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琰 席玉紅
2型糖尿病(T2DM)較為常見,患者在病理生理變化的同時常會引起心神不寧、情緒不穩,最終并發失眠癥[1]。而失眠癥又可導致體內激素分泌變化,促使拮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過多,致使血糖更加難以控制,加重病情進展,故改善睡眠質量尤為重要[2]。目前,臨床多于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必要的護理措施,以期改善睡眠質量,加快失眠癥狀消失。耳穴貼壓為中醫護理常用措施,其通過刺激耳廓上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等功效,并能促進機體陰陽平衡,進而達到防治疾病之效[3,4]。耳灸亦是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利用溫熱作用刺激耳廓,可將艾灸熱力灌注耳內,宣通耳竅,通調全身經絡筋脈,打開全身氣血開關,以加快機體氣血循環,促進毒素排出,從而改善患者精神狀態,提高睡眠質量。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耳灸聯合耳穴貼壓對脾腎陽虛型T2DM合并失眠癥的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2021年3月河南省中醫院收治的60例脾腎陽虛型T2DM合并失眠癥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9~65歲,平均年齡(48.96±4.15)歲;T2DM病程5~18年,平均病程(10.65±2.13)年;失眠癥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平均病程(2.03±0.41)年;體質量指數19~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58±1.23)kg/m2。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38~67歲,平均年齡(49.05±4.18)歲;T2DM病程5~17年,平均病程(10.68±2.15)年;失眠癥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平均病程(2.05±0.43)年;體質量指數19~25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62±1.25)kg/m2。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5]中T2DM相關診斷;符合《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6]中失眠癥相關診斷;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證:主癥為神情萎靡、形寒肢冷、便溏泄瀉,舌淡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次癥為面色白、倦怠乏力、陽痿遺精;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者;伴有心腦腎等嚴重病變;存在酗酒、藥物濫用史;耳部皮膚破潰。
1.3 方法2組均予以常規護理,如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指導飲食運動、規范作息時間、心理疏導、健康宣教等。對照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耳穴貼壓干預,選取神門、心、枕、口、三焦、垂前、皮質下為主穴,選取脾、胃、腎、小腸等為配穴,局部消毒后,取王不留行籽貼于膠布中間,對準穴位貼敷,每次貼雙耳,并指導患者早晨7點、10點、中午1點、下午5點、睡前10點以平補平瀉法各按壓1次左右耳朵,單次按壓3~5 min,以出現酸脹、微痛為宜,耳部發紅、發熱為度,2 d更換1次穴貼,單次間隔1 d,2周共5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耳灸干預:采用耳灸專用灸具,耳穴貼壓后進行耳灸,每日1次,每次20 min,以出現溫熱感、耳廓充血為宜。7 d為一個療程,連續耳灸2周。2組均干預2周。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制定療效標準,痊愈:睡眠時間復常,或夜間可達6 h以上,醒來精神充沛;顯效: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但總時間未達6 h;有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 h;無效:未達上述標準。②血糖水平: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以血糖分析儀測定2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變化。③睡眠質量及中醫癥狀積分: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價睡眠質量,共18個自評條目和5個他評條目,其中他評條目不計分,總分21分,得分高則睡眠質量差;并根據癥狀量化評分表對神情萎靡、形寒肢冷、便溏泄瀉,舌淡苔白等進行評分,按無、輕、中、重4級記分為0、2、4、6 分,得分越低越好。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血糖水平觀察組干預后FBG、2hPG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 (例,
2.3 睡眠質量及中醫癥狀積分觀察組干預后PSQI評分、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睡眠質量及中醫癥狀積分對比 (例,
失眠癥為T2DM常見并發癥,可導致患者睡眠時間不足,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現代醫學認為[8],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人們承受壓力較大,加之不規律的作息,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久之則引發失眠,而T2DM患者內分泌本身已處于紊亂狀態,則更易并發睡眠障礙,引起失眠癥。而中醫將T2DM歸屬于“消渴”等范疇,認為患者肺脾腎虧虛,水濕運化失調,痰濕內聚,氣血瘀滯,日久則傷陽,形成惡性循環,發為脾腎陽虛證[9]。失眠癥在中醫內屬于“不寐”范疇,多由心神失養、神不守舍、陽氣羸弱、陰陽失交所致,其病因病機與消渴存在密切關系,均與肝、脾、膽、腎等臟腑關聯,消渴兼不寐亦可相互影響,消渴煩躁,則不得睡臥。而中醫護理在改善消渴兼不寐方面則具有特殊優勢,可針對其證候特點,予以相應措施,以調整機體臟腑功能,消除脾腎陽虛之證。
耳穴貼壓為傳統中醫護理技術,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其與經絡、臟腑等關系密切,通過刺激神門、心、枕、口、三焦等特定穴位,可調節臟腑功能,加快經絡疏通,促進機體氣血運行,使得陰陽得以平衡,進而起到改善失眠之效。現代研究顯示[10],耳穴貼壓可調節大腦功能,抑制神經興奮狀態,加快內分泌功能復常,從而減輕失眠癥狀。但部分患者病情嚴重,單純耳穴貼壓亦難以快速緩解失眠癥狀。本研究中,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較高,干預后FBG、2hPG較低,PSQI評分、中醫癥狀積分較低,表明耳灸聯合耳穴貼壓可促進患者睡眠質量升高,穩定機體血糖水平。分析原因如下,耳廓上存在豐富的神經、血管、淋巴管等組織,其雖小,卻與經絡、神經、臟腑等存在密切關聯。而耳灸是一種借助溫熱作用刺激耳廓的護理措施,通過耳內持續艾灸熱力灌注,可宣通耳竅、清熱散結、溫經散寒、活血行氣,并能濡養五臟,增強臟腑功能,補虛瀉實,從而消除引起不寐的病因,改善患者睡眠狀態。與耳穴貼壓聯用可協同增效,加快機體臟器功能復常,調節體內神經、內分泌功能,以促進不寐消失。
綜上所述,耳灸聯合耳穴貼壓在脾腎陽虛型T2DM伴失眠癥中應用價值高,利于增強患者睡眠質量,加快失眠癥狀消失,并有助于穩定血糖。