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中
圍絕經期綜合征(PMS)指婦女卵巢功能衰退或喪失,促使機體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障礙,引起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自主神經紊亂等一系列綜合征,臨床主要表現為焦躁、易怒、失眠等癥狀,給患者心理、生理造成極大負面影響[1]。目前常見治療手段為西醫治療,通過補充雌激素、孕激素等改善患者機體激素水平,雖療效確切,但長期使用不良作用明顯,易增加子宮內膜癌變、乳腺癌發病風險,因此尋求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是臨床研究的中心問題。近年來研究發現,中醫治療PMS有顯著效果,安全性高,其中針刺療法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采用毫針對機體腧穴進行直接刺激,可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具有療效明顯、操作簡便、無不良作用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婦科、骨科等多種臨床疾病。甘麥大棗湯主治臟躁證,可有效緩解神經衰弱、失眠心悸等癥狀[2,3]。筆者查閱大量文獻,本研究根據中醫辨證,觀察加味甘麥大棗湯聯合針刺治療PMS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選取2016年—2020年收治220例PMS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10例,年齡44~56歲,平均年齡(51.24±3.27)歲;病程4~10個月,平均病程(7.24±2.74)個月。觀察組110例,年齡45~57歲,平均年齡(51.39±3.41)歲;病程5~12個月,平均病程(7.41±2.90)個月。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價值。
1.2 診斷標準西醫參考《中華婦產科學》[4]制定相關診斷標準:①年齡≥45歲且處于絕經期;②有潮熱出汗、煩躁不安、心悸失眠、疲乏無力等癥狀;③皮膚瘙癢、感知異常等神經功能紊亂癥狀;④頭、頸、乳房區域發熱發紅,有爆發性出汗現象。符合以上任2項即可確診為PMS。中醫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相關診斷標準:①肝陰虧虛型:心煩易怒、潮熱汗出、皮膚瘙癢等,舌質紅,脈弦細數;②腎精不固型:白帶清冷、肢體冰冷、抑郁少言等,舌質淡白,脈弦沉細;③心腎不交型:失眠多夢、健忘耳鳴、腰背冷、痛等,舌苔有斑點,脈弦無力。
1.3 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為PMS患者;②近1個月內未服用過雌激素、孕激素等藥物治療;③心、腎等功能性器官正常且無惡性腫瘤者;④患者及家屬知情且自愿簽署研究協議書。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替代療法。戊酸雌二醇片(生產廠家: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國藥準字 J21071038),1 mg/次,1次/d,連續口服12 d后;在此基礎上加地屈孕酮片(生產廠家:荷蘭Abbott Biologicals B.V., 批準文號:H20170221),10 mg/1次,1次/d,共治療21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加甘棗大麥湯。針刺療法:主穴取關元、血海、氣海,配穴取三陰交、腎俞、太溪、肝俞、安眠。每次治療取主穴,辨證為肝陰虧虛配以肝俞、太溪;腎精不固配以腎俞、太溪;心腎不交配以安眠、太溪、三陰交。方法:取1.5寸毫針進行常規消毒,以捻轉法平刺入關元、氣海,得氣后以相同手法刺入血海、配穴,得氣后留針10 min左右,1次/d。甘棗大麥湯加味方基礎方:炙甘草15 g,大棗10枚,浮小麥50 g,女貞子30 g,墨旱蓮30 g。若辨證為肝陰虧虛,加百合20 g,生熟地黃各10 g,知母10 g;脾虛氣陷則加生黃芪15 g,南沙參30 g;腎精不固,加枸杞子、酸棗仁各10 g;心腎不交,加酒黃連5 g,肉桂3 g。由院內統一煎取,每次取200 ml,早晚分服,1劑/d,10 d/療程,每療程間隔1 d,共治療2個療程。
1.4.2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包括心悸、失眠等4項主癥,健忘、耳鳴、頭部昏沉等9項次癥,分為重、輕、無3個等級,主癥依次計4、2、0分;次癥依次計2、1、0分,總積分越低,治療效果越好。②激素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上層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中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和促黃體生成素(LH)含量。③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量表滿分均為100分。分值區間及含義:SAS:得分<50分,正常;50分≤得分<70分,輕中度焦慮;得分≥70分,重度焦慮。SDS:得分<53分,正常;53分≤得分<72分,輕中度抑郁;得分≥72,重度抑郁。④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包括整體健康(GH)、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等8個項目進行評價,每個項目均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4.3 療效判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相關標準。本研究以中醫證候積分為判斷標準。有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程度≥90%。顯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程度為70%~90%。無效: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程度≤70%。

2.1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2 臨床療效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3.64%高于對照組77.27%(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激素水平治療前,2組FSH、E2、L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FSH、LH均降低,E2升高,且觀察組FSH、E2、LH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比較 (例,
2.4 負性情緒治療前,2組SAS、SD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SAS、SDS均降低,且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例,
2.5 生活質量治療后,觀察組SF-36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例,
女性絕經后,卵巢功能衰退,機體激素水平紊亂,易出現多汗、心悸、失眠等一系列癥狀,臨床將其稱為PMS。流行病學顯示[6],絕經期婦女出現PMS概率約占75%,其中約20%癥狀顯著,給生活、工作造成極大負面影響。激素替代治療是目前臨床常用治療手段,通過補充雌激素改善機體激素紊亂現象,可有效緩解失眠、心悸、多汗等癥狀。但近年來研究發現,長期使用雌激素易增加患者婦科腫瘤、肝膽疾病發生風險,而中醫治療具有系統性、個性化等特點,可避免西醫毒副反應,治療全身性癥狀有顯著優勢[7]。
中醫將PMS歸為“臟躁”“絕經諸證”等范疇,病機源于營衛不和。女性絕經期前后腎氣衰弱,天癸漸竭,機體臟腑氣血失調、沖任不暢;加之肝陽升浮亢逆,致虛熱內生、精不化血,兩者共同作用,促使心陰不足,出現心神怔忡、失眠焦躁等現象。本研究通過針刺療法,刺激患者關元、血海、氣海,有吐納凝神、補元益氣之功效;配以三陰交、腎俞、太溪、肝俞、安眠可調和氣血、補腎養肝、活血通絡、寬胸理氣、培補元氣。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13.33±3.28)低于對照組(10.44±2.57),臨床總有效率93.64%高于對照組77.27%,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中醫聯合療法可有效改善PMS患者心悸、多汗、失眠等臨床癥狀,優勢顯著。
激素水平紊亂是造成女性絕經后出現PMS的主要誘因之一。FSH是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主要促卵泡顆粒層細胞增生分化,維持卵巢正常功能,是反應垂體-下丘腦-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E2類屬甾體雌激素,是卵巢內卵泡顆粒細胞分泌最多、活性最強的激素,其代謝產物雌酮、雌三醇是維持子宮、陰道、輸卵管、垂體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研究顯示,E2還可促使細胞合成DNA、RNA及組織各類蛋白質,對機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義。LH可促進膽固醇在性腺細胞內轉化為性激素,與FSH共同作用于卵泡成熟、黃體生成及維持、分泌孕激素及雌激素,可輔助鑒別卵巢功能早衰、PMS、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多種疾病。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FSH、E2、LH均高于對照組,且趨于正常值,證實中醫聯合方案可通過有效調節PMS患者機體激素水平發揮治療作用。猜測與甘麥大棗湯相關,甘麥大棗湯加味方中含甘草、小麥、大棗、女貞子、墨旱蓮,根據體質不同隨證加減熟地黃、知母、黃芪等藥材,針對性制定治療方案,療效確切。現代藥理學證實,甘草、小麥、熟地黃、黃芪等藥物中含有甘草甜素、脂多糖、環烯醚萜甙、黃芪甲苷等物質,可有效改善機體醛固酮水平、促進核酸代謝、增強機體造血功能、改善腎功能和腎組織病理改變,進而發揮鎮靜鎮痛、抗炎抗變態反應作用,可有效改善PMS患者多汗、失眠、皮膚組織異常等臨床癥狀[8]。資料顯示[9],PMS患者因生理不適,造成不同程度心理壓力,生活質量水平有下降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組間比較,觀察組SAS、SDS評分較低,SF-36評分較高,表明中醫聯合治療使PMS患者生理癥狀得以控制,軀體負擔減輕可有效緩解PMS患者負性情緒,提升其生活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加味甘棗大麥湯聯合針刺療法可調節PMS患者機體激素水平,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升生活質量水平,臨床價值高。但長期使用是否對機體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還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