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
摘 要:日本鰻鱺,肉質鮮美、口感細嫩、富含脂肪和蛋白質,屬于高級食用魚類,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市場銷量極好。但是隨著市場對鰻鱺需求量的增大,漁民過度捕撈鰻鱺苗,加之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環境污染嚴重,嚴重阻礙了鰻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日本鰻鱺循環水養殖技術成為鰻鱺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日本鰻鱺;養殖;發展史
日本由于土地資源比較匱乏,鰻線的價格昂貴,傳統的鰻鱺養殖方式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在現代的養鰻業中,開發了諸多的精養模式,其中日本鰻鱺循環水養殖技術憑借其自身的優勢,深受鰻魚養殖者的歡迎。日本鰻鱺循環水養殖技術最大的優點是能夠進行高密度的鰻苗培育,而且養殖環境是循環的水系統,水資源可循環利用,大大節約了水資源,增加了單位水體的出苗率,提高了鰻鱺的養殖量,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經濟收益。
一、養殖設備
選擇循環水養殖技術的關鍵因素是養殖設備的配備。養殖場的選址很重要,需要選擇通風性好、遠離污染源且交通便利的地區,方便鰻鱺的養殖和運輸。養殖場的面積要根據鰻鱺的養殖數量而定,不同規格的鰻鱺要分開養殖,因此要準備多個養鰻池。通常,一般規模的養殖場要配備2個飼養鰻魚苗的池子、2個飼養小規模鰻魚的池子、2個飼養中等規格鰻魚的池子、3個飼養商品規格鰻魚的池子以及2個備用池。為了方便池水的循環,養鰻池的形狀最好修建成八角形狀。水泥是修建鰻魚池的最佳材料,因為水泥池耐用、不易磨損,方便實用。如果養殖資金有限,可以考慮選用聚乙烯膜池;或者池壁用水泥修筑、池底用泥底;或者選擇傳統掘泥建塘的方式。
不同類型的養鰻池規格不一樣,其規格大小根據鰻鱺的大小逐級增大。飼養鰻魚苗的池子面積一般是30~40平方米,深度50~60厘米;飼養小規模鰻魚的池子面積一般是100~150平方米,深度與飼養鰻魚苗的池深一樣;飼養中等規格鰻魚和大規模鰻魚池子的深度是一樣的,都是90厘米左右,不過面積則不同,飼養大規模鰻魚的池子面積一般是200~300平方米,飼養中規模鰻魚的池面積一般是150~200平方米。
養鰻池的供水系統按照養殖場的條件來配置。一般情況下,供水量是鰻魚池總體積的5%~400%,若條件允許,盡量選擇配置高的供水系統。供水系統的水體大多選擇地下水,因為地下水的水質比較穩定。養鰻池的最佳水溫是25~28℃。為了促進幼鰻生長發育,養殖者會用鍋爐給池水加熱,以維持水溫;或者將養鰻池修建在溫室中,以便更好地調節溫度,給鰻鱺營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
鰻鱺不能受到強光的照射,所以當陽光光線太強時,要采取遮陰措施,可以將養殖場的門窗遮擋住,給鰻鱺提供光線較暗的生存空間。
二、養殖技術
鰻鱺的培育養殖關鍵因素在于飼料的選擇和投喂,選擇正確的飼料進行喂養,有助于提高鰻鱺的存活率,增加鰻鱺的產量,增加經濟效益。
(一)飼料處理
鰻鱺的飼料通常選擇紅蟲,因為紅蟲含有豐富的營養,基本上能滿足鰻鱺的日常營養需求。在選購紅蟲時,需要選擇正規的廠家,確保紅蟲的質量。為了給鰻鱺提供更優質的食材,購進的紅蟲需要先進行處理。
第一,把紅蟲用流水暫養一天,其間要不斷地進行耙洗,頻率是2次/小時,主要是為了防止紅蟲結塊而出現缺氧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第二,投喂的紅蟲還需要經過兩次以上的壓爬處理,之后把經壓爬處理后的紅蟲放入循環水桶中養殖。
第三,在準備投喂的前1個小時,需要把海水注入循環水桶中,鹽度控制在5%左右,并且加入2.5%五倍子,對紅蟲進行消毒處理。
第四,在準備投喂時,需要撈起紅蟲,并用水清洗干凈、濾干,為了增加鰻鱺的營養,可以加入適量的鰻魚多維,均勻混合后方可進行投喂。
(二)飼料投喂
鰻鱺的喂養通常是一日三餐,早晚可以適量加入鰻魚多維,以加強營養,促進鰻鱺的生長發育,提高鰻鱺的抗病能力。鰻鱺的投喂量要根據當天鰻鱺的攝食情況、水溫以及天氣情況等多種因素進行合理的調整,養殖戶要仔細觀察鰻鱺的攝食情況。投喂的飼料量不能過多,最佳狀態是半小時內鰻鱺能消耗所有的餌料,并且投喂之后要做好相關情況的記錄,方便后期的跟蹤監測。鰻鱺的不同生長階段,需要的營養成分有所不同,養殖戶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補充,如幼鰻階段需要適當補充鈣和磷。
三、養殖管理
(一)鰻鱺病害防治
人工培育給鰻鱺創造了優質的生長環境,因此在培育鰻魚苗期間很少有病害發生,最常見的是擬指環蟲病。擬指環蟲會寄生在鰻鱺的鰓中,致鰻鱺呼吸困難,阻礙幼鰻的進食,影響幼鰻的生長發育。幼鰻會感染擬指環蟲病,主要是由于沒有徹底消除紅蟲而導致的。擬指環蟲病的防治方法比較簡單,可選用比硅酮等藥物喂養鰻鱺。另外,由于擬指環蟲會因為環境不適離開鰻鱺的鰓部,因此可以向養鰻池注入海水,適當控制育苗池水的鹽度,從而有效地防治擬指環蟲。在現代鰻鱺養殖業中,鰻鱺養殖場的選址會選擇在海邊,適當將海水引入到養殖池中,借助海水防治鰻鱺因在淡水中所引發的病害。
除了擬指環蟲病,鰻鱺另外一種常見的病害是彩病毒病,這種病害主要是鰻鱺受到日本鰻虹彩病毒、歐洲鰻病毒等病毒的感染。一旦感染,通常會出現鰻魚身體變黑,沒有力氣游動,有時還會出血,鰓部會有黑褐色的顆粒出現。感染后期,鰻鱺的內臟器官會逐漸褪色,脾臟出現腫大,嚴重時會死亡。彩病毒病常發生在水溫20~25℃時,所以防治的最佳方式是控制養鰻池的水溫,盡量將水溫維持在25~28℃,可以適當用鍋爐給池水加熱,提高水體的溫度。
(二)對水體進行監測
鰻鱺的生存對水溫的要求很高,因此要對養鰻池的水溫進行控制。適合鰻鱺的最佳生長水溫是25~28℃。在對池塘水溫進行監測時,推薦使用聲學法溫度場檢測技術。這種技術較為先進,是一種基于層析成像、非接觸溫度場測量的技術,可以提高池塘中水溫檢測的準確度,能及時發現水溫的變化,比起熱點溫度測量更加精準有效,可隨時掌控水溫、適時調節水溫,給鰻鱺創造最佳的水溫環境。
除需監測養鰻池的水溫外,還要監測池中的水質,水質的好壞也會影響鰻鱺的生長發育。監測養鰻池的水質,本質上就是監測池中的氨氮容量。池塘中含氨氮的濃度不宜過高,否則會影響水中的含氧量,不利于鰻鱺的生存。一旦池中氨氮含量過高,易導致鰻鱺缺氧死亡。所以要經常巡視養鰻場,隨時監測養鰻池中的水質。如果發現池中的水氨氮含量過高,就要及時更換養鰻池中的水。可將海水注入養鰻池中,也可以使用“生態護水靈”溶解掉養鰻池中的氨氮。在日常管理中,要適當地投放增氧產品,提高養鰻池中的氧含量。除控制好氨氮的容量外,養鰻池中的pH值含量也極其重要。在進行鰻鱺養殖前,要全面對水源進行監測,保證水源的質量。在更換養鰻池的水體時,不宜一次性更換,也不宜進行大排大灌。盡量增加灌水的頻率,采取換少量的水,縮小養鰻池中的水和新注入的水,盡量使排灌前后的水質保持一致,避免鰻魚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四、鰻鱺發展史
日本鰻鱺屬于回溯魚類,生于日本附近海洋,溯游到淡水中生長,最后又重新回到日本附近海洋中產卵;整個生命周期均沒有固定的居所,因此海洋生物學家加大了對其的研究。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真正了解日本鰻鱺在自然環境中的產卵過程以及產卵的條件,海洋生物學家對鰻鱺的研究也一直沒有停息。 20世紀20年代,丹麥的海洋生物學家把日本鰻鱺的發展史分為8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海洋中產卵孵化,此階段日本鰻鱺處于幼魚時期,形狀是透明的柳葉狀,稱之為柳葉鰻;第二階段是幼鰻開始隨著洋流溯游到陸地的淡水中;第三階段是在溯游的過程中,柳葉鰻開始發生形態上的變化,逐漸成為稚鰻,顏色仍趨于透明;第四階段是稚鰻進入陸地的淡水中;第五階段是稚鰻漸漸長大成為黃鰻,此時鰻魚的身體已不再是透明的了;第六階段是黃鰻開始在江河湖泊中生長發育;第七階段是變成了銀鰻,開始發育成為雌雄同體的魚類;第八階段是從淡水水域慢慢溯游回日本海洋中,并且在海洋里繁殖,直至死亡。在對日本鰻鱺的發展史研究中,各學派的學者各抒己見,眾說紛紜。有些研究認為,在淡水中日本鰻鱺會出現雌雄分體的現象。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環境、餌料對于日本鰻鱺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外在的因素會限制鰻鱺的生長,鰻鱺要3~2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性成熟;而在淡水中,日本鰻鱺的性發育并不成熟,是屬于生殖回溯,在進入日本附近海洋后,日本鰻鱺的性腺才開始發育,產卵場性腺成熟才可以產卵。
日本鰻鱺肉質鮮美,含有豐富的營養,經濟價值高,逐漸受到市場的青睞。但是天然的鰻魚苗產量有限,過渡的捕撈,嚴重影響了淡水養鰻業的發展。因此開始有相關學者研究如何培育和養殖日本鰻鱺。日本鰻鱺的人工育苗是養殖的首要任務,苗種的培育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目前仍有大量的學者在研究這一課題。日本對鰻鱺的培育和養殖始于19世紀末。1942年,日本鰻鱺的總養殖面積高達2000公頃,是鰻鱺出口大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造成了日本鰻鱺養殖業的停滯,開始出現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日本經濟的空前發展,日本鰻鱺養殖業也得到迅速恢復。到1960年,日本國內的鰻鱺養殖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戰前水平。目前,日本的鰻鱺養殖技術仍居世界前列,每年鰻鱺的出口量也遠超其他水產品。
參考文獻:
[1]于海振,李秋云,張坤.鰻鱺的營養成分·養殖現狀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4,(20).6632-6633,6664.
[2]徐壽山.我國鰻鱺養殖現狀與展望[J].淡水漁業,1988(1).14-16.
[3]陳思行.世界鰻鱺養殖概況[J].福建水產,1990(4).55-58.
基金項目:“‘滿鐵’附屬地殖民教育及自然資源掠奪問題研究”,黑龍江省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20-KYYWF-0368);“哈佛大學館藏近代黑龍江資源史料挖掘整理研究(項目編號:1906—1945)”,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9ZDA223)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日語語言文學、世界史(日本史)、日語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