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慎時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該疾病患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下肢疼痛、麻木,尤其是腰骶部呈現刀割、酸脹或牽拉樣劇痛[1]。在臨床治療上有手術及保守治療2種治療方法,其中神經阻滯、中醫針刺、鎮痛藥物及牽引等保守治療方法均可緩解患者的病痛,手術療法,創傷較大、費用較高,具高風險性,一般不在臨床治療首選范圍之內[2,3]。本研究將對武漢濟和醫院診治的7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神經阻滯聯合中醫綜合療法,進一步探究該療法的治療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9年4月—2020年6月武漢濟和醫院進行診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76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及對照2組,每組38例。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0~54歲,平均年齡(41.02±4.25)歲;病程1~4年,平均(2.75±1.26)年。對照組,男19例,女 19例;年齡32~56歲,平均年齡(39.72±4.45)歲; 病程1~5年,平均(2.94±1.09)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2組患者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近1個月內未進行任何可能對本研究產生影響的治療;③患者的精神狀態較好,主觀意識清楚,依從性好;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所有患者均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具有原發性心血管、凝血功能及內分泌系統疾病的患者;②哺乳期、妊娠期及患有可能對本研究產生影響的患者;③具有嚴重性皮膚疾病或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的患者;④不配合醫生治療或依從性較差的患者;⑤患者及其家屬不知情,且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中藥方劑聯合針刺中醫綜合療法。取平補平瀉法對患者的腰夾脊、陽陵泉、腰陽關、委中、環跳穴、秩邊等穴位進行針刺。再根據患者的實際疼痛部位進行穴位加減,如加針委中、殷門、昆侖及承山等穴可治療大腿后側疼痛;加針丘墟、風市、懸鐘等穴可治療外側疼痛。待得氣后,再利用電針儀對患者的下肢和腰部各一組穴位進行治療,留針30 min。每天1次,10 d為一個療程,停針1 d,再進行1個療程治療,共治療3周。在針刺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身痛逐瘀湯加減,早晚2次服用,每天1劑,藥渣熱敷患處。觀察組再給予神經阻滯治療:在俯臥位姿勢下,確定患者的病變棘突部位,并在棘突部位旁邊1.5~2 cm處選作穿刺點,消毒完畢后,用長10 cm的7號腰麻針在局麻皮丘下垂直刺入,直至相同一旁的椎板外側位置,再根據針體上的標記移至距離皮膚1~1.5 cm處,然后將針退至皮下,針位置稍向外傾斜,注入0.5 mg甲鈷胺及2%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生理鹽水配比的神經阻滯液,每天1次,一個療程10 d,停治1 d,再治療1個療程,共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疼痛指數、腰椎功能障礙及下腰痛JOA評分。疼痛指數評分:依據視覺模擬疼痛量表 (VAS)對患者疼痛指數進行評分。按照患者的自我感受,在0~10刻度上進行疼痛標注。腰椎功能障礙評分(ODI):ODI包括10項內容,每項內容分別占0~5分。10項內容累計得分再與滿分50分的比值即為ODI分值,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得分越高。下腰痛JOA評分:按照日本骨科協會量表(JOA)進行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處理,2組數據資料經t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指數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指數及腰椎功能障礙評分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3周,觀察組患者的疼痛指數及腰椎功能障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指數評分及腰椎功能障礙指數評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腰痛JOA評分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下腰痛JOA評分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3周,觀察組患者的下腰痛JO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腰痛JOA評分對比 (例,
在脊柱骨科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多發常見病,該疾病能夠導致患者的腰部及下肢疼痛,且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作,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4]。該疾病多發于長期彎腰負重或長期坐著工作的人員身上。在臨床上放射痛為其典型癥狀,疼痛部位由腰部向臀部、下肢及腳部傳遞,患者有“串電”的感覺,有些患者還有會陰部或下肢麻木癥狀,病程較長或嚴重患者腿部或腰臀部肌肉甚至會出現萎縮,更甚者有尿失禁現象的產生,最嚴重者能導致癱瘓。中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后天性失養、先天性不足造成的內損或風寒濕邪侵體、跌撲閃挫導致的外傷造成的腰腿痹痛,屬于“痹證”“腰痛病”范疇[5]。
在臨床診斷上醫生會按照患者依據及相關磁共振或CT等檢查對疾病加以確診[6]。常見的體征特性及典型病癥主要有:①腰部具壓痛感:在患者的腰部常會出現壓痛感,通常情況下,病變部位才會壓痛。②腰椎側凸突出:該疾病的患者,由于腰部的疼痛感,會導致患者有錯誤的坐姿或站姿,最終造成腰椎側凸突出明顯。③出現神經系統癥狀:患者會有感覺肌力減退、下降、腱反射改變,肌肉萎縮及受累脊神經根癥狀的出現。④患者通常在前屈時腰部會出現疼痛感,尤其是急性患者,導致患者的腰部活動受到限制。一旦確診,應積極治療。
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方法多種多樣,療效各異。但大多數病情較輕的患者,可通過藥物治療或臥床休養得到緩解。而病情嚴重患者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進一步確診病情,加以治療[7]。中醫療法作為我國的傳統特色療法,被廣泛認可并應用。中醫辨證認為,腰痛病究其病因為不通則痛,機體經脈受邪氣侵襲受阻,致氣滯血瘀;另外不榮則痛,由于患者情志內損嚴重或腎虛,導致精氣血虧虛,筋脈失養。針對患者病因,在中醫治療上針刺治療法為常用治療方法[8]。針刺療法可通過針刺患者的病變部位或周圍組織穴位,調節患者的體液及神經系統,促進血液微循環,使機體達到陰陽平衡,緩解疼痛,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見效快,效果顯著。中醫方劑治療中,所用藥物具有散寒行濕、行氣活血、補腎、舒筋通絡等功效,可有效緩解或控制病情,另外藥渣熱敷患者,藥效能直接經熱導作用到達患處,配合內服藥液,起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神經阻滯可對患者的病變部位做出準確診斷,能快速緩解神經根炎性反應,運用廣泛、風險低、配合其他療法,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2組患者的疼痛指數、腰椎功能障礙及下腰痛JOA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疼痛指數及腰椎功能障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下腰痛JO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采用神經阻滯聯合中醫綜合治療可降低患者的疼痛度,改善腰椎功能障礙和下腰痛JOA評分,在臨床上意義重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