等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中設置鄉村醫生培養方向,以鄉村醫生崗位需要為引領,重構課程體系[4],簽訂服務協議,對工作期滿、表現優異的鄉村醫生優先聘用到鄉鎮衛生院或縣、市級醫院,消除鄉村醫生執業障礙,打通職業通道。明確鄉村醫生的人事管理,形成“縣管、鄉聘、村用”的用人制度,不斷充實鄉村醫生隊伍,健全晉升機制,職稱晉升政策進一步傾斜,完善職業規劃,建立鄉村醫生成長成材長效發展機制,提升鄉村醫生的工作滿意度和積極性。
(二)加強鄉村醫生繼續教育,持續提升崗位勝任力
依托醫科院校及省、市、縣級醫院的師資力量,全面推進產教融合和校院合作,對鄉村醫生采取線上線下培訓、臨床進修、病例研討、對口支援、駐村幫扶等多種方式,持續提升鄉村醫生的執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幫助鄉村醫生順利通過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培養“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管、慢病善管”的鄉村全科醫學人才[4],提升鄉村醫生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三)加強制度保障,優化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
對鄉村醫生培養和聘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依托鄉村衛生一體化,強化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實現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標準統一、制度并軌的政策目標[5],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配齊基本醫療所需相關設備,加強頂層設計,形成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激勵機制,完善鄉村醫生待遇保障制度和補償機制,參考大學生村官或鄉村教師的工資水平,調整鄉村醫生的薪酬結構,提高鄉村醫生的工資收入、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公積金等各種福利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鄉村醫生醫療風險保障機制,提升鄉村醫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四)弘揚奉獻精神,加強扎根基層、服務基層思想教育
加大對鄉村醫生的表彰力度和政策支持,大力弘揚鄉村醫生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奉獻精神,完善醫學生思想教育體系,將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精神融入到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培養中,加強其職業認同教育,強化其服務基層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增強本土化培養學生扎根基層、服務農村的自覺性和堅定性[6],增強醫學生奉獻基層的使命感,提高醫學生畢業后從事鄉村醫生工作的穩定性,形成全社會關心、尊重鄉村醫生的良好風尚,增強鄉村醫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參考文獻:
[1]張艷春,寇玉霞,秦江梅,等.我國基層健康扶貧政策進展、典型經驗與啟示[J].衛生軟科學,2021,35(08):3-7.
[2]李耀華,趙金香.健康中國視域下鄉村醫生隊伍現狀與建設策略[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15):11-15.
[3]班小輝,周靈犀,張小簡,等.鄉村醫生參與疫情防控的功能、困境與制度回應[J].長江論壇,2021(03):73-80.
[4]謝瑞瑾,桂亮,程進,等.新時代鄉村醫生地位、作用及培養培訓模式探討[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21,41(01):22-26+32.
[5]楊曉婷,廖睿力,畢怡琳.“目標偏差”與“工具偏差”:鄉村醫生長效發展機制探究[J].中國農村觀察,2021(04):90-106.
[6]黃鐵牛,吳儀,劉三妹,等.鄉村醫生本土化人才培養學生職業認同調查和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8,32(09):19-20+23.
基金項目: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我省鄉村醫生崗位勝任力的現狀研究及對策建議”(項目編號:JRSHZ-2021-02096);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北省鄉村醫生角色定位與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HB21RK006)
(作者單位:河北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