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成都 610041)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聞名的重點貧困地區,為脫貧致富奔小康,涼山州貧困縣聯合相關部門,貫徹落實黨的脫貧攻堅方針政策,將政策的落地落實與自身的建設發展相結合,使涼山彝區的貧困問題得到極大緩解。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為了鞏固脫貧成果,保證彝族山區不返貧,發展不停滯,需要從文化上根治貧困基因,保證鄉村可持續發展。
第一,文化空間閉塞。涼山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由于地理位置和經濟體制影響,社會文化氛圍原始、保守、落后。文化的閉塞與經濟的落后有著必然關聯,大多數彝族聚居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基礎條件薄弱,勞動形式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基本維持在一種低水平的平衡狀態。經濟與文化的脫貧理應并駕齊驅,因為文化的貧困,觀念的貧困,才是真正的貧困。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思想的貧困是最令人擔心的貧困”“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文化元素在貧困空間中固著、沉淀,逐漸定性為一種宿命論式的悲觀主義文化形態,導致群眾自身能力缺乏,更缺失文化自信與脫貧致富的精神動力和堅定信念。
第二,反貧困智力支撐弱。如果說產業發展是涼山州脫貧致富的動力引擎,那么教育和人才就是精準脫貧的智力支撐。在曾經的涼山州,歷史遺留下來的陳規陋俗較為普遍,比如紅白事大操大辦、高價彩禮、輕生重死、重生不重養等,導致該地區先進的教育理念嚴重匱乏,更缺乏開拓創新精神,欠缺改變命運的內生動力。涼山州教育嚴重滯后,具體表現為“三低一匱乏”,即文化普及率低,很多彝族群眾受教育年限短或者根本沒受過教育,慣以傳統農業延續生計,造成經濟運行低效,生產技能、就業技能單一,創新、學習能力不足。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受教育時間短,文盲、半文盲率高過四川省的甘孜州和阿壩州。彝族百姓知識水平低,很多人不會說漢語,不識字,更不懂英語和計算機。勞動力技能教育和繼續教育匱乏,語言交往能力和民族風俗習慣制約文化發展。公共文化設施設備陳舊,服務資源有限并分散,服務機制不健全,工作人員經常脫崗。基層公共文化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文化建設中經費保障、經濟政策、捐贈制度、人才隊伍建設、管理體制缺乏具體的政府政策支撐,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不能完全滿足普通群眾的需求,人才隊伍薄弱。
第三,其他惡劣因素影響。文化時差也是導致涼山州深度貧困的重要原因。大涼山是直接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典范,“巨大的社會制度變遷造成的文化時差現象,并沒有隨著社會制度的轉變從根本上動搖以傳統農業為經濟基礎的文化意識”,該州工業與服務業占比較少,農業占據經濟結構的98%,工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土地使用率低,土壤貧瘠,粗放式飼養牛羊,家畜繁殖率很低。彝族同胞消費能力較低,生活僅能維持溫飽狀態,在此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形態較為落后,部分彝族人固守傳統惡習,拒絕現代文明,不思進取。所以,要想徹底改變涼山州的貧困事實,必須從思想上根除其等靠要的思想,重建積極進取、勇于擔當的價值觀,用文化彌合彝族同胞對當代文化認知的“時差”。
文化扶貧是一項“造血工程”,它不是持續地給貧困地區錢財物,而是需要喚醒文化的內生動力。一是要促進文化轉型;二是要提升文化再生的內在能力,結合異質性特色文化資源稟賦構建創意研發產業鏈,形成自循環文化生態系統;三是文化軟硬實力兼容并蓄,兩手抓,兩手贏。
為了喚醒群眾內在的脫貧意識和致富意識,賦予其變革動能,必須首要發展經濟,構建產業鏈,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保障支柱。涼山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種植羊肚菌和草莓,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尋求脫貧之道,徹底打破傳統“土豆、蕎麥、元根”的單調農副產品模式,走上致富之路。如今大涼山腹地的火普村,嶄新的鄉間公路蜿蜒穿行,白墻黑瓦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村民飼養豬、牛、羊、雞等家禽,種植羊肚菌、金銀花和草莓,養殖種植農副產品都取得很大成效。
脫貧而不返貧,需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保證土豆、蕎麥等傳統農作物持續增收。另一方面,千方百計拓寬金銀花、藍莓、玫瑰、青花椒、葡萄、草莓、芒果、白魔芋、小米芭蕉、生姜、蔬菜、辣椒,以及中藥材三叉白芨等經濟作物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可以借助互聯網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等形式。如今,涼山州已經形成了鹽源蘋果、會理石榴、雷波臍橙、金陽青花椒、寧南蠶繭等一批有較強市場知名度的農副產品品牌。就業幫扶也是涼山州脫貧路上的一道風景線,組織鄉、村兩級農民夜校,給村民培訓實用技能,開辦扶貧車間、民宿、鄉村酒店、非遺工坊等,開設彝族刺繡、縫紉培訓班。
涼山州并不“涼”,冬季平均溫度可達20度,州境內的邛海、彝海、螺髻山、瀘沽湖、會理古城、索瑪花海都是有名的風景名勝,再加上現代生態農業、脫貧攻堅示范典型村,涼山州的鄉村休閑旅游實際大有可為。挖掘大涼山彝族文化資源,以“互聯網+”“云帶貨”等創新模式形成品牌推向市場。通過技藝傳承、就業幫扶、分紅幫扶、產業托管幫扶的形式,形成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明顯的、穩定長效的非遺扶貧經驗與模式,使大涼山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更具輻射力、創造力和競爭力。扶貧有文化的加持,扶貧的成果才可推廣、可持續,非遺與生態、旅游、扶貧的結合,能使傳統民族文化煥發嶄新活力,也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提振手藝人傳承技藝、發展文化的信心,真正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
社會文化的智力支撐,其中一個來源就是博物館、文化館。涼山州建立的小微型博物館是傳播彝族民族文化、搭建文化展示平臺的最好基地,但是館內設施陳舊,布展單一,陳列品少且老舊,工作人員更是經常脫崗。博物館與文化館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尤其是縣級博物館,為縣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文化驅動力,對留住地方文化根脈、傳承地方文化特色起著重要作用。從博物館自身發展的角度看,豐富館藏展品,優化陳列展覽,打造文化品牌是縣域博物館必然之路。同時,加大資金投入,細化文物設置細節,從展板、文字、語音、幻影成像甚至VR技術方面全方位展示彝族服飾、漆器、銀飾等。而深挖地域文化內涵,開發文創產品,打造網絡博物館是可持續發展題中應有之義。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為當下的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帶來史無前例的機遇。“互聯網+”式的文化扶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完善網絡設施設備。鼓勵中國電信、移動和聯通積極推進在涼山州的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工作,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光纖建設項目入駐涼山州貧困村,確保農戶用得上,電信企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基礎通信服務資費給予最大幅度折扣優惠,確保農戶用得起,同時經常舉辦網絡培訓課程,確保農戶能夠用。
第二,以大數據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精準實現文化扶貧。鼓勵和支持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產業鏈構建和消費扶貧,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典型,完善電商扶貧公共服務體系。用直播帶貨方式推動產業發展,建立電商產業園,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對接電商大市場。鼓勵大型企業參與文化扶貧,尤其是電商平臺為涼山州貧困地區設立扶貧專賣店,類似拼多多和碧桂園的網絡平臺助推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銷售。
第三,通過網絡向貧困地區孩子免費贈送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網絡益農信用社,發放農業培育課程。積極利用互聯網推廣普通話,有效阻斷貧困因為語言問題而代際傳遞。考慮到涼山州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問題較為突出,省級、市級綜合醫院利用互聯網提供遠程醫療、醫學培訓、醫學科普等,結對幫扶涼山州貧困地區。針對留守婦女兒童、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特殊貧困群體,利用互聯網設計貼合實際的公益項目,為他們的生活助力。
要實現彝族文化的現代轉型,必須以現代化教育與傳統彝文教育雙軌并行的模式,積極探索踐行現代教育,改革和完善教育體制、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構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并行的完整教育模式。借助互聯網和電商平臺,依托鄉村旅游,大力開展涼山州困難群眾技能培訓,使其增加自力更生資本,定期開展漆器、彝族刺繡、銀飾及民族歌舞技藝專項輔導,為鄉村脫貧轉型儲備智慧力量。
挪出“窮窩”不代表徹底和貧困劃清界限,觀念的革新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條件。讓貧困戶積極融入文化扶貧事業中,感受新型鄉村文化的魅力,激發其改變自身現狀的信心與勇氣。要形成文化扶貧長效機制,即扶貧隊伍建設和文化扶貧產業鏈構建。加強鄉鎮與村級文化隊伍建設,選拔得力的村民與村干部一起為村莊文化設施建設、教育事業開展出謀劃策,縣級單位要經常開展鄉級文化扶貧干部和村民的培訓工作。設置鄉村舞臺、文化站、鄉村書屋等文化設施,安排基層文化管理員,為鄉民提供豐富的文娛活動。尊重彝區文化與風俗,充分發揮德古、鄉村干部在易地扶貧搬遷、婚喪嫁娶等行為中的示范作用,通過道德講堂、道德銀行等對村民進行移風易俗教育。要處理好現代性與民族傳統性之間的關系,少數民族地區的習慣法和約定俗成的民風民俗民情,都是文化扶貧過程中必須考量的因素,現代文明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二者均不可偏廢,也不能倚重哪方,只有將傳統的精髓與現代的文化潛移默化地融會貫通,文化扶貧才達成現代意義上的實現。
易地扶貧搬遷、產業鏈構建是脫貧攻堅的硬實力,文化脫貧才是脫貧攻堅的軟實力。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脫貧可持續性的基礎。現實中,涼山州的文化脫貧遭遇重重阻礙,彝族同胞的消極避世思想嚴重制約了文化的更新換代,地理位置偏遠,信息閉塞,智力支撐薄弱,教育落后等等因素也是妨礙脫貧致富的重要原因。文化扶貧并非徹底改造貧困地區的文化形態,而是探索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文化模式,發掘文化中的優良資源稟賦并賦予其嶄新意義,釋放貧困地區特色文化資源的扶貧潛能,形成深層次破解貧困難題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