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芳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并將其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合并成為“四個自信”。縱觀中華五千多年發展史,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經久不衰的底蘊和精神力量,在新時代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夯實基礎、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強國”成為新時代課題,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著重從三個方面闡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文化強國;實踐路徑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概述
當前,世界正處于一個從未有過的時期,不同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鋒,多元文化相互激蕩,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了沖擊,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如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并推進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就成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任務。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事求是地說,所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長河中所逐步形成、發展的,對當今乃至未來皆具有價值與生命力,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精華。它既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培育的獨具特色的結晶,也是五千多年來中華兒女敢于解放思想、勇于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軟實力,在文化建設中具有本源性意義,為我國現階段的文化發展打下了無可替代的根基。其精髓集中體現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等核心思想,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等發展理念,自強不息、扶危濟困等傳統美德,求同存異、文以載道等人文精神,兼收并蓄、革故鼎新等精神品質,擁有著強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響力。也正基于此,才使得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大放異彩,彰顯出了中國特色與中國魅力。
(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按照時代發展的要求處理好繼承與創造、創新的關系以及進一步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創造性轉化側重于繼承,是一種量的積累,要求對具有時代價值并為當今所服務的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理性分析加以繼承,將其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賦予其新的內涵,以適應當代中國文化、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創新性發展側重于創新,是一種質的飛躍,其目的就在于利用創新這一有效途徑來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予以發展和超越。以創新為路徑,以新時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建立起新發展、新超越的目標,通過多種舉措,推動其與當今社會不斷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因此,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這兩者之間具有有機統一的關系,密不可分,創造性轉化是創新性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創新性發展是創造性轉化的必然要求與結果。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時代遵循
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沉淀,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豐富完善、不斷迭代更新,從而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深葉茂,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文化軟實力,為我們在風云變幻的世界文化激蕩中闊步前行提供了最堅強的后盾。繼而,“雙創”也就為我們進一步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目標和方向指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優勝劣汰不僅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同樣也適用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我們要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所謂尊重,既不是全盤復制,也不是盲目否定,而應該用辯證的眼光有選擇性地進行取舍與轉化,善于繼承與創新,使其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契合、相融合。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置之不理,任其逐漸湮沒在歷史發展的車輪中或被不良文化、不正之風潛移默化,那么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就缺少了用之不竭的動力和源頭活水的滋養,社會正氣也將不再充盈,中華民族也就不能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因此,只有因時而動、順勢而為,方可找到適合其生存和發展的方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分析研判,“雙創”這一有效途徑能使其始終保持先進性和更持久的發展,換而言之,這既是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科學選擇,也是其存續發展的內在要求[1]。
(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客觀要求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則,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客觀要求。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矢志不渝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客觀要求,并以此為立身之本和行動指南,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孕育理論和開展實踐活動。而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民族本源精神能動引領我黨積極投入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學習中,并將理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這也就指明要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必須注意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即將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兩者之間相互融通。一方面,要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輔助作用,讓其最大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最大限度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國情貼得更緊更牢,加快社會主義建設;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筑牢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為這一文化向現代化轉變提供理論和方法依據,不斷推動“雙創”有效開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更科學的傳承和發揚。
(三)提高軟實力的重要抓手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所在,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抓手作用。
眾所周知,經濟、軍事等硬指標是國家硬實力的體現,而國之大者,不僅要硬實力夠硬、硬指標夠硬,更要有大國魅力、大國擔當,兼具文化軟實力,以此來集聚起無限的發展動能,在國際舞臺上更加彰顯中國形象、煥發中國魅力。文化軟實力對于國家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綜合國力的提高更不可或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主要愿景逐步從解決溫飽問題到追求生活質量再到渴望達到精神文化世界的滿足、提高幸福指數。而精神世界的滿足,必須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本源,通過對其展開“雙創”來推進文化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而大力增強我國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對內來看,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目的,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為基礎,不斷豐富其價值意蘊,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帶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既能滿足廣大人民在精神層面上對文化的期望和需要,也能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對外來看,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底色。中國人民向來堅持國家主權獨立,期待公平公正,熱心于睦鄰友好,秉持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參加“一帶一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會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認可和贊譽。
優秀傳統文化“雙創”發展,不僅讓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還讓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得到凈化,更讓中國軟實力得到加強,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大國地位正在被更多國際民眾認可。
三、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實踐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之下,立足于實踐的基礎之上,展開一系列的行動舉措,才能更好地、更準確地體現其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真正實現傳承和發揚。唯有實踐才會出真知,唯有采取積極有效舉措才能更好發揮其效能。總而言之,只有不斷對實踐路徑進行探索、出實招,才能更好地保證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一新征程上真正地做到下實功、見實效。
(一)制度先行,逐步加強和完善機制建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這一新征程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基本要求,要以此為航向標,用于定航把舵,確保不偏離軌道、行穩致遠;同時,各項制度是保障基礎,通過加強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在規章制度下行事,才能事半功倍。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大前提下不斷完善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制度保障和創新機制建設,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制度發展要求[2]。建立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管理與發展的規章制度,作為“雙創”的基礎,總的要求就是著眼于客觀存在,即發展現狀,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建立起“保”“防”兼具、“監”“管”并行的制度體系。
“保”就是“保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有不計其數的傳統文化相繼消失在歷史的浩瀚大海里,現存的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歷史的考驗和打磨,是當之無愧的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必須利用行政優勢加以保護。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制度建設,從保護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和載體及其保護傳承和發揚的民間團體和個人等方面保護優秀文化傳統,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防”就是防止西方文化侵襲和不良文化露出苗頭,主要是要建立防御體系,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蝕,保證優秀傳統文化的安全[3]。“保”“防”結合,防、守配合,共同促進,有序推進。
“監”就是加強監督,確保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完成“雙創”,具體監督方法是公開監督方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通過黨內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等方式對“雙創”提供有力的監管。“管”就是加強管理,既要嚴管又要厚愛,顧名思義就是建立專項管理制度,對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的規范性進行管理;通俗地講就是管理之上有管理,各司其職,層層壓實責任。同時,要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保障力度,加大資金資源支持。通過“監”“管”并行,加強制度性支持規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活動。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傳播機制
在當下,傳統文化整體上雖呈現出向好態勢,但其發展也正遭遇著傳播形式上的壓力[4]。著眼于此,借助有效的文化傳播機制是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雙創”的必然要求所在,要順應時代發展予以創新,推進文化傳播機制與時俱進。
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傳播機制離不開能呈現內容、傳遞信息的載體,必須依托于載體功能作用的發揮。進入新媒體時代,人民接受新鮮事物和信息的方式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抖音、今日頭條等網絡App和自媒體因形式新穎、方便快捷、受眾較多且時效性較強等顯著優勢,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所以,在文化的傳播上,我們不能僅僅拘泥于電視、報紙等傳統渠道,還要充分借助和依托現代傳播媒介,將二者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堅持兼收并蓄,取長補短、雙管齊下,擴大主體所接觸載體的覆蓋面,不斷探索與時代契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利用多重載體渠道更好地對優秀傳統文化予以傳播推廣和宣傳教育,大力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有效提升其影響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在當代“活”起來。
(三)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融合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就像基因一樣承載著豐富的價值意蘊和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對我們的思想與言行都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為大力弘揚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它的生命力來源于此,受其滋養,但同時,又指引著其發展方向,兩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齊頭并進。立足于新時代這一重要歷史階段,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雙創”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不開的,就必須將二者相互融合起來,將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作為一種載體方式,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進一步挖掘其中的核心思想、發展理念、人文精神以及當代價值,并順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予以繼承和創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從而使得其在受到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的同時又推動了這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畢國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2019,12.
[2]王振金.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再探[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4.
[3]賈雨楠.新時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9,49.
[4]任然.傳統文化需要創新傳播模式[N]. 西江日報,2017-03-22(F02).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內法律法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